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儿似乎就像是一个无助的小肉团,需要持续的成人护理。确实如此,但又仅部分如此。实际上,婴儿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他们可以用化学脉冲来操纵母亲,睁开眼睛睡觉,而且根本不怕高。今天,沫沫就将为你介绍,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新生儿和即将出生的婴儿所能够做的12件事情。
1、新生儿比成年人的味觉更好婴儿的嘴中大约有3万个味蕾。当我们成年的时候,这些东西只剩下三分之一,它们大部分在我们的舌头上。所以吃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种紧张的体验。这似乎可以揭示为什么托儿所的食物传统上是淡而无味的。
一些科学家认为,为了了解世界,需要大量的受体。当婴儿舔东西的时候,他们不仅能尝到味道,还能闻到其他东西的味道。根据联觉理论,一个感官系统的信号可能在另一个系统中。例如,一个人看到音乐的颜色或闻到文字的味道。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新生儿身上。
由于神经元和味蕾的数量众多,仅通过舔玩具、手、周围物体,儿童比成年人获得的信息要多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切断了不必要的神经联系,并以通常的方式感知了世界。
2、孩子可以恢复母亲的内脏器官科学家们注意到,一些患有心力衰竭的女性在分娩后不久会感觉好很多。事实上,人们应该感谢子宫里的胎儿:母亲的心脏活动可以通过婴儿脐带里的干细胞来得到改善。
其他器官也一样。胚胎细胞存在于孕妇受损的肺部、心脏或大脑中。因此,胎儿正试图修复其母亲的身体以求生存。
3、有些婴儿半睁着眼睛睡觉有些婴儿半睁着眼睛睡觉,有时候会吓坏父母,但根据专家的说法,这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半开的眼睛表明婴儿处于REM阶段(正是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看到了梦境并处理了有关该世界的信息)。成人在此阶段每晚花费 25%的时间,而儿童则花费多达50%的时间。因此,孩子们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并改善神经系统。
由于快速睡眠的优势,年轻的父母很难将婴儿放在婴儿床中。
4、新生儿不流泪和不流汗在生命的第一周,宝宝哭的时候是没有眼泪的,而且也几乎不出汗。所有这些都是由于泪腺和汗腺发育不全。我们体内有两种产生汗液的腺体:顶泌腺仅在青春期被激活,而分泌腺则在出生后几周被激活。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确保新生儿不会过热非常重要。因为婴儿还不知道如何为自己降温。
5、刚出生的婴儿能够吸收母亲的热量信号大自然为新生儿提供了独特的温度传感器。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立即放在母亲的胸前,那么他将爬到乳头上并开始进食。意大利医生进行了一项小型研究,发现婴儿嘴唇的温度低于母亲胸部的温度。由于这种差异,孩子可以找到食物来源。
科学家们认为,女性向她们的孩子提供热信号,而她们的孩子能够感知到它们。
6、婴儿比成人有更多的神经连接孩子出生时大脑中有1亿个神经连接。这是成人的2倍,尽管孩子的大脑的体积要小很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婴儿比父母有更多的想法: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需要学习大量的信息。而到了3岁时,大脑会切断多余的突触连接以优化其工作。
如果没有按计划对突触进行修剪,那么天才和自闭症甚至精神分裂症都可能出现在世人面前。
7、新生儿感冒时不会颤抖新生儿感冒时不会颤抖。它们具有特殊的温度调节方式:一个小孩的5%的身体是棕色脂肪组织。它可以保护婴儿免于体温过低,因此,婴儿比成年人更不容易受感冒。在成年人中,没有这种温度调节机制。
如果你注意到孩子在发抖,则可能表明存在神经系统问题或婴儿只是饿了。
8、孩子们可以改变眼睛的颜色,但这不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婴儿可以改变眼睛的颜色。有些婴儿天生有蓝眼睛,但时间不长。我们体内的色素黑色素不能立即产生。父母只能猜测孩子的眼睛会是哪种颜色。
当然,黄种人中的棕眼睛的婴儿不会改变眼睛的颜色,因为体内的黑色素足够多。在五分之四的情况下,蓝眼睛的人会变成绿眼睛或棕眼睛的人。
9、幼儿用化学脉冲操纵母亲大自然让孩子们直接作用于母亲大脑中的游乐中心。当女人吸入婴儿的气味时,就会开始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会让多巴胺(一种引起愉悦的物质)进入血液。实际上,当我们感到饥饿或解渴后就吃饱了,我们会遇到同样的满足感。
有趣的是,婴儿不仅可以操纵母亲,婴儿的气味甚至会影响未生育的妇女。
10、孩子们早期并不会怕高科学家表示,9个月之前的婴儿不怕从高处跌落。恐惧只有在婴儿已经学会爬行时才会出现。对于儿童而言,这种勇气是缺乏信息的产物。当孩子开始在独立运动时,大脑会从周围的视觉系统接收数据并学会调节平衡。
当一个孩子静止不动时,他的世界是稳定且可预测的,因此没有恐惧。
11、婴儿身体的金子含量比成年人高在土壤、水、植物,甚至人体中都发现了极少量的金。平均而言,我们体内拥有0.2毫克纯金。但是婴儿的头发中,贵金属的浓度是地壳中浓度的2倍。
专家们认为,这种黄金浓度是母乳喂养造成的,到3个月时,金属含量就会恢复正常。
12、一半的婴儿在出生时有特殊标记几乎一半的新生儿都在鼻子的鼻梁上、眼睛和后脑部发现了红色斑点。当孩子尖叫或哭泣时,这些斑点会变亮。这些是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的扩张血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会自行传递。
婴儿,大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