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孩子之前,我想当一个100分的妈妈。
我按照计划做了婚前体检,孕前体检,回避一切对孩子不好的事物,按时服用叶酸,定时参加产检,我还阅读了很多教育书籍,信誓旦旦地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出色的大人。一切看上去都完美无缺。但是孩子的出生却打破了这份完美,因为我发现,在考虑怎么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之前,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孩子的淘气,也不是叛逆,甚至不是营养和生活习惯。而是熬夜。
我不是一个习惯熬夜的人,这种感觉让我觉得非常不好。而初为人母的我发现很多育儿书籍的理论看上去很好,然而实施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能完成定期目标的我感到非常焦虑,更让人抓狂的是,育儿书和育儿书之间,还有一些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SO,我该去相信谁?
不过幸好,每个孩子出生后都有建立档案,我们可以去参加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定期体检,而医生也有定期宣传每阶段的育儿常识。所以我决定:直接听医生的,简单方便。
1、放下焦虑,在搞定宝宝之前,先搞定自己。
有一句话是“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并不是说真的像养猪一样养孩子,大概就是一种有了经验后,发现可以省略一些不必要的无用功的”佛系育儿法“,也就是我标题说的”随便养养“。
有些育儿书主张亲密育儿,有些主张放养。我觉得这个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定,实在办不到也不要太焦虑自责。有些爸爸妈妈要上班,不得不把孩子送托儿所,每天接孩子的时候总会很自责,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因为你的想法会传送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焦虑、紧张。同样,没有收入的全职妈妈也不要过于焦虑。你只用想,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是完美的,只要目前的生活适合自己就好。我们不用做百分妈妈,大概做个70分的妈妈,最重要的是,做个快乐的妈妈,就好。
如果妈妈都不快乐,更谈不上用好的情绪影响孩子了。
2、停止无意义的攀比。
生了孩子以后我发现,养娃中居然也有歧视链?
大概在孩子4个月的时候,我带他去参加一个亲子活动。电梯间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带孩子的奶奶。奶奶见到我,就问:你孩子多大了?我说,4个月。她说,我们也是4个月,继而又问:”你是顺产的吗?“我说:”嗯。“然后她继续问:”你是足月生的吗?“我说,是。
接下来,这个奶奶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抱怨。说她多么羡慕我,她媳妇没用,孙子是早产,还是剖腹。说了一大通,搞得我十分尴尬。只有告诉她,她的孙子也非常健康,丝毫不比足月的差。
但是这件事之后,我发现养娃中真的有歧视链。足月的歧视早产,顺产和剖腹相互歧视,奶粉和母乳相互歧视。后期还有——先走路的歧视后走路的,先说话的歧视后说话的,不把尿的歧视把尿的,先会认字的歧视后认字的。。。。而处于歧视链末端的,大概率都是非常焦虑。
我真觉得很无语,真的有必要这样吗?
我们现在看身边的人,除了残疾人,大家都会走路,都会说话。又有谁会在意他是几岁会说话?说话是早还是晚?
而早产这样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不太愿意发生,但是既然这种事情落到自己身上,我们想得更多的应该是要怎么照顾好产妇,照顾好孩子吧。而不是用攀比来让产妇更加焦虑。
3、不要有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量力而行。
有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真的挺累的。
我之前在一些育儿软件上看到那些活得累的妈妈,大多数都有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比如想给孩子买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和玩具,报早教班,办游乐场VIP,然而经济条件不允许。
然后会有一些人在下面骂,穷成这样也好意思生孩子?
感觉挺过分的。
其实我觉得吧,任何阶层都有生孩子的权利,其实孩子需要的也没那么多:合身保暖的衣物,奶粉和营养,一个游玩的空间和一些玩具。这就够了。而上面所说的那些,都是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来选择高配和低配版的。
很小的宝宝真的不需要做美甲,买限量版娃娃,买名牌衣物。也许对他们来说,200元每月的游乐设施和2000元每月的游乐场,差别也不算太大。
可能有这些需求的,并不是她/她。而是你。
我是vigor绵绵熊,欢迎和我来一起来讨论自己的育儿经吧。爱你们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