亭亭和玉立是双胞胎姐妹花,从小相伴着长大,外人从样貌上很难能分清。但稍微接触就会发现,两姐妹性格大为不同。
姐姐亭亭性格外向,开朗大方,做事果断,善于与人交往。妹妹玉立性格内向,总爱害羞,依赖性比较强。
同在一个家庭长大,上着同样的学校,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的角色不同,使她们的成长发展出现了差异。
亭亭早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几分钟,就扮演着一个姐姐的角色,在生活中处处领导着妹妹,自然养成了比较强势的性格。玉立作为妹妹,常常要听姐姐的话,也就变得性格柔弱。
小孩子天真烂漫,很容易进入一种被安排好的角色,而成为类似角色的那种人。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些行为举止无礼的孩子,被郑重邀请去参加一个不平常的晚餐。在晚餐中,他们竟然一反常态,在文雅气氛的感染下,意识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来宾”角色,并按角色的要求来约束自己,表现得文雅大方起来。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赋予孩子适当的角色,而且当他对角色有所领会和理解时,孩子就容易按照角色的规范来要求自己。这叫做“角色认同效应”。
比如一般家庭中,父母希望女孩温柔贤淑,男孩性格豪迈,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自然长成性格角色特征鲜明的女人和男人。个别家庭中父母生了女儿却从小按男孩子培养,或者把最小的一个儿子当闺女,孩子长大后往往性别角色特征不明显,或者拥有相反的性别角色特征。
根据角色认同效应,家长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从孩子小时候就要赋予他那样的角色。
02“正角”与“反角”看影视剧时,除了男女主角这样的正角外,还有一些作为陪衬的反角。正角拥有一些良好的品质,让人喜爱;反角会有一些不当的作为,让人厌烦。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人生定位为反角,但其实孩子成为什么“角”,是由成长环境塑造的。
在心理学中,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而使其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叫做“标签效应”。
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给孩子贴标签。其实这个“标签”,就是一种角色定位。并不是不能给孩子贴标签,而是不能贴负面的、消极的标签,那会让孩子越做越差劲。而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标签,会给孩子带来向上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曾雇佣了一批不三不四的社会闲杂人员,到前线打仗。这些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于是当局请心理学家来帮助管理他们。
心理学家和他们谈话后,要求他们每人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他们很高兴,但是不会写。心理学家把信的内容替他们拟好,让照抄一遍。信中告诉他们的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和创立了多少的战功。
这样半年后,奇迹发生了:这些士兵竟一个一个变了样,跟信中说的一样勇敢和守纪了。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变好了呢?就是那“勇敢”“守纪律”“立战功”的标签的作用。一开始士兵们按闲杂人员的角色去打仗,当然士气不足。心理学家人为帮士兵们塑造了正面角色,由于标签效应和角色认同效应,他们的行为也就与角色越来越吻合。这就标签作用的由来。
热销书《窗边的小豆豆》中,刚上一年级的小豆豆被原来学校的老师认为是问题孩子,让她退学。如果她的家人和新学校也这样认为,可想而知小豆豆长大了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幸亏妈妈并不这样认为,新学校巴学园的校长更是常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这给小豆豆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反,如果父母在家里常常责备或者讽刺孩子,孩子在学校里也会变得不自信,并很可能受到排挤和轻视。也就是孩子在家里习惯了这种反面角色,到学校他可能会扮演这样被欺负的角色,以后到社会上,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有句谚语:“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
父母抱怨指责孩子,本意是为孩子好,但是很容易让孩子陷入“我不行”“我做不好”的思维定势,或者自暴自弃,或者随波逐流。
03 塑造长期角色,让孩子健康向上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过程,其中,“知”是指认知或观念,“行”是指行为或表现,也就是说认知指导着行为。
那么父母怎样引导孩子的认知,才能让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答案隐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情景中。
生活习惯好多小孩都挑食,吃饭的时候,一些父母会说:“你看你,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么能有营养,快把青菜吃了!”那么这个孩子心中就对自己挑食认同,如果遇到新的食物,基本不会去尝试。
要让孩子健康饮食,应该换种说法:“这孩子真爱吃饭,把米饭和肉都快吃光了,再尝一口青菜怎么样?我们宝宝什么都吃不挑食。”这种说法自然给孩子塑造了不挑食宝宝的正面角色,孩子也会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父母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如孩子不爱洗手,家长可以带孩子玩“我是保健医”的游戏,让孩子学校的保健医,负责检查爸爸妈妈、毛绒玩具的“个人卫生”,来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
优良品德孩子小的时候分不清是非,或者分不清现实和想象,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家长切忌避免小题大做。
比如一个5岁的小孩把同学的东西拿回家,家长一想,“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急了,给他戴上小偷的“帽子”,急于扳正。这样做不仅用力过猛,还会起反作用。
尹建莉老师提出: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父母如果俯下身来,问清孩子拿同学东西背后的原因,再告诉孩子这样的做法不正确,犯错误不可怕,改正之后依然是好孩子,教育的成果会好很多。
学习方面儿童时期,学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但是孩子的脑发育所限,对一些事情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加长辅导作业时,要就事论事,千万不要因为某道题反复教孩子还是不懂,就说孩子“笨死了”“猪脑子”等等,给孩子树立负面的形象。那样孩子再遇到难题,就会想到“我是一个笨孩子”,从而畏缩,不敢大胆解决,也不肯动脑解决。
如果遇到问题时,家长鼓励孩子:“我家孩子是个聪明小孩,这样的问题难不倒他!”那么孩子肯定愿意多尝试几遍。而他把问题解决了之后的那种喜悦感,也必定会让他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以后遇到难题,他心中也会有不被难倒的斗志,从而越挫越勇,取得好成绩。
有句话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心理学上,吸引力法则是指经常所想的事物常常成真,也佐证了这句话。
所以我们想让孩子拥有哪些好品质,去塑造孩子那样的角色吧。家长当好这个“导演”,孩子就会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全情投入,做闪光的主角。
——感谢阅读,本文为@雪茄成长志 原创,欢迎个人转发——
我是两宝职场妈,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关注@雪茄成长志跟我一起学习育儿知识。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一起加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