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手妈妈来说,最想知道的就是婴儿们到底在表达什么了。
当婴儿出现一些小动作小表情的时候,家长们总是一头雾水,孩子究竟想干什么?
宝宝哭是哪里不舒服吗?还是饿了?
宝宝吃饱了吗?还是又饿了?
宝宝皱眉是什么意思?
其实,小宝宝们的表情、动作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是他们独有的“婴儿语言”,家长可以通过破译这些语言,来解读出宝宝的想法。
要是知道了这一点,带娃这件事,就没那么难了。
不过在解读孩子的语言时,家长先要记住一样东西:SLOW策略。
这是由育儿专家特蕾西提出来的,slow的意思是“慢下来”。
当宝宝向父母发出各种需求的信号时,他往往是用哭闹的方式,很多家长一着急,就不能捕捉到宝宝的神情动作的细节,难以解读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一定要先慢下来,然后再去解读,
S(Stop):停。先不要焦虑,做个深呼吸,用冷静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哭闹和动作。
L(Listen):听。先听一听宝宝的哭声,看看和往常情况有什么不同,再进行下一步。
O(Observe):看。观察一下周围环境,是不是让宝宝不舒服了;再看看宝宝的肢体动作,是不是在表达什么。
W(What’s up):怎么了。根据前三步的分析做出判断,然后去回应宝宝。
现在,家长们可以尝试着去解读宝宝们的“婴儿语”了。
当宝宝困了,会怎么“说”呢?
困的表现:
眼睛盯着同一个地方,但是双目无神,发呆;
带着不高兴的情绪“咿咿呀呀”;
对玩具不感兴趣,家长逗他也没反应,吸引不了宝宝的注意;
把背部拱起,手脚乱动;
打哈欠、揉眼睛、扶头;
吃手指头或拳头;
家长该怎么办呢?
既然宝宝困了,既可以让他小睡一会儿,降低说话的声音,把宝宝抱到小床上,给他哼一首小歌,让他安然入睡。
当宝宝饿了,会怎么“说”呢?
宝宝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的想法是这样改变的:“我有点饿了→我真的很饿→快点喂我呀!”
饿的表现:
嘴巴张开,转头左右看,像是在找东西;
把手放到嘴巴里吮吸,或是吮吸周围能碰到的东西;
身体和头扭来扭去,十分不安;
从尖叫变成大哭;
主动靠近奶嘴、勺子等;
家长该怎么办呢?
1个月以内的孩子,饿得很快,家长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观察一下,看看宝宝是不是发出了饥饿的信号;之后,这个间隔可以延长到3-4个小时。
当宝宝饿了,家长最好先安抚一下孩子,防止他因为哭闹扭动不好吃东西,造成呛奶等,然后再喂食。
当宝宝吃饱了,会怎么“说”呢?
吃饱的表现:
吃奶的时候,吮吸的力量和频率下降,主动停止吮吸,把头转向一边;
主动吐出乳头、奶嘴,并推开;
十分放松,想要睡觉;
吃饭的时候,速度变慢;
把嘴巴闭上,不肯接受喂食;
把嘴里食物吐出来;
用手推开食物,甚至把勺子等给扔掉;
家长该怎么办呢?
当宝宝吃饱了,家长可不要强行给他喂食,不但容易肥胖,还可能造成积食,对胃部和身体的发育都不好。
当宝宝想大小便,会怎么“说”呢?
大小便的表现:
在嬉闹过程中,突然僵住不动,接着露出一脸怪相;
做出用力的表情,小脸憋得通红;
尿尿之后,身体有轻微的颤抖;
大小便之后,可能会扭动一下身体,然后继续游戏;
家长该怎么办呢?
对于宝宝来说,大小便是憋不住的;家长能做的,就是及时发现他们已经大小便了,然后及时给他们换好尿不湿,做好清理工作,来预防皮肤上起疹子。
当宝宝想要陪玩,会怎么“说”呢?
想要陪玩的表现:
盯着家长们的脸,表现出兴奋的神情;
和家长有活跃的眼神交流;
主动向家长伸手,想要宝宝;
看着家长笑,嘴里还发出一些“哦哦啊啊”的重复声音;
家长该怎么办呢?
当发现这些信号时,家长就该和孩子们好好互动啦,积极的亲子互动对宝宝的成长很有好处哦。
比如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与宝宝沟通,让宝宝来模仿你。
当宝宝觉得不舒服,会怎么“说”呢?
不舒服的表现:
大哭,而且是一种急促的哭声,伴有咕噜声;
脸上的五官全都皱起来;
四肢不安地扭动,抬起腿;
家长该怎么办呢?
孩子不舒服的原因可能很多,家长可以先检查一下温度,看看宝宝是不是过冷或过热;
接着检查一下宝宝的尿布,是不是刚刚大小便过了,然后觉得不舒服;
然后检查一下宝宝的全身,看看是不是哪里受伤了,或者撞到了,被细线给缠住了等;
除此之外,宝宝还可能饿了,做噩梦,家长可以适当的安慰一下。
如果宝宝一直出现这种不舒服的表现,家长有找不出原因,还是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想要破解小宝宝们的“婴儿语”,看似复杂,但只要家长们付出耐心,就一定能学会独属于你和孩子的语言。
读懂之后,孩子就能少受罪,家长带娃也就更轻松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