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细数我们每个人求学时代最常犯的毛病,“粗心”一定可以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即便到了现在,还是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粗心问题:
“我家孩子54能看成45。”
“我家孩子考试时居然能漏掉一题没做。”
“小学3年级了,题目要求画横线的地方,她却在画波浪线的地方苦苦寻找答案……”
孩子粗心、马虎确实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很多家长为此忧心忡忡。其实粗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只是孩子身上有这种毛病,许多成年人也常常有这种困扰。目前为止,几乎找不到什么好的对策解决,让人苦恼不已。
万般无奈之下,粗心成为孩子和父母自我安慰的借口,家长会说:“有时候,他就是不认真,长大就好了”。长大后真的就会好了吗?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心里也没有答案,但是为了一时心安,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慰藉自己。
生活中,很多孩子也喜欢拿粗心来当“挡箭牌”。考试没考好,家长问怎么回事,他就摆出遗憾的神态,轻飘飘丢下一句:“这些我都会做,就是太粗心了,下次我认真一点,就可以啦。”可是往往下次还是会重蹈覆辙。
用“粗心”来解释问题,有一种推卸责任的意味,不是我不会,不是我平时没有用功学习,这就是一场“意外”,大意了才出错,我一旦认真一点,这样的“意外”就不会发生……
孩子很聪明,这样的说法,家长一般都无从反驳,的确可以给自己免去很多“麻烦”。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惯性。
细心、认真、专注这些好习惯,也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顺应我们生命成长规律中自然形成的,但是很多时候却被父母忽略了。
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粗心是与自身的感统能力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
例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摇抱、互动和爬行太少;会走之后,直到小学前基本的跑跳滚爬等大肢体运动严重不足;粗细动作的技巧训练也不足;看电子产品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主动使用身体进行多元活动的机会太少,身体智能开发受限,导致其视觉空间感发展不成熟。
视觉是人类学习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如果视觉空间感发展不成熟,将影响孩子在学习认字、坐标、平面与立体的转换等能力的发展,甚至会造成跳行漏字、写字抄错行、填错格等现象。
如果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成年之后,也会经常出现视觉信息扭曲或疏漏的情况,常常容易看了记不住,或看错记错的情形,也因此容易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另外,触觉不足、前庭觉发展不足、细微事物敏感期没有过度好等等,也可能造成孩子经常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
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粗心”行为,是由孩子自身的视觉空间感发展不成熟、触觉不足或前庭平衡发展不足等引起的。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出现跳行漏字、写字抄错行、填错格等“粗心”的现象,但是由于身体做不到,又害怕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责备,他们就开始用“粗心”来解释问题……
这个时候,家长往往认为只要孩子会,可能孩子现在还小,不知道用心,长大知道用心了这些行为自然而然就好了。一句粗心马虎,就能证明自家孩子智商,家长的内心也会少去很多焦虑。于是,他们越来越喜欢这种解释。
其实,不是什么问题都能用“粗心”简单带过。偶尔一两次犯低级错误,比如漏看了一个数字,题目没看清楚,说是粗心问题不大;但是屡次三番,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越是简单的题目,越是错的多,这就不是“粗心”的问题了,而是能力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粗心就是一种行为惯性,但是这种行为惯性是可以调整的,而且年龄越小,生理优势期越强,调整起来效果越是明显。
而家长每一次用粗心、马虎解释问题,都是在让孩子离改变更远一些,因为他会心安理得接受这个理由,继续以前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所以,当孩子一再重复这些不良的行为惯性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去分析造成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惯性背后的原因,切不可让粗心的幌子掩盖了问题的真相,错失调整的最佳时机。
认真细心是一项优秀的能力,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由粗心给大家带来的经验教训实在是数不胜数,生活中随处可见。粗心的人不能担当重任,粗心的人也承担不了责任。所以,有些孩子所谓的粗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粗心,而是他的能力没达到。认清粗心的本质,让孩子拥有优秀的感统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文/王洋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