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想用过一个简短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想了好久。
起码,当着别人的面哭已经好久没有了。所以,我特别珍惜当着我面哭的人。
孩子总爱哭,他们的世界太小了,他们面对的世界太大了。
“我疼,我怕,我不喜欢,我不想离开你,我想要,我累了,我做不到……”。
这些语言,孩子都用哭来表达。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亲人。不是严厉的老师、冷漠的路人甲、吓人的狼外婆,更不是一个凶巴巴的看守。
亲人,就是放下要求,先陪你难过一下下的那个人。
2 、说一个哄孩子的小故事小女孩晚上做噩梦了,尖叫醒来,哭着扑倒在妈妈怀里。还不到2岁的孩子说不清自己梦到了什么,只是看起来小小的人儿那么害怕,那么难过。妈妈抱着她,轻轻地说:“宝宝做噩梦了啊,害怕了是吧,梦里有可怕的东西啊,妈妈知道了,妈妈陪着你啊。”孩子哭了一会儿,平静下来,在妈妈的拥抱下,又进入了梦乡。
当孩子害怕、难过、哭泣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说:“宝贝儿别怕,宝贝儿不哭。”这几乎是父母们不假思索的共同回应。
但其实,对孩子来说,妈妈最好的回应并不是直接说:“宝贝儿,不哭”,而应回答:“害怕了?难过了?妈妈知道了啊,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啊。”
第一种回应和第二种回应,看起来都是哄孩子,安抚孩子,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为后一种回应不只是安抚孩子,更是对孩子的感受和表现体现出了一种“全然的接纳”。
年幼的孩子,从出生到儿童期,正在经历一个人格形成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对他们的完全地接纳。
这种在幼儿时期的接纳会内化到孩子的潜意识,形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有逻辑性和理性的思考,他们的感受往往是很直接的。如果妈妈总是安慰孩子“不哭了”,或者对孩子说“如果你不跑就不会摔跤”,那么孩子潜意识可能会觉得:
妈妈是不喜欢我哭泣的,不喜欢我有挫败感的,不喜欢我害怕的,我有这种情绪是不好的。我最好不要哭,不要害怕,不要犯错。
对于孩子而言,哭一下可能会释放出焦虑和挫败情绪,而不允许孩子哭,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被接纳”和“不被许可”。
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不会让父母和家人担忧,但却一直在压抑自我。
全然的接纳,可以养育出拥有更多自我,活得更为自由,更能承受糟糕情绪的孩子。全然的接纳,也是安全感的形成基础。全然的接纳,就是完全认可孩子的情绪,特别是负面的情绪。
让孩子感受到,我可以害怕,可以难过,可以哭泣;
让孩子觉得,我摔个跤,犯个错,哭泣一下是没有问题的;
我可以有不好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挫折感,我能被允许把它表达出来,我的妈妈不会因此特别愤怒、难受,或者被吓到——即,我妈妈能够“抱持”住我的一切。
3 、一句概括的话,能平静地接纳孩子全部情绪的,就是最好的父母。我的表姐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个弟弟,小时候她家庭环境不怎么好。父母忙碌,重视弟弟也多于她,她经常是没人管的状态,磕磕碰碰、摔跤生病是常事。
表姐没有特别被疼爱的童年体验,想起就很心酸,所以发誓要做一个好妈妈,让她的孩子可以成长得特别幸福快乐。
我们童年的愿望,也许就在这种情况下寄托在孩子身上了,我们会下意识地希望孩子可以替我们重过一个童年。
表姐从来不让她女儿出去和别的孩子疯跑撒野,怕她摔倒跌痛;害怕孩子生病,孩子吃的一切东西都小心翼翼,很多“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孩子都没有尝过;
冬天孩子感冒咳嗽,她总是焦虑得不行,一遍遍念叨:怎么又咳嗽了,叫你不要吃糖了,不要喝饮料了……
她想给她视如珍宝的女儿无忧的生活、健康的身体、完美的童年——可是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孩子看上去被过多地限制了,又怎么能真正地快乐?
快乐的孩子,是那种可以在父母的注视下奔跑撒野,可以跌倒,可以哭泣,可以感冒咳嗽,但是妈妈还是会照顾他、安抚他,陪她经历这些小挫折。
4
如果父母很想给孩子极度完美的童年:让孩子不摔跤、不生病、没有任何挫折、没有不良情绪,这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种对完美成长过程的追求,是父母内心补偿心理的一种体现,而有的父母也是害怕自己像当年的父母一样,不够完美,想避免一切可能的错误。
然而,过度焦虑,反而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
实际上,一个人出生长大的每一天,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挫折。负面情绪,其中有难过、愤怒、悲伤。
生而为人,本来就是有能力去整合这些情绪的。只要是在父母爱的守护之下,这些小挫折反而会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如果父母特别希望孩子“无忧无虑”地长大,对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本能过分排斥和畏惧的话,反而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有不好的影响。
过犹不及。
我们都希望孩子活泼、快乐、开朗,但也应允许孩子有哭泣和不开心的权力。全然接纳,就像给了孩子 “容器”一般的爱。
孩子所有好与不好的情绪,都在这个由妈妈构成的坚固的容器里,安然存在。
孩子能感受到无论是自己好的状态,还是不好的状态,妈妈都能全然接纳并且始终如一地爱着自己。
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很有安全感,有自信,可以做自己,也能承受失败和挫折。
这就是人格的力量。
而其中,妈妈和爸爸,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和祝福。
当孩子因为噩梦惊醒,不要否认他的感受,不要急着说“没什么可怕”,而是肯定和认同他的情绪,说“我知道你是害怕了”;
在孩子哭泣时,也别急着说“不要哭了,这有啥可哭的”,而是陪着孩子体验一下,他的挫折感和伤心难过的情绪,告诉他“哭吧,妈妈陪着你啊”;
这种安慰才是直入孩子心底,能给孩子强大支持的爱的抚慰。
5 、下面给出接纳孩子情绪的3个小步骤:1. 询问孩子的感受
“怎么了?害怕了吗?”“是不开心吗?”
2. 肯定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哦,你是害怕了”
“宝宝难过了就哭一会吧”
“宝宝生气了是吧,嗯,妈妈知道你生气了”
3. 陪伴在孩子身边,拥抱,抚摸
“妈妈在,妈妈陪着你,妈妈抱抱”
愿每一个孩子的高兴和不高兴,勇敢和不勇敢,都被看见和接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