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宝宝揽入怀中,手捧故事书为他讲上一个动听的故事,是多少妈妈向往的温馨画面。只是,当你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时,发现现实和想象原来有那么大距离……宝宝怎么回事?妈妈该如何应对?
我们所有人都认为宝宝应该是爱故事书的,事实上,的确如此。只是家长要掌握好的技巧,才能将宝宝对故事书的向往引入生活,才能将故事书所要传达的意思递给孩子。下面一些场景是否很熟悉,也很困惑?别急,不妨了解孩子心理原因,顺势诱导。
“我只爱撕咬故事书”甜甜一岁了,妈妈给甜甜买了好多故事书。不过,甜甜可不领情,每当妈妈摊开书给甜甜讲的时候,甜甜会一把抢过来,要么撕咬,要么干脆扔到一边去。妈妈超级受挫,看来想要建立的“故事时间”泡汤了……
心理点评:
从刚出生时只会攥着小拳头,发展到能撕东西,这是宝宝发育过程中一个很大的进步。撕东西是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一个表现。虽然仅仅是一个撕的动作,但它包括了抓、握、操弄物品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婴儿建立起物体之间的区别和属性。他们会通过听声音、观察物体的方位变化,来认识物体。这就是很多宝宝爱扔东西的原因。
作为妈妈,如果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将撕、咬、扔等理解成孩子不爱读书或者故意捣乱,而是能从孩子发育发展的角度,将其行为理解成是进步,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妈妈的心里就不会有那么多挫败感了!
“反反复复我只爱一个”妈妈给两岁的小宝买了好多故事书,但小宝只对其中一个故事感兴趣,每天都让妈妈翻来覆去地讲,简单的故事讲来讲去,妈妈都烦了,但小宝还是要让妈妈讲。过一阶段,好不容易换了个新故事,却又是要反反复复地听。妈妈想不明白,重复地听一个故事有啥意思?
心理点评: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即便是大人看来极其简单的一个故事,在孩子那里也是充满着大量的信息,他们通过反复地听和看,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在听一个故事的时候,孩子大脑会产生很多疑问和想象,反复地听一个故事,可以反复地去完成这些大脑活动,提升他们的认识能力,这是婴儿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同时,婴儿很容易和熟悉的事物建立起感情,一头小猪、一只小鸭,虽然只是存在于书中,但婴儿依然会对它们充满深厚的感情。因此,当它们反复地出现时,婴儿能感觉到愉悦感。
“我就爱三心二意”一岁半的齐齐,经常会把故事书递到妈妈手里,让妈妈讲,但是妈妈才讲了两三分钟,齐齐就又拿起另一本塞到妈妈手里。有的时候,妈妈还在那里讲着书,齐齐早就一转脸去干别的事情了。对于齐齐这种表现,妈妈有些担心,将来会不会注意力不集中呀?
心理点评:
0~3岁的宝宝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注意,很容易受到无关事物的干扰,致使原来的任务不能完成。比方说,宝宝很可能一会儿玩这个玩具,一会儿又要另一个,将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听妈妈讲故事时当然也容易这样。当然,如果妈妈选择的书籍适合宝宝的喜好和年龄特征,同时妈妈讲故事的方式能吸引宝宝,宝宝停留在一个故事上的时间就要相对长很多。
这样讲故事宝宝更爱听◆选择彩色明快、轮廓鲜明的故事书:图案或者背景过于复杂的图画书信息显得繁杂,宝宝还不能处理那么多信息,自然不容易被吸引。
◆选择句子有节奏感的故事:故事句子不宜过长,但是最好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这样的句子宝宝更喜欢听。
◆注意与宝宝互动:很多妈妈虽然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但是很少与孩子互动和交流,而诸如眼神交流、语言交流等方式,有利于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以宝宝为主:很多宝宝在妈妈讲故事时,喜欢去指图片中点缀的图画,或者翻到自己喜欢的页,妈妈应该去满足宝宝的需要。毕竟,给这么小的宝宝讲故事,主要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故事来让孩子获得快乐,培养起与书籍的感情,让孩子体验被人陪伴的美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