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无意中走过一棵树下的时候,被水淋湿了头,抬头看,却是一个顽皮小儿,正坐在树上调皮地看着他。他没有大声训斥这个孩子,却反而露出笑容,并对这个小孩举起大拇指说:“尿得好,太有本事了,大英雄就得这么干!”小孩子听到他这么说,就更顽劣了,继续坐在树上等着干下一个英雄事迹。旁边有的人看见了这一幕,不解地问这个人:“小孩子尿湿了你,你怎么不仅不生气,不训斥他,反而还夸赞他呢?”这个心胸狭隘的人阴沉着脸说:“我训他几句,怎么能解气!只有纵容他继续这么干,总有一天,他会这样触怒到一个脾性刚烈的人,也许这个臭小子就被人一剑刺死了!这样多解气,何必我现在来制止他?!”
这个成年人对待小孩子的无礼行为,用的方式是纵容,让这个无知小儿压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目的就是置之于死地。
那么,这个18岁的男孩,他很明显并不真的认为自己这样的行为有什么不对,想来,在这一家四口身上发生的场景,一定在生活中发生到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了……已经在这个世间历练这么久的父母,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错误行为,却为何会如此纵容,如此地漠然,难道真的也是想置这个儿子于万劫不复之地吗?
伤害人,有千万种方式。骄纵,常常是在皇宫里,毁掉一个孩子最隐晦的手段。
太子生母离世,宠妃为了自己的儿子上位,又不愿意落一个伤害太子的恶名,常常会用的手段,就是把太子养在身边,极尽骄纵——用行为、用事实、有语言,极尽一切告诉这个孩子:你是太子,就是天下最尊贵的人,所以,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谁也不能把你怎么样!所以,孩子,随便玩吧,任由你折腾。
无知而天真的太子,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在世上无法无天,随心所欲地生活,然后,要么,这个孩子终被宠成了一个骄奢成性的废物;要么,长大后终惹出天大的乱子,用事实让天下人看清,也用铁的证据让皇上看清,不是教育者不用心,是这个孩子本身不争器,就是个废物,只能放弃……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比违犯规则更可怕的,是不懂规则,不知道规则的存在。
如同一个新手上路,只教给他开车技术,却不告诉他交通规则,那么,他只能有一个结局:无论是被吊销执照,罚下路;还是与其他车相撞——压根不可能有未来。
所以,我问:这对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儿子吗?
养不教,父之过
知识文化的教育,是老师的责任。
一个孩子品行的、心性的教育,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有教育,懂规则,有道德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则是父母重如泰山的责任。
一个孩子心性的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父母对他的懂得与欣赏,身心的呵护与滋养,帮助孩子成长为最出色的自己,是一棵小树长大的树根、基础;另一个方面,是父母帮助孩子了解规则,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是这棵小树向上生长,真正可以立于天地间的力量。
爱在左,规则在右。
没有爱,无法完成教育;没有规则,也从来谈不上爱。
事实上,从孩子一岁多开始,当他与父母、与周围的世界开始接触,有意识的交往时,已经开始了学习社会规则的过程,而且,往往,一个孩子在最初的几年,对于规则的建立与坚守,甚至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与执着。
说好的事,不能变。
讲好的规则,必须遵守。
甚至是爸爸妈妈的鞋子,一定要放到指定的位置,才能睡觉……
懵懵懂懂中,一个孩子渴望与世界交往,尽情表达着体内的洪荒之力,同时也怯生生地探索着,很渴望能学会与世界愉快相处的方式——
亮亮是个3岁的小男孩,初到幼儿园,一转头就咬了小朋友,一伸手就把小朋友推倒了……看着倒地哇哇大哭的小朋友,亮亮却一脸懵懂,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当妈妈告诉他:你是不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呢?可是这样咬、推小朋友,是不对的。小朋友会痛,会伤心。妈妈教给你另一种方式好吗?我们这样跟小朋友说:“我想跟你一起玩,可以吗?”下次,我们把自己的小玩具带来跟小朋友一起玩,分享好不好?……
亮亮就这样,慢慢地学会了在与小朋友分享的过程中,享受友情;也学会了像个小绅士一样地,轻手轻脚,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邀请,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哪些行为是可行的,与人交往,因为得到了世界友好的回馈,也越来越阳光而有力量。
