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

作者: 日期:2020/8/21 人气:4
“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

导语:“仪式感”在教育里,是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一部分。“仪式感”并不是指买多贵的东西,办多豪华的Party,而是让孩子体会到被父母关爱,教会孩子热爱,重视生活。

调查发现,家庭传统等仪式带给孩子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家庭仪式感有强有力的黏合作用,把家庭成员凝聚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安全感和爱。

1、“生活要有仪式感”这句话,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变成了一份指南。铺桌布,点蜡烛,开香槟……大家摸索着,努力着,将自己变成一个有仪式感的人。

然而,有多少人察觉到,教育孩子其实也需要仪式感?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准备三餐,送孩子去学校,尽自己所能的给孩子报好辅导班,买孩子喜欢的东西……觉得自己已经做到极致了,为什么孩子有时候还是仿佛不满足,接受不到自己的关心,好像还缺点什么的样子?导致这些情况的可能性之一,是孩子缺了一点“仪式感”。

“仪式感”在教育中,经常被父母有意无意的忽略。有的家长认为学业繁忙,哪有时间弄这些“虚”的东西。有的家长则认为,搞一场“仪式”,耗时耗钱还耗力,不如多让孩子看几页书来的实在。

然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仪式感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评判仪式感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富足。

家长可能因为工作忙而缺席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

如果一次又一次的忽略掉,不论你后期怎么给孩子弥补,对孩子来说这都是一种赔偿,是你“掩盖”自己不够重视他这一事实的“手段”。虽然有的孩子在理智层面上,会表示自己理解,表示自己没有在意,但心底是否真的一点都不在意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孩子爱着他的爸妈,他的心底多多少少就还是在意的。正是这些小小的“在意”,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并没有这么重要,最终,和父母的距离慢慢拉大。

2、仪式感到底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那么多规矩反而还闹心。”

就像原本带娃旅游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总能听见有人唱反调充:“小孩子,记不住,去也白去还花钱!”“舟车劳累,累死人”“吃不惯睡不好,水土不服还容易生病特别麻烦!”

于是,那些不怕麻烦的父母带着孩子走世界,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照片时,懒惰的爹妈则带着他们的孩子在超市门口坐着摇摇车,自己刷着手机打发时间。

可是,孩子真的一点都不懂吗?

确实,如果要说景点,年幼的孩子是记不住凯旋门的华美,苏州园林的娴静,但他们能记住父母会给他们穿上好看的衣服,精心打扮,并要他们露出微笑,仔细观察时那一种认真的态度,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细节会在他们心里深深的镌刻。

仪式感,其实是一个人对生活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一种态度。对一个孩子而言,在教育中重视仪式感至少有5大好处:

01.仪式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几年前,在某音乐广场上,有两位小朋友在玩耍时,捡到5毛钱。他们把钱交给了正在广场值守的民警。对于成人来说,区区五毛钱,根本不算什么。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对小朋友说一句:“好孩子,你做的真棒。”说完是不是觉得自己充分做到了教育孩子的感觉?

可是这位值守民警并不止如此。

为了鼓励孩子,他特地拿出了接警本,认认真真登记下了小朋友的姓名和住址,并一丝不苟的写下了孩子拾金不昧的过程。这比起口头夸奖,只是坐下来多写了几个字,但在孩子心中,这样充满了仪式感的举动,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进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个经典的“正强化理论”:

当人们某种行为,从他人那里得到愉快的结果时,这种结果会反过来,成为推进人们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就拿这两位小朋友来说,未来他们可能记不住自己曾经做了什么事,但做了好事被重视、被充分肯定的感觉会被他牢牢记住。这种感觉会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然后更积极的反馈于日后的生活中。小小的仪式感,会成为他们日后人生的鞭策力,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2.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安全感

爸妈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或者一句话,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早起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安”……这些小事,让孩子明白家人之间的互相支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也能给家人支持。

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安心,尤其是对幼托班1岁到4岁的孩子,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之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这样一个仪式感,能让孩子收拾好白天玩耍的欣喜,拥有好的睡眠后,迎接美好、令人期待的第二天。

很多细小动作,经过时间的累积,会长成我们身体里的一种基因,在全家人的心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共振。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曾经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发现家庭传统等仪式带给孩子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的成功。研究表明:家庭仪式感强有力的黏合作用,可以把家庭成员凝聚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安全感和爱。

03.仪式感,给孩子成长的勇气。

每年到英国小学新生入学的时候,ins上就会有一大堆家长晒孩子穿着校服、立正、拿着书包在家门口的照片。这种充满了仪式感的拍照仪式,是父母在告诉孩子:从这一刻开始,你就不在是幼稚园那个不懂事的小朋友了,你要学会独立,你要开始人生新的阶段。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仪式。可对于孩子来说,整齐地穿上校服,郑重地拿起书包,“咔嚓”一声之后,他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微妙的改变: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想到这个“长大了”的时刻,孩子会因此变得特别坚强勇敢。

仪式感,能让人勇敢的走进人生的每个阶段。

回想自己当年,新学期拿到新课本,仔细包上书皮时,郑重的感到了自己即将面临新的挑战,有不安,但更多的是激动,因为自己将学到更多的东西,变得更加优秀;18岁,收拾干净走入影楼拍一张照片,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责任”二字将刻进自己的一生……

有人说,仪式感就是能让平凡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人生漫漫长河之中,我们总要做点什么让自己记住,这一天与众不同。从这一刻起,我们和昨天的自己,也完全不一样。

04.仪式感,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与修养

国外有研究小组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组织了一场音乐会,请小学生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去参加。

音乐会一切都免费,但是要求每个孩子必须穿正装,男孩子要西服,女孩子必须穿裙子,一定要精心打扮。到了会场,老师让孩子们坐在前一排,家长们坐在后面。有些家长担心,这些孩子这么小,有很多特别淘气,我们家长不在旁边看着能管住他们吗,他们能认真听音乐会吗?

