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平台不得转载,违法必究。
芽芽妈今天着急出门,可是芽芽收拾起来超级慢,芽芽妈很郁闷,不停催促宝宝,同时,三下五除二就帮孩子把东西收拾好,抱起来就出门了,芽芽的委屈直接爆发,边哭边喊:“妈妈你为什么这么着急,你抱着我累不累,我的东西还都没有收拾好”,孩子哭到后面趴在身上睡着了。
我突然想到了“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每次都在尽力爬,我不停地催促,拉它、扯他,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却不曾放弃,继续往前爬,在我彻底放弃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旁边是个花园,有微风,有花香,有鸟叫,有虫鸣。蜗牛在按自己的节奏爬行,就像孩子一样,他们可以在这个节奏里体会到快乐与美好,如果操之过急,父母焦虑,孩子也会受伤,陷入烦恼当中。
妈妈:玩具收好了吗?赶紧去睡觉!
宝宝:正在收拾呢,我觉得这个玩具好好玩!我要把他们都摆好。
妈妈:差不多就可以了,这都十点了,赶紧收拾。
宝宝:你为什么要催我,我的玩具都弄乱了。
妈妈:算了算了你放那里吧,这么半天还收拾不好。
宝宝:你老催我,那我不做了。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妈妈和自己的宝宝都会有这样的对话,一个着急忙慌,一个慢条斯理;一个火急火燎,一个不慌不乱。催得太急,孩子反而甩手不干了,变成了“被动废”。
“催”是阻碍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01
被动废
什么是被动废?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很愿意做的事情,瞬间被他们点燃炸弹,不仅半途而废,还容易降低对事物的热衷度。比如让宝宝做事情,一定要多些耐心,他们可以早起,或者认认真真做完你交待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你不能催促,越催越不做,尤其是宝宝开始的前五分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执行规划可以给我们带来期待感和满足感。但是一被催促,主动就会变成被动,出现抗拒情绪,所有的期待和满足感都会消失。
对于岁数小的孩子,他们遇到父母的催促时,表面上越来越磨蹭,其实内心已经形成不良的反应;岁数大点的孩子,则会形成强烈的叛逆心理,久而久之,遇到父母交待的事情总会产生抗拒心态。
芽芽妈温馨提示:孩子并不是想要拒绝父母的所有安排,只是很想去享受自己安排自己的过程,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作为来完成任务手。
02
被动攻击
孩子面对父母的唠叨和催促时,会耍脾气,会反抗,这种不主动、不合作、不配合,就可以理解成对催促的“被动攻击”。
孩子在家长的无休止催促时,很容易产生焦虑,反感他们无来由的催促和指责,甚至会影响他们做事情的节奏,如果做错了还会埋怨父母。
03
磨蹭不是病,催促起来要人命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丁曾经提出:父母若是经常催促孩子做事情,孩子的性格会变得极端,很有可能成为丧失自我的“极度反叛型”和“极度依懒型”。极度反叛型:无视父母,自私冷漠;极度依赖型:过度重视父母的期待,无法达成则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蒙台梭利曾经提出:老师、家长的任务是指引、引导,而不是强迫、阻止。孩子们愿意去做事情,但是不愿意听到“快点起床、快点吃饭、快点穿衣服”。这些不仅仅让他们丧失了主动权,也会逐渐剥夺他们完成事情的成就感。
毁掉亲生娃,只需要“控制他”芽芽妈在后台看到留言,妈妈们担心的事情太多了,担心孩子吃不够,多投食;担心孩子受凉,热到出汗也不脱衣服;担心孩子受欺负,回来问东问西。其实,芽芽妈完全可以理解,父母想努力控制孩子的失常行为,但是结果反而总是南辕北辙。控制欲望较强的父母,先是担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些小事情的失序,慢慢会用自己的欲望、意念去扼杀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让孩子无法自主掌控自己的人生。
牵着蜗牛去散步 陪孩子一起修行当孩子感受到事情的参与感时,他们的成就感,掌控感会越来越强烈,慢慢就会由他律变成自律,积极地去完成父母交代的事情。李玫瑾教授曾经在讲座中提出:培养孩子要注意克制任性、缓解压抑;学会忍耐;克制自私。
01
积极沟通,管住嘴,不催促
如果家长不想和孩子的亲子之路变成“一路催促,一路抵抗”。那么,请管住自己的急躁,因为越催,孩子会越慢,问题会越多。我们要了解孩子做事慢的原因,是没有时间观念,还是力所不能及,还是本身就不想做这件事情。
02
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我们既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要包容宝宝的各种发展过程,不要过早定义孩子的兴趣,不要过早干涉孩子的未来。带着对孩子的爱来放松对他们的掌控欲,营造让他们可以独立完成事物的环境。
03
帮助制定计划
如果我们可以和孩子及时沟通,互相理解,根本就不需要控制这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可以帮助孩子做计划,执行计划,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行程和安排。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兴趣来规划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目标和小规划。
就和前文提到的一样,对于孩子的管教,适当地放慢脚步,多去观察、多去理解,不要催、不要拔苗助长。给他环境,给他空间,纵使枝繁叶茂、一枝独秀,也请为孩子鼓掌。
本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平台不得转载,违法必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