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蛋黄妈外出遛娃时遇到一件事情:
蛋黄想走过独木桥,却因为害怕,颤抖地小身体迟迟不敢起身。蛋黄尝试了几次,还是不敢动。
只听蛋黄妈冲着蛋黄喊着:“你要玩就赶紧起来,不玩就下来。自己不玩,还影响别人!”、“就没见过你这么怂的孩子!”
蛋黄垂下头不吭声,仍保持着原本的姿势,当我抬头去看他时,却看到的是蛋黄埋在身体下面那张满是泪痕的脸颊和那因抽泣而颤抖地身体。
我不禁在想,这一刻的蛋黄是多么无辜呀!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来感悟生活的。正是因为蛋黄妈这样狂吼式教育,才让蛋黄小小的年纪就丢失了安全感。
安全感,正是孩子这一生都应该保护地情感。
孩子在脆弱、胆怯、害怕时,最应该得到地就是父母的关心和鼓励,而不是站在一旁无情得指责和埋怨。
《小王子》里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多人都忘记了。
吼叫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图片来源于:网络
像蛋黄妈这样的狂吼式父母并不少见。
有一次在等乐宝下课时,遇到了Nancy妈妈,闲聊中发现妈妈全程吐槽Nancy学习不好、不爱听讲、写作业慢等等,没有一句认可的话。甚至因Nancy听写错了9个单词而当众骂孩子:“你是不是缺心眼儿呀”,“为什么别人都会,就你不会!”、“你给我好好想想!”、“就欠给你扔这儿,别走!”,我本以为Nancy会哭,会很生气地反抗妈妈。令我震惊的是:Nancy没有哭泣、也不反抗,就这样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任凭母亲的责骂、同学的嘲笑,最终化作“毒药”,无情的灌入到女孩心底。
Nancy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开始观察她。
我发现Nancy异常安静,她总是安安静静地在角落里坐着。在我多次细致的观察下发现,Nancy无论何时,左手的大拇指一定会塞到嘴里一直吸吮,左指甲盖脱落的很厉害,看着让人心里发怵。
心理学上说,语言暴力有很多形式,有些人会用喊叫、威胁、嘲笑或羞辱的方式来施虐,有些人则通过看似无害的字眼或暗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你造成心理创伤。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会出现这三种行为:
1、在外人面前过度害羞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喜欢自我否定,非常不自信。这种心理造成的最明显后果就是孩子在外人面前十分害羞,无法落落大方的介绍自己。
2、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在外面只要事情稍不顺心,他就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总之脾气暴躁,喜欢使用暴力。这类孩子可不是坏,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3、咬手指头
如果孩子超过两岁甚至很大的孩子仍爱咬指头,那多是缺乏安全感所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时,咬手指这一动作可以安抚孩子焦虑的情绪,缓和紧张。
家长很少陪伴孩子、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夫妻经常吵架或者经常打骂孩子,都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显然,Nancy的安全感早就在妈妈一次次的鄙视、指责、打骂中丢失了。
像Nancy这类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独自承受着来自母爱带来的一切,承受着这沉甸甸的爱。
正如教育专家陈鹤琴所说:孩子有效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
吼叫式教育最大的伤害,就在于复制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蛋黄妈和Nancy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不难想象她们小时候一定是在父母严厉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正是因为从小接受的是父母无情的指责和打骂,才将这糟糕的方式传给了下一代。
小时候晚饭后,我们都会和家附近的同学玩。有一次,我们玩打水仗玩得太兴奋了,等大家发现很晚了时,纷纷四散跑回家了。
我刚要转身跑,却发现有一双瘦弱的小手攥着我胳膊,看见她胆怯地威缩着肩膀说:“你可以陪我一起回家么?”看着她无助的模样,我想了想决定:“好!先陪你回家。”
我俩气喘吁吁地跑到她家。当王娟妈妈看到她浑身湿漉漉的,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道:“让你这么晚回家,打死你,浑身湿透了,一个女生,要不要脸!”、“不知好歹!你不要脸我还要脸呢!”、“还不给我滚回屋里,别给我丢人现眼!”我被从天而降的打骂声震惊了,不敢打招呼,飞也似地逃回了家。
我想,王娟的妈妈出发点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担心浑身湿漉漉的,又很晚回家不安全,但是她将担心转化成愤怒抨击到女儿身上。
英国有句谚语说的好“舌头没有骨头,但却能打碎一颗心!”
