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苦恼孩子的“玻璃心”表现。譬如,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第二天就哭闹着不愿上学;体育比赛没拿到名次,再也不想去参加训练;被父母阻止玩游戏后,冲动地要离家出走……
心理学上,将孩子遇到问题时的心理承受力差,容易产生沮丧、愤怒、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称之为“低挫折商”。
什么是挫折商?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斯托茨说:“挫折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所采取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人的一生大多在逆境中度过,很多父母都意识到,培养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很有必要。可是,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挫折商呢?
保罗·斯托茨告诉我们,孩子的挫折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改变,他提出了改变思维的CORE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挫折商。
提高孩子挫折商前,先要找到孩子心理脆弱的原因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心理脆弱,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内心对事物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情绪。
那么,人的负面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事物产生情绪是消极还是积极,跟从小成长环境所带来的认知有关系,认知会直接影响对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态度。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小狗关进一个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狗施以电击,狗在笼子里难以逃脱,只能在笼子里四处狂奔,屁滚尿流,哀叫不已。经过多次电击后,他把笼门打开,当蜂鸣器再响时,狗不但没有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哀嚎浑身颤抖。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也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就是当我们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所期盼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一种自暴自弃或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采用“打击式教育”,当孩子写作业时,坐在旁边紧盯,写歪一个字就要求擦掉重写;考试时要求考满分,即便考了98分也会被批评;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就会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一次次的打击,很容易让孩子心理产生“习得性无助”,既然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那就索性消极面对吧。
不仅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事处处包办,产生的最大伤害不是让孩子没有生活能力,而是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在被妈妈全方位包办呵护时,就产生了这样的无助感,不管自己怎么跟妈妈说想去南京大学,妈妈都会用各种理由来拒绝,在很多次心声无法得到满足时,英子患上了“中度抑郁症”,并采用极端的跳海方式来逃避。
泰勒在《幸福的方法》书中说:
生活不断打击,导致你认为没办法,从而走上无助和无望的循环,这才是让人产生消极情绪,乃至抑郁的最根本原因。
改变低挫折商,从CORE四个维度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低逆商行为,需要唤醒孩子大脑皮层的觉醒,产生积极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孩子学习系鞋带时,他的大脑皮层会发亮,而当学会后再系鞋带时,大脑皮层就不亮了,转而是肌底神经结发亮,肌底神经结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一种习惯性的下意识行为,这种行为会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不经思考就习惯性的消极面对。
那么,怎样改变孩子的下意识行为呢?我们可以从CORE四个思考维度来引导。
CORE是什么?
C——control 掌控感O——ownership 担当力R——reach影响度E——endurance 持续性让孩子产生对事物的掌控感,是让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心理因素。
譬如,孩子在游乐场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而跑过来跟妈妈哭泣时,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将孩子批评一顿,并将孩子强行抱到滑滑梯上,帮孩子抢得一席位置。
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暂时止住哭泣,但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孩子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本质上,是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控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如果妈妈把重点,放在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上,就可以尝试向孩子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怎样可以和小朋友愉快地玩滑滑梯?”
“如果不玩滑梯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有没有别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这三个问题,是打开孩子不同的思维空间,帮助孩子思考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度和持续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想到几个处理问题的办法。
这个时候,妈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时,孩子会产生一种担当力,不管结果如何,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并且会勇敢地承担事情所带来的结果,这就是大脑皮层的唤醒。
CORE升级版,四个步骤改变孩子的心智模式,由内而外提高挫折商在提高孩子挫折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改变孩子的“受害者心理模式”。
这样的“受害者模式”,容易让孩子遇事产生推卸责任的消极思维,当推无可推时,直接产生逃避的心理。
要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低承受力,需要家长采用CORE的升级版,来改变孩子的心智模式,具体可以按以下4个步骤来做。
第一步,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释放情绪
当孩子遭遇挫折或失败的体验时,父母可以尝试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对事情做评判,让孩子逐步建立起对事物的掌控感。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阻断孩子的负面思维
如果孩子还是情绪低落,可以尝试将孩子带到另一个环境,让新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是让孩子逃避问题,而是让孩子换个角度来看问题,等再回到事件时,往往内心已经平静,会产生正确的应对方式。
第三步,建立“信心日记”,让孩子一点一滴自信起来
有的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缺点。
引导孩子建立“信心日记”,让孩子每天在日记本上记录5条个人成果,不管多小的事情都可以。譬如帮妈妈打扫了餐桌,帮同学辅导了一道数学题等,在持续的积累中,让孩子变得自信起来。
第四步,利他心,改变孩子心智模式,由内而外提高挫折商
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家里是集众多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小王子”,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陷入“唯我”的思考角度。
心理学家指出,人体内有一种“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可以通过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产生相同的情绪。
而当孩子拥有“利他心”时,就容易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起互助的成长型思维,遇事不再局限于自我。
斯坦福大学卡洛杜威克教授说:“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是一种促进解决问题的态度,孩子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就能在更有挑战性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所以,从今天开始,将CORE方法引入我们的生活中,改变孩子的低挫折商,提高应对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让孩子在自信中更快乐地成长。
参考书籍:《逆商》《小狗钱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