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家长所关注的,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如何教育孩子”“孩子该不该管、怎么管”“孩子要如何教育”“孩子该不该富养”... ...
教育孩子,似乎一直都是一个难题。
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曾在圆桌派上说过个一个例子:“一个朋友曾经来咨询他,说小时候经常宠爱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孩子想要一个模型,但是他买不到,孩子就不愿意了,饭也不吃水也不喝的抗议,问我有什么办法。我说没什么办法,你再宠着就是了。”
对于很多家庭来讲,孩子只有一个,小的时候爱得不行,包办一切,让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结果等孩子大了以后,知道孩子不努力读书就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会影响一辈子,这个时候家长就着急了。
但这时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经开始逆反,不把你说的话当回事,就是说对你没有敬畏感了,毛病自然也就改不了了。
这也正是反映了现在大部分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现状有很大的问题,在发现孩子有一些小错误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引导,没有去给孩子立规矩。逐渐导致孩子养成许多坏毛病。
而什么时候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期呢,李玫瑾教授也说了,答案就是在孩子3岁。
为什么说3岁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期呢?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需要通过妈妈的肯定来建立自信, 需要通过明确的规矩线,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们知道要给3岁宝宝制定恰当的规则,让他自己权衡自己的行为。3岁就是规则意识建立关键期!
3岁的他决心做个好孩子: 他始尝试合作,开始懂得分享, 把妈妈的话当圣旨。
不管是刷牙洗脸,还是收拾玩具, 只要是妈妈说的,一般都会遵照执行。 他一心一意地做所有妈妈要他做的事, 只为了得到妈妈赞许的笑容。
埃姆斯指出: 每长大一岁,你的孩子都会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 1岁,他很乖巧; 2岁,他变得非常叛逆; 3岁,他始决心做个好孩子……
3岁的孩子,取悦妈妈的时期,妈妈如果此时对孩子行规则教育,会事半功倍。
3岁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期,家长用“这4招”,孩子以后好管教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大个性就越固定。3岁就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期,家长用下面这4招,孩子以后会很好管教。
01、抓住具体事情立规矩
宝宝不听话时,大多数家长都会对宝宝喊到:“你就不能听话一会儿吗”,“能不能安静下来?”等等。
但是家长发现孩子还是我行我素,原因就是因为家长不清晰模糊的话语,不能让宝宝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说。
因此在教育宝宝时,家长一定要抓出具体某一件事。
比如宝宝爱用勺子敲碗,家长就可以说用勺子敲来不仅很吵,而且很影响其他人,这时不礼貌的行为,不可以这么做。
02、家长适当的服软,转移注意力
给孩子立规矩是第一步,那么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管教、立规矩,可是孩子不听有什么用?所以家长在管束孩子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
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承受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父母可以说教,与孩子换位重现他犯错误的地方,让孩子说说他感受,而不是家长的惩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如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听睡前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明白道理就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03、适当的惩罚
若是孩子不听话,或者说屡次犯同一个错误,适当的惩罚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个惩罚一定要有个度。严厉的指责、大声的吼叫这些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孩子在商场中哭闹着要买一个洋娃娃,很多孩子都选择哭闹,这时一般家长都没招了。
其实父母可以给孩子做选择题,让孩子在家里最喜欢的玩具和现在要买的玩具上做选择,如果要买,那家里最喜欢的玩具必须送人,你如果同意的话,我就给你买。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而温和,而不是说话模棱两可,孩子挤几滴眼泪就要妥协了。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也是有软肋的,我们可以惩罚孩子少看半小时的动画片,惩罚孩子今天不可以吃零食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很好的惩罚措施。
04、设立规矩后,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执行
大多数家长会遇到“规则定是定了,可孩子不听有什么用?”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规则只是给宝宝一个人设立的,在宝宝建立认知期间,他会认为自己家长是同样平等的人,这样的规则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放弃执行。所以在设立规矩后,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执行。
教育孩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