而结果是,进入唯美庄重的音乐厅,穿着隆重衣服的孩子们,全都变得乖巧起来。连平时最顽皮的小孩,都因为正式着装和周围氛围的带动,而变得严肃认真。整个音乐会下来,没有人打闹吵嚷,状态都非常好。

这就是仪式感所带来的力量。因为仪式感,孩子们知道了何谓尊重与敬畏。

老一辈的家长,很多时候是不注意仪式感的培养的——对他们而言,孩子吃饱穿暖就好了,懂这些有用没用的规矩干什么呢?

不在意仪式感的结果,就是孩子长大了容易闹出穿着拖鞋去高档餐厅吃饭,穿着背心去上班的笑话。很多时候,仪式感会让孩子迅速地切换思维状态,提高专注度。那些形式上的动作跟特定的行为、场合和时间结合,往往会让孩子迸发出难以置信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前文提到的实验开始前,专家交代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穿上礼服,并在临行前告知入会仪式等。

这样一种重视感的存在,会让孩子们觉得他的重要性,看的时候才会更集中,更容易有代入感,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进而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直至和当时的身份达到最佳融和。所以强调对孩子的仪式感,他们的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都可以迅速提升。

05.仪式感,让孩子倍感家里的幸福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心锚效应,即人的内心某一心情与某一行为或表情产生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

通俗的说,就是链接一些特殊的事物或现象与某种情绪状态之间的仪式。比如,爸爸妈妈常在孩子面前拥抱、亲吻、送节日礼物等,这些仪式符合孩子心中的心锚,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他们不知不觉间,就会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就学会了表达爱。

通过这些简单的仪式,赋予特定时刻更深的精神价值,孩子们也会因此产生参与感,在日后的节日里,同样为别人筹划仪式,为他人制造惊喜。

3.仪式感,不是比排场。

有的人说,自己没钱没空,哪有办法总是带着孩子到处跑,也没时间做什么很特别,让孩子印象深刻的事情。说这话的人,要么其实根本不想做,要么就是完全把“仪式感”和“搞排场”给弄混了。

仪式感是赋予某个时间和时刻特殊意义的东西。说白了,仪式感就是对生活的重视,是通过一些非必要的动作和形式来表达重要性的行为。

这些事情,很多时候只需要你多挤那么一两分钟就足以。只要用心,很多时候不需要花钱就足以给孩子充满仪式感的教育和童年。

《纽约时报》曾评选出一些家庭的“仪式感”传统,大家可以借鉴参考:

◆早起说“早安”,睡前道“晚安”,出门前给彼此大大的拥抱,不辜负美好的每一天。
◆每晚至少15分钟的亲子陪伴时间,可以是读绘本,也可以是亲子游戏,更或者啥都不做,躺着聊天,让孩子带着满满的爱进入梦乡。
◆一家人坐在一起用餐,不用正襟危坐,随便聊天吧,开心的,委屈的,互诉衷肠。

◆不缺席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活动:家长会、颁奖典礼、汇报演出等,孩子特别渴望被重视,家人的陪伴会让他自信满满。
◆每年都要有一家人的旅行,可以是长途亲子游,也可以是每周末的周边自驾游,只要全家出动,公园动物园的游玩也能很Happy!
◆让孩子参与特定节日的流程。比如过年,从“小年”开始,告诉他们糖瓜沾、扫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鸡、把面发、蒸馒头,而后剪窗花、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守夜、团拜……带着孩子完成这些,他们才会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

◆每年给孩子写一封信,让孩子画一幅给爸爸妈妈,放在特定的盒子里,谁也不许看,若干年后再一起打开,估计会感动到泪崩。
◆在孩子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去拍全家福,并且冲洗出来,挂在墙上或者夹在相册里,每每看到内心都会些许激动。

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举动,与家庭的贫富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关系。它应是换一种用心的方式。因为仪式感的判定标准,是以内心是否富足为基准。就好像结婚典礼一样,即便是再辉煌万丈的婚宴,如果流于形式,盛大只来源于面子,那么它的价值可能还抵不过一对新婚夫妇的简单烛光晚餐。

对于孩子来说,则更是这样的。家长希望可以传达给孩子什么样的一种仪式感,孩子就会接收到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希望孩子看到家庭的温馨和良善,我们希望孩子可以对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向往,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感受家人的在意和深爱,那么就往这个方向去给孩子加上“仪式感”。

结语:人们常说,孩子要富养。这个富养,指的是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养育。而充满了仪式感的教育,则是每个家庭都可以给与孩子,最高级的“富养”。在家里,各位家长是如何给孩子一个有“仪式感”的生活呢?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