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小区一个小男孩的生日会上,两极画风十分有趣:
女孩们,乖乖巧巧凑一块玩洋娃娃、过家家、聊天;
男孩们,迅速将现场变成战场,在沙发爬上爬下,房间里进进出出,拿出玩具枪、玩具刀就开打起来,场面瞬间混乱……
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想起绘本《大卫,不可以!》中,令妈妈头疼的小男孩大卫:
浑身泥巴跑回家,干净的地板上全是黑脚印;
洗澡时打开水龙头,当戏水乐园满屋玩水;
光着身子,跑到大街上;
该回房睡觉,却扮演起超人......
妈妈随时紧张大喊:“大卫,不可以!”
很多妈妈感叹:这简直就是我们家的真实写照!养儿子,真是太操心费力了!
是啊,柏拉图就曾说:“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养儿,不易;养好,更难。
但总归,父母会从操心到宽心。
尤其是当调皮爱捣乱的小男孩,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大男人,老母亲睡着都能笑醒了。
01
如果你只能给男孩一样东西,那就给他尊重。《养育男孩(母亲版)》书中说:“每个男孩心里都住着一位男子汉!你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成为他心中的男子汉。”
帮助的最好途径,就是尊重。
一位高中生和妈妈吵架,把妈妈气哭。父亲没有批评指责他,而是邀请他一起走走。
两人独处时,父亲说:“给我点面子好吗?里面那个是我最爱的女人。对我的女人尊重点,别让她伤心。”
来自成人的平等与尊重,最触动男孩的心。
他从此没对妈妈发过一次脾气。
尊重男孩,并非意味着放弃管教,更不是溺爱,而是传达给男孩:
“我相信你会成为令我钦佩的人。”
02
教会男孩种啥得啥的后果,比什么都管用。一位父亲讲过一件事。
某天,读小学的儿子非常生气地回到家,说某某同学惹了他,他准备将对方揍一顿,最好用砖头。
父亲说:“儿子,我支持你!”
一会后,收拾出两大包袋子,拖着来到客厅。
儿子很诧异:“爸,你干嘛?”
“我在做准备啊,如果只是打了对方,可能我们会去派出所待几天,那只需要带这包衣服。如果用砖头打,我们估计得至少待3年以上,就要把这包衣服和被子也带上。”
儿子眼睛瞪得溜圆:“会这样吗?”
父亲说:“是啊。儿子,你看要不要用砖头,好决定带一包还是两包。”
儿子想了一会,说:“算了,其实也没那么严重。”
从此,儿子学会凡事三思而后行。
重庆永川有一位智慧的妈妈,当9岁儿子悄悄用奶奶手机微信支付2000元玩游戏后,没有指责打骂,只是要求儿子收卖废品,自己还奶奶钱。
《性别差异心理学》说,男孩因为体内的雄性激素——睾丸素,易冲动、爱冒险、好武力、喜刺激等。
教会男孩认识后果,就是教他有所为,有所不能为。
带领男孩感受后果,就是使他懂得为自己负责,为所行担责。
这样的孩子,再差也差不了多远。
03
不教男孩正确认识性,就别怪他被性教坏。美国莎伦·麦克维尔博士在《如何让女孩不被性伤害,让男孩不被性教坏》书中写到:“你不教男孩正确认识性,男孩就会被性教坏。”
性不是洪水猛兽,没有教会孩子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才是问题根源。
一个监控视频里,4个小学生进入电梯后,一个男孩突然抱着女孩狂亲,还对着摄像头做出挑衅手势,并向小女孩发起新一轮的亲吻攻势。
吉林省一名男生,对异性好奇时,询问当医生的父母。
妈妈不耐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爸爸斥责:“是不是看了什么坏书?”
17岁那年,因为对发生性关系好奇,他强奸了同班同学。
电视剧《小欢喜》中,黄磊饰演的父亲方圆,跟儿子进行性教育时,郑重地说:“爸爸告诉你两点:一是不管做什么,一定先征求对方的同意。二是懂得控制欲望。”
性教育的本质,是爱与尊重的教育。
动画喜剧《辛普森一家》中,父亲说了一段触动人心的话:
“对于所有身为儿子、身为男孩、身为男人的人,我有话要对你们说,我要和你们说说女人。
她们不是浓妆艳抹让我们‘性’奋的玩物,他们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祖母,我们的姨妈,我们的侄女和侄子!”