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不仅不会带来好的转变,反而会产生比体罚更严重的效果:孩子焦虑、抑郁、各种不良行为问题都会随之增加。
《正面管教》一书里曾说道: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如何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简.尼尔森《正面管教》一书中曾经提到:
简.尼尔森的女儿玛丽说:“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错的”
做一位和善而坚定地父母需要先做到这两点:
一、争吵时,请及时按住“停止”按钮
前几日,乐宝和我发生了一件有趣儿的事儿。
因为一件小事儿,乐宝突然大声地对我脾气,在之前是绝无仅有的。 我猜测这大概是6岁半左右孩子的特点吧,偶尔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会认为自己能掌控权世界、会不服气、不听话,不按常理出牌。正是因为这些,我才说很有趣儿,因为孩子长大了,体内的“洪荒之力”又强大了。
那天,他莫名其妙的冲我发脾气,对着我瞪眼睛。我看到这样一幕,内心是生气的。我想,若现在去和他理论,只能两败俱伤,会越来越生气。每个人都有偶尔不高兴的小情绪,先冷静下吧。
于是,我转身离开,去了另一个房间。
给双方充分的冷静时间后,我回到卧室,和乐宝面对面的进行沟通:
“乐宝,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同意你发脾气的做法。
今后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
我爱你,当你认为可以尊重我的时候,你来找我,我愿意和你一起寻找处理怒气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精力放在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上。”
二、善于用启发式问题和孩子沟通
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尽量多用启发式问题沟通:
孩子的不友善,一定是有原因的。
遇到孩子发脾气时,父母除了暂时的离开,在之后沟通时还可以试问:
“孩子,你刚刚做这件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
“你觉得怎么样才算是吧这件事更好的解决呢?”
“要照顾到大家的情绪,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就在前天晚上,我和乐爸、乐宝去打球。有一个老教练员看到乐宝不认真打球,而是边打边玩,嬉皮笑脸的,就步履匆匆的走过来呵斥乐宝:
“你这打的是什么球?你妈打得那么好,你怎么不多学学?看看你打这球,这么不认真。打球是玩儿么?我来练你!”
教练员声音充斥全馆。虽然我和乐爸知道教练是好意,不过这样大声的指责无疑是让孩子受到惊吓,并且对乐宝的自尊心、安全感多少都会有些影响。
那一天回家的路上,乐宝哭的几乎快要喘不过气来。想想也是,长这么大,还重来没有遇到这样严厉的斥责。
在路上,乐宝和我说:“我最最最最最……讨厌他。”
我和乐爸一路安慰,两头分析,乐宝依然说再也不和他打,最讨厌他这类的话。
从心里角度,我非常能够理解乐宝的心情。但对方教练员也是好心,毕竟也是着急,就是心态急切了些,给孩子造成了些心理阴影。
没想到,第二天晚上,乐宝主动说还去打球。我和乐爸对视一眼,想着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我对乐宝说:
“如果今天那个教练员还找你打球,你预备怎么办呢?”
乐宝:“我就跟他说不想和他打。”
我:“人家是非常喜欢你,所以才过来主动指导你的,如果直接说不想和他打,那对方多伤心呀!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够让你感到舒服又能让对方不难过呢?”
乐宝想了想说:“有了,我和他说已经和别人约好练球,下次再约他。”
我心里小高兴一下,说道:“嗯,这是个好方法。不过如果和妈妈打球时,他硬要和你打,这该怎么办呢?”
乐宝心里犯难了。最后在我的启发下,说:“我一到球馆就找老教练说让他做我的专业动作,看看他是不是能做到。”
最后,乐宝和老教练成为非常好的打球搭档,老教练也开始温和的和乐宝说话了。
让孩子感受自己的想法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那样的经历能够建立他强大的自信。
正因为我和乐爸对孩子遇到挫折的鼓励、尊重和引导,让乐宝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有足够的安全感,从而才得到了强大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力只有一种。
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
不被看见是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父母:
我们往返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
我们奔波在工作家庭这两点一线上;
我们早出晚归,加班熬夜只为多挣一笔旅游经费,给孩子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
于是:
在强大的工作生活压力面前,我们焦虑了,我们不安了。我们开启了日复一日的怒吼,我们把自己还未消化的不良情绪终究传给了孩子。
我们开始攀比。比吃、比穿、比学习、比家庭、甚至比兴趣班,只要能与之相比的,我们心里都要盘算下。
比赢了,我们沾沾自喜,给孩子好一顿夸奖;
比输了,我们垂头丧气,给孩子好一顿臭骂。
当孩子挨骂的次数多了,性格就开始有了变化。
孩子比以前沉默了、缺少活力了,没有兴趣了。
当孩子兴趣变少,生活无聊时,就慢慢步入到网络游戏中了。
等父母反映过来时,发现小树已在一次又一次的暴雨腥风中成长为一颗“强壮”的歪脖树……
孩子出现了任何问题,一定先从我们父母身上找原因。
《正面管教》一书里曾说道: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陆七,一位6岁男孩的妈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