萌萌非常聪明,而且天生善于察言观色,想要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就用父母、老师所“害怕”的方式折腾:无休止的哭闹、躺在地上不起来、不吃饭、不动窝……之前爸爸妈妈工作忙,爷爷奶奶带的时候,一方面心疼她,另一方面精力也跟不上,只好一次次满足她,而萌萌却也越来越无法无天,不到3岁,已经俨然是家里的小霸王。
幸运的是,爸爸妈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学习积极想办法寻求解决方案,而且萌萌还小,这个问题相对也容易解决,在我们的帮助下,爸爸妈妈在萌萌“折腾”的时候,开始“温和而坚定”地回应,并慢慢帮萌萌建立一些基本的家庭规则。
温和而坚定的重点,是一方面态度是温和的,充满爱的——既不是无力的纵容,也不是愤怒地制止,而是清晰地知道,孩子在成长,父母正在因为爱而教导她一些她必须学会的事情;另一方面原则是坚定的,清晰的——虽然孩子不舒服,不习惯,但是这正是她要学习的部分,而且相信她会慢慢接受,会因此而更安心地成长。
具体作法是,下次萌萌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么把她抱在怀里,轻柔但是坚定地告诉她:“爸爸妈妈知道你很想要这个,但是这是不可以的。因为……爸爸妈妈爱你,相信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无论多长时间,都坚持这样温和而坚定,最好能等到她在你的怀里安静下来,真的确认了,这件事是不可以的,并且,尊重她的这种“成长”,给她尊严,给她的这份“压抑”一份价值感,她不仅会愿意遵守规则,也会珍视这种荣誉感,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如果哭闹的厉害,没办法把孩子关在自己“怀里”,也不要一走了之,或者把她关到黑屋子,这些都是有伤害性的。而是坚持和孩子呆在一起,也许她一直赖在地上,爸爸妈妈也可以一直呆在身旁陪着她,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始终温和而态度坚定:“不可以,这是规则,所有的人必须遵守。因为爸爸妈妈爱你。”最好能慢慢告诉她,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相信孩子,她本身也是渴望学习规则的。
也许一次,也许两次,这样慢慢地互动中,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是有规则这件事的,“有可为、有不可为”,只有成为一个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人,才是一个受人尊敬,有教养的人。
学好交通规则,才能安全上路。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的前提下,学会这些规则。因为他们不仅渴望实现自己内心的那些愿望,同时,更渴望成为一个受人尊重,也被世界欢迎的人。
教给孩子规则,帮助他成为一个有尊严、有底线的人,是对孩子未来人生路的重要守护。
一个心理学上的游戏:把一个人蒙上眼睛,带他到一个完全一无所知的地方,继续蒙着眼,然后给他自由。
结果,这个蒙着眼睛的人,本能就开始张开手臂四处摸索——他在摸墙,仿佛摸到了墙,就会有一种踏实的安全感,就有了依靠;有的人,一直摸不到墙,只好干脆蹲到地上,至少可以摸到地,这一点点的依托感,让他会有稍许的心安。
墙,其实是界限,是规则。
界限、规则,就是依靠,就是守护。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一无所知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的规则,“有可为有不可为”的那些教导,就是一个孩子安全依靠的墙。
事实上,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一定会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看起来是顽劣不堪,其实他是在奋力“摸墙”,他真正在做的事,是在寻找父母的底线——那道让他觉得安全与依靠的墙,当触及到了,甚至是被父母训斥了,责罚了,表面上看起来会哭哭啼啼,但是当孩子在妈妈怀里重新破啼为笑,愿意跟随父母的引导,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好孩子时,他的内心也从此安然了——他知道,永远有父母的守护。
父母是孩子的根,不仅仅是无条件的爱与滋养,同时也有这一份“有可为、有不可为”的规则依靠——爸爸妈妈永远爱你,相信你,陪着你成为那个值得尊敬的,有教养的人:良善、正直,努力分享自己的美好,善待并尊重他人。
生命是一辆车,父母是最好的教练:给他加油,培训他驾驶技术,长养他的梦想,同时一定记得教给孩子交通规则,让他平安上路,一路顺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