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我生在一个小山村中,父母务农,爸爸和两个弟弟加爷爷开了个蒸酒的作坊,我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和姐姐相差三岁有余,而和弟弟只差一岁多。小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和弟弟在打打闹闹中度过,不管在家闯大祸还是小祸,都有我们俩的份。家里祖传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我依稀的记得还没上幼儿园前,姐姐那时已上学;我带着弟弟在家里玩,爸妈出去收水稻了。我们肚子有点饿了,我和弟弟说,姐给你做个好吃的,你等着。那个时候家里烧有煤球(妈妈为了节约,只有忙的时候才烧,平时烧柴火),我爬在凳子上找来锅、油,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洗锅,又跑去糍粑缸里捞两块糍粑来(小时候过年时,家家都做糍粑,一做上百斤,吃不完就切片后泡在水缸里,几天换一次水;农忙时用于充饥,平时想吃也可以,随拿随做)。
一切准备就绪,我开始操作了。心里想在弟弟面前显摆一翻,看二姐做的好不好吃……。费尽周身力气把锅放在一个圆桶形状的煤灶上,放了些油,把糍粑也丢了进去;我们围在锅灶前,一边看一边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糍粑翻来翻去,时不时又用铲子戳戳,看它软了没有,软了的话就是快要熟了。平常妈妈都是放白糖,又香又甜,特别是煎得双面黄的那种,想起来都流口水。糍粑软了,这时才想起来没拿糖,我赶紧爬上凳子翻找碗柜中的糖,两个人都不认识字,拿着一包白色的就往里面倒,我们都想着要甜一点,看着手中的小半袋“糖”,商量着把它给全倒完了;待“糖”一化完就盛出来,还没等凉,我们就拿出来啃了。
我正期待弟弟夸我呢!“啊~二姐,怎么不甜;妈妈做的是甜的,你做的这个味道怎么是这样”?弟弟说。我自己也吃了,也觉得怪怪的、涩涩的……。我和弟弟说你等下再吃,我赶紧找来一盆水,把煎好的糍粑放入水中,觉得洗洗就能吃吧;用手正搓着……这时爸妈回来了,看到我们正在洗糍粑;问我们在干什么?弟弟跑过去说:“妈妈,二姐做的糍粑不是甜的,为什么她放的糖不甜,你放的是甜的”?妈妈看了看地上的包装袋笑道:“你们两个小傻瓜,拿味精当糖使,这糍粑洗了也不能吃啊”;这下家里所有人都笑开了。刚看到妈妈时心里直打鼓,心想惨定了,肯定会挨打;还好妈妈和爸爸也只是笑笑我们,没有训斥;但很严肃的告诉我们这就是不识字的后果,以后长大要好好学习;才不会闹类似的笑话。可惜,中年的我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心啊,现在一事无成;想起来觉得对不起老父老母亲了。但我还会努力,希望在头条这里争取能发光、让我的爸妈觉得没有白生我,加油!
糍粑加味精,这个“味道”至今难忘;在当今琳琅满目的调味料中,味精已不再是宠儿,甚至在我们家已经退出厨房;但在这个世界上几乎品尝过此“味”的人可能少之又少,但这就是我难忘的童年趣“味”,永生难忘。虽然我再也回不去已逝的童年,但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最后,祝福天下所有人,心里一直藏有自己心中的“味道”,不管是酸甜苦辣,还是美味佳肴,我们都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好好的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