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 新父母讲师团
关于孩子玩手机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只要你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很多家长在搜索关于“孩子爱玩手机怎么教育、怎么办”。
实际上,正代表着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孩子沉迷手机这个现象非常焦虑。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详细探讨“孩子爱玩手机,家长该怎么处理”的问题。
01
首先要明确,孩子玩手机,就只有百害无一利吗?家长非得采取各种强制性的方法去杜绝孩子玩手机吗?
手机不是猛虎,家长不用谈之色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Ipad作为方便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学习、休闲娱乐的介质。
第一,孩子通过接触手机、Ipad这些电子产品,可以更快地获取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能,未来也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二,手机上有一些具有教育、益智性质的游戏。孩子通过玩这类游戏,可以在竞技、策略、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团队精神等得到多方面锻炼。
第三,让孩子用手机看动画片以及一些具有健康教育意义的视频,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见识。
例如有些父母会在手机下载一些具有学习性质的游戏APP,让孩子通过游戏学习英语,记忆单词,同时用手机给孩子录制英语演说小视频,孩子通过看自己的视频,激发了学习的信心。
02
手机就如一把双刃剑,当你把手机给予孩子的时候,就看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如何使用。
今年的8月份,山东就发生了有2名分别14岁和12岁的女孩因模仿短视频自制爆米花而引发伤亡的事件,这些令人悲痛是事件背后原因之一不乏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手机观看各种短视频的同时,缺乏了对信息的鉴别和自我保护意识。
可以猜测,当年幼的孩子在观看各种短视频APP上的内容时,如果缺乏家长的监护、引导,很有可能带来一些无法预料的后果。
除此之外,孩子如果沉迷于手机,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隐蔽性的伤害。
1.影响视力发育
根据人体的成长发育规律,孩子的视网膜成熟是在12岁以后。3-6岁的孩子视力正处在发育时期,如果长时间对着手机屏幕,这种长期的短距离用眼,会导致眼睛出现短暂的视力下降,俗称“假性近视”。
如果长期有这种短距离用眼的行为,则会造成视力持续性的下降,最后形成“真性近视”。
2.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据研究显示,长期玩手机的孩子,会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手机上的信息、内容五花八门,对于孩子来说,手机上的内容比现实更具有吸引力。
而当放下手机时,现实中的内容与手机里的精彩落差过大,根本无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最终导致孩子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3.导致自制力差
手机上的信息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孩子对着这些充满吸引力的东西往往难以自拔,从而不利于孩子培养自制力。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的自制力差。
4.给孩子带来情感交流障碍
长期沉迷玩手机的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社交能力越来越弱,性格容易变得孤僻,不愿意与外界交往。有研究报告指出,每天盯着屏幕超过两小时的孩子,语言和推理考试都表现较差。
03
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父母不妨参考以下做法:
1.与孩子“约法三章”,合理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当孩子对玩手机上瘾后,强制性地制止孩子玩手机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反抗。
家长可以与孩子商量可以玩手机的时间段,让孩子自己设置到时提醒。同时,告诉孩子如果按照约定做到1个月后(也可以分周实行),就可以获得哪些奖励。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养成一个习惯,21天就够了。当一个月满,孩子玩手机成瘾的习惯也会慢慢消去。
2.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爱好
孩子玩手机上瘾,其实大部分原因是手机上的内容有趣,给予到他快乐,引起了他的兴趣。家长不妨可以带领孩子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例如让孩子参与一起做饭、做简单的家务活,陪伴孩子做一些运动等,这些经历都可以为孩子带来愉悦感、成就感,刺激感。这些感受也正可以代替手机游戏带来的感受。
3.父母以身作则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都是对父母行为的效仿。
一位妈妈曾经反映孩子的爸爸每晚回到家,大部分时间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而她自己则忙着各种家务,结果,3岁大的孩子再也不玩自己的玩具,而是抢着要妈妈的手机加入爸爸的“玩手机队伍”。
建议各位家长在孩子面前尽量少玩手机,让玩手机的时间变为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沟通。
此外,家长也可以把自己在家里看手机的行为换成捧书阅读,这样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她不再沉迷手机,养成阅读的习惯。
4.尽量避免让孩子过早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
美国儿科学会发布过一篇名为《为数字时代的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的报告,他们提出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时间:
8个月以下的婴儿应远离电子屏幕;
18至24个月大的幼儿可在监护人陪同下少量接触电子屏幕;
2到5岁的儿童,建议每天看电视、电脑和移动设备的时间应不超过一个小时。
总而言之,针对孩子爱玩手机的问题,家长不需要强行的制止,而是要给予孩子适当引导、陪伴,同时也要反思自身是否有哪些不当行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