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梦育儿
家庭教育是儿童一切教育的开始,父母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父母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儿童的一言一行,父母的不作为则是导致一个孩子走向堕落的开始。而当代许多家庭却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只要将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所以有必要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建立起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提高儿童的整体道德素养。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行为养成的意义家庭教育为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一生当中要接触到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学校的、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等,而家庭教育则是一切教育的开端。从孩子呱呱坠地,家庭便成为他们教育的第一站,父母便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起着定向的作用,也为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打下基础。
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行为的养成
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不论年龄大小,都会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教育。儿童在十八周岁之前都是与家人一起生活和学习,接受着家庭的熏陶和影响。父母的思想、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行为习惯中,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如果在父母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熏陶下,儿童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对事情的是与非、行为的善与恶有正确而清晰的认识,这样他们知道什么事情是能够做的,什么事情不能做,从而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家庭教育有针对性地纠正儿童不良行为
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子自己最清楚。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最亲密的人,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使得父母熟悉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等等。儿童有什么不良的习惯产生,父母都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将不良的道德行为纠正在萌芽之中。这是学校教育这种大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二、家庭中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养成的因素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否和谐对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家庭中夫妻感情极为恶劣,在孩子面前相互辱骂,语言粗鄙,甚至大打出手。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关爱,长期生活在暴力和憎恨之中,身心受到极大伤害,遇到事情容易走极端,甚至采用暴力方式等不道德行为应对。这类孩子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些极小的事情辱骂他人,甚至大打出手。也有的家庭内部系统直接破裂,即父母离异。在这种缺少双亲一方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看到别人健全的家庭,会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父母婚姻的不信任可能会转移成对社会的不信任,由此引发叛逆心理产生攻击性的行为。例如肆意损坏社会公共财物、聚众斗殴等,更严重的还会挑战法律权威。
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行为的养成。在当代家庭中,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教育方式,一种是过分溺爱孩子,一种则是过分地严厉要求。第一种表现为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不道德行为无限纵容,不让他们承受丁点儿责任。如果孩子在刚开始犯错时,父母视而不见,不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更甚者为孩子开脱变相地鼓励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行为更加不受约束,后果不堪设想。另一种则是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满脑“不打不成材”、“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思想,一旦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是责骂就是棍棒相加,认为孩子给自己丢了脸,将其贬得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对立的情绪,不能友好地沟通,亲子关系极为恶劣,最终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家长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这两种极端教育方式都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避讳的,其后果也是父母所无法承担的,孩子也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父母的思想观念
家庭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父母的思想观念会直接从他们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从而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观念。教育观念是家长思想观念的一大重要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家长重智轻德的思想尤为严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部分家长格外注重自己孩子的知识文化学习,“分数至上”之风盛行,却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发展。他们总是这样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会造就一个畸形的人格,学习成绩优秀但品德一般,甚至败坏。正是如此,现实社会中高智商人才犯罪的案例才会越来越多。还有的家长持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品质不需要教,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殊不知他们正将自己的孩子置于悬崖之巅,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因为内心没有一个稳固的价值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观念的影响,正所谓近墨者黑。可见父母的思想观念对孩子行为的养成何其重要。
小编有话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没有途径可寻,是可以在环境、他人和自身的互动中引导和建构起来的。首先,应当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其次,作为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儿童提供好的行为示范;最后,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行为训练,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逐渐将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本文由哆啦A梦育儿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您的阅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