教会男孩真正的爱,是满足对方的需要,包含着等待与体谅。
04
别诧异:男孩更需要学会处理负面情绪。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很多患者尤其男性碍于面子而不愿求诊,其自杀率是女患者的4倍。
加拿大有一则反欺凌公益广告《你是男孩,男孩不哭》,为我们揭露了真相。
“我要你再勇敢点。”
“你为什么要哭?请做个大男孩好吗?”
男孩听着这些话长大。
“男孩不能担心受怕。男孩不可以太柔和。男孩不可以太羸弱。男孩不可以太胆小。男孩不可以被侵犯。男孩不可以,因为男孩不哭。”
男孩自己开始不断重复这些话。
女孩的哭泣和负面情绪,更容易被父母接纳和理解。
男孩却不是,他更常独自背负和硬撑着所有压力。
当男孩没有一个疏通的管道,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堆积,要么像短片中的男孩,通过施暴发泄,越来越脾气暴躁,要么就压抑在内心,越来越孤独痛苦。
情绪没有好坏,允许男孩哭、伤心、胆怯……男孩才会与自己相处,与世界握手言和。
李开复曾说:“在任何领域,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两倍。”
接纳男孩的所有情绪,教会男孩处理与面对,是培养男孩情商的基础。
05
越早放手让男孩独立,妈妈越智慧。82岁患有尿毒症的丁阿婆,千辛万苦供儿子读书,儿子先后获得同济大学学士学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硕士学位。
可是回国后,他却在家啃老,丁阿婆无奈中状告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又终不忍心而撤诉。
丁阿婆说:“我教育不对,样样自己包办,他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痛彻心扉的领悟,来得太迟。
《少年说》中每天逼儿子做家务的妈妈说:
“无论你有多大的学问,你会说几门的语言,这都不重要,我希望你能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纯爷们。
你现在做家务,你会有责任感,你将来的时候,你会对你的家人承担责任。”
想起美国一个3岁的小男孩,去超市为妈妈买面包,用鲜花装饰餐桌,为妈妈准备晚餐。
在厨房不小心摔跤,果汁洒得到处都是,他没有哭,用抹布擦干净后,重新给妈妈倒了一杯,开心地等候妈妈回家。
从小家务自理的男孩,会更乐观独立,抗挫力强。
有责任担当的男孩,会更自律上进,勇于挑战。
06
做男孩的榜样英雄,最好的教育在爸爸。电影《小男孩》里,8岁男孩佩伯的父亲在二战期间被抓住成为俘虏,为了让父亲回来,他凭着强大的信念,完成了一系列挑战。
他的信念来源于父亲。
父亲会带着他一起冒险,一起做各种事。他说:“我想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做他做过的所有事情。”
郑渊洁曾说:“儿子郑亚旗两岁时,我开始一个人写《童话大王》月刊。我之所以能一个人坚持写一本月刊几十年,很大程度是为了演示给儿子看:父亲靠一枝笔,让家庭丰衣足食。我以为,父亲的身教,比要求孩子考一百分管用。”
有一个故事,父亲经常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
有天下班后,他和往常一样向酒馆走去。儿子在后面叫他,他回头,雪地里,儿子正顺着他的脚印走来:“爸爸你看,我正在踩着你的脚印呢!这多有趣!”
父亲心头一震:“儿子顺着我的路走,找到的也是酒馆。”
他开始向家的方向走去。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不醉酒。
儿子是父亲的镜子。
父亲爱家,儿子就爱家;
父亲上进,儿子就上进;
父亲坚韧,儿子就坚韧。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夫·比达尔夫说:养男娃,六岁之前,父母同样重要。六岁之后,对于男孩来说,“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07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男孩尤其需要如此。
养育男孩的本质,就是通过尊重与信任的力量、母亲恰如其分的爱、父亲正面积极的榜样,激发男孩的自我效能感,唤醒男孩的生命感与价值感。
让男孩,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为人父母,因有这样的儿子,必欣慰满足。
将来家庭,因有这样的一家之主,必幸福稳定。
未来社会,因有更多这样的真正男子汉,才会更持久进步、富足安宁。
这是每一个家有男孩的父母,应该有的远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