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西安市图书馆就在我家旁边,偶尔周末会带儿子去借书。每次去,里面都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阅读,借书。
的确,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不过,扪心自问,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希望孩子日后有好成绩?
参考自己,通过阅读,文字,获得了不少力量。我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有终身阅读习惯的人,而不是只是为了考试拿高分的校园阅读者。
于是,自己也看了几本关于阅读和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书。其中,最近在看的《朗读手册》,收获最大。本书重心放在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上,围绕培养终身阅读者的目标,给出了很多具体,容易操作的建议,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儿童发展规律,顺应孩子的兴趣,点燃孩子阅读的“火种”。在看的过程中,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每天为孩子朗读的决心。
《朗读手册》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阅读研究和推广专家吉姆.崔利斯。崔利斯一直致力于教育研究活动。1989年,吉姆.崔利斯被国际阅读组织评选为20世纪80年代对阅读推广最有贡献的8人之一。这本《朗读手册》正是1979年作者自费出版了一本宣传阅读的小册子不断扩展修订而成。
在看《朗读手册》时,印在脑海中最深刻的,是本书第一章标题下引用的叶芝的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句话提醒家长,教育不是被动灌输知识,而是唤起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是保持长久学习动力的根本。
顺应孩子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也是增加学习动力的途径之一。而培养阅读习惯,长期持续地为孩子朗读,就是最好的培养方法。
但是,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路上其实有很多“坑”。比如,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开始自主阅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理解能力不够,就讲简单的短绘本故事。
在这,结合书中内容,说说如何避开上面的两个“坑”。
误区一:孩子自己能认字了,我就不用每天讲故事了,给他本故事书,自己看。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把朗读描述为“孩子中学毕业之前都应该保持的一种习惯”。
“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我们就像在为阅读的乐趣做广告。”
还记得在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看到黄磊为多多朗读《小王子》时,我还纳闷。当时的多多应该能认识一些字,应该是能够自主阅读,为什么黄磊还要读给他听呢?
现在明白了,给孩子大声朗读,不只是增强亲子关系,不只是让孩子接触到大量词汇,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等目的。这件事本身就是为阅读乐趣做的最好的广告。而家长要做的,就是持续“广告投入”。即便是孩子在学会自主阅读后,也要保持这样的习惯。
误区二:孩子太小,理解能力不够,上学前就看以图片为主的绘本就足够了,不需要讲太多太复杂的故事给孩子。
“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表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因此,孩子能听懂并理解无法自己看懂的复杂、有趣的故事。
6岁时,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阅读。这时他通过视觉或者听觉能够理解的词汇是有限的。但对于听故事而言,他可不是初学者。”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听力能力等同理解。也不能将孩子的听力理解能力等同于他听故事的能力。如果我们从孩子两岁开始亲子共读,听绘本故事,那到六岁的时候,他已经有四年的听故事经验。无论从词汇量还是听力理解力上,都需要提升一个层次,才能满足孩子阅读兴趣的需要。如果这时,家长还是只给孩子讲简单的绘本,那就很难再吸引孩子,无法保持兴趣。
从儿子的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点。在听故事这件事情上,我们有时候小看了孩子们。
去年,大概在儿子五岁半的时候,晚上睡前故事就开始从绘本向长一些的章节故事过渡。在听完大概十本左右的短篇章节故事书后,儿子就很少让给他讲绘本。过了两个月,儿子在幼儿园学完《唐僧骑马》的儿歌后,就迷上西游记。于是,就从网上买《西游记》绘本。买回来后,才发现,绘本的文字只是原版篇幅的删减。原版的文字虽然是白话文,但其中还是会夹杂很多文言文的字词。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应该会有些困难。刚开始,在给儿子读的时候,我都会中间停下来,把讲过的内容,再用平时说话的方式给他再解释一遍。儿子却说:“你为什么要再说一遍呢?我能听懂。”后来,就这样,半个多月里,儿子听完了整套《西游记》绘本。听到他喜欢的章节,会让我反复朗读三四遍。后来,他高兴的时候,会一边模仿孙悟空,一边说绘本中那些大段对白。他居然能够一字不落地说出来。上个月,他已经连续听完《木偶奇遇记》和瑞典童话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等四本长篇童话故事。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儿子主动要求讲,从来没有强迫过。
我不奢望,儿子今后学业多么优秀出色,只是希望他能从阅读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说,在这兵荒马乱的世界中,通过阅读,为自己打起一处避难之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