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个内向宝宝,不仅内向,还有这几个特点:
1.不合群
3岁多的时候,他们幼儿园组织家长开放日,我看到的一幕幕,没把我给气死:
上课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叽叽喳喳的跟着老师一起唱歌,做游戏,只有他呆头呆脑的坐在那里,也不举手,也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互动,就在那神游太空。
到了户外活动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是找伴玩,你追我打的,就他一个人猫在角落里,抱了个篮球自娱自乐。
2.胆小
4岁多的时候,都上了一年的幼儿园,每次老师跟我们沟通,说可以安排让他上台讲故事,背唐诗什么的,但他怎么都不配合,劝他他说会紧张,不敢上去,再劝他就哭。
还有一次,带他去跟朋友5岁的儿子一起玩,那个孩子很友好,拉他一起去喷泉池玩水,他只敢站在旁边,远远地看着,就是不敢跟朋友的孩子一样,在水花中跑来跑去。
3.被动,没有主见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很关心他在学校的情况,问他:“小学跟幼儿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啊?“他摇头说“差不多。问他:“那你在学校,有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分享的呀,好的不好的都可以?”他继续摇头“没有”。问他:“那你们老师讲了什么呢?”他仍然摇头:“不记得了”。问他:“你跟谁一起玩了吗?”还是摇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甚至带他看完电影回来,他爸问他:“看了什么电影,好不好看?“之类的话,他一概说”不知道“”想不出来“。
要不是知道他智商还可以,还真会觉得自己养了个傻孩子。
阿德勒说: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而内向的孩子,缺乏的正是这种能力,所以让家长很操心。
02尽管现在有很多观点,说内向的孩子有很多优势,家长不必发愁。这些观点我都接受,也相信,不过,我依然担心一个问题,就是校园暴力。
各种各样的数据显示,内向,不合群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对象。
每次看到关于校园暴力的报道,我都很揪心,假如孩子愿意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情况会好很多,事实上,内向的孩子,并不会这么做。
所以,把自己的事情告诉父母,这在其他孩子是一件很自然,很乐意做的事情,在我们家,是一个需要花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我一直相信:为人父母,以身作则。
所以,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中,我们家里采用了一些方法,虽然没有改变孩子内向的性格,但终于,他不会再用摇头,“我不知道”来打发我们的关心了。
打开内向孩子的心,我用了这3把钥匙:
1.营造分享的氛围
①.初始的想法:
用我们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带头在家分享跟自己有关的事情,带动孩子分享的积极性。
②.实际的行动:
我们在餐桌上,不再谈论哪个明星八卦,而是聊一些工作日常:“今天同事跟我说......""我们今天开会讨论广告方案的时候......"。
③.后续的动作:
我们分享完自己的事情以后,还会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要不要也分享一下?”
④.孩子的反应:
刚开始的时候,他都是旁观者,我们说,他就听着,问他他就摇头。
⑤.我们的回应:
鼓励为主,不强迫,告诉他:“爸爸妈妈对你的学校生活也很感兴趣,你什么时候想说了,我们都很乐意听。”
⑥.孩子的改变:
慢慢地,在我们讲完工作生活后,他也会讲一两件学校的事情,可能是XXX和XXX打架了,今天老师又批评XXX了之类的。
⑦分享的延伸:
现在,我们家形成了固定的分享开场白:“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大家愿意听吗?”
而“说出自己的故事”,只是前期,引导孩子愿意开口讲学校的事情,我们家中,现在做的更多的分享是关于兴趣喜好的分享。比如,“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首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部电影,邀请你一起看”,“这本书太有意思了,我想把这段话分享给你们”,“我想邀请你们周末一起去打羽毛球,你愿意加入吗?”
并且,我们还会告诉他,和同学的关系,也是一样,你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分享给你喜欢的人,就是在交朋友了。
东野奎吾在《恶意》中说:当人遇到校园暴力事件时,很遗憾,父母的亲情或老师的开导并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友情才是最好的武器。
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内向的孩子更需要。
2.营造讨论的氛围
①.初始的想法:
分享只是能让孩子开口,但孩子还需要有他个人的主见,否则只会依赖父母。我们希望他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②.实际的行动:
除了分享外,我们还会围绕某一件事情来讨论,比如前一段时间”妈妈带孩子买6张票“那事,我就问了孩子爸爸:“这事你怎么看?”然后你来我往的,讲了很久。
③.后续的动作: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讲得挺激烈的,所以为了避免让孩子产生误会,我们会在讨论之后问孩子:“你觉得我们刚才是在干嘛?”
④.孩子的反应:
他会带着犹疑,说:“吵架”。
⑤.我们的回应:
我们会解释,我们不是在吵架,而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看法都没有对与错,并且都是可以讲出来的,跟别人讨论,其实有不一样的收获。
同时,我们还会问他:“你觉得爸爸妈妈,谁说得更有道理一些?”“为什么呢?”,通过这种方式,鼓励他也讲出他的想法。
⑥.讨论的延伸:
现在,我们会邀请他看《奇葩说》,告诉他,里面的人也不是在吵架,而是大家都在努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既不会让大家反感,又能说服别人,这是语言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会告诉他,在学校也可以加入同学们之间的讨论中去,自己的声音,能被别人听见,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假如像《奇葩说》里的辩手一样,自己的声音,能被被人信服,那就更开心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年幼的人来到学校,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人能独立思考的人。
家庭也是一样,需要培养独立的孩子。
3.营造可以“顶嘴”的氛围
①.初始的想法:
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他敢于说“不”,我们希望,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他可以勇敢地说“不”。
②.实际的行动:
恰好中间发生了一件事。
有个朋友,他想教会9岁的女儿尊老爱幼,要对奶奶感恩,要帮奶奶分享家务,可是他女儿很不服气地顶嘴:“可是爸爸,你自己从来没有在家里做过任何家务,并且还对奶奶那么凶,经常对她发脾气,把奶奶给气哭了,你都没做到,为什么来要求我?”
那个朋友也是一样,他当时很生气,把女儿打了一顿。
我故意在吃饭的时候,讲这事,并问孩子:“你觉得这个爸爸做得对吗?”
他说:“不知道,但是我感觉,大人都不喜欢顶嘴的孩子。”
我告诉他,最少在我们家,我们不会因为你顶嘴来批评你。我们欣赏的是,当你有合理的不接受的理由时,你能说“不”。
③.孩子的改变:
有一次早餐时,我让他吃西蓝花,告诉他很有营养,结果他坚持不吃,还回了一句:“你刚才说的全部都是建议,不过,我有不吃的权利。”
④.我们的反应: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孩子顶嘴是很令人头疼的问题。而对于内向的孩子而言,能够并且愿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当他那次顶完嘴之后,我没有生气,而是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你说得很有道理,我很欣赏你。”
我这并不是在教他与大人对抗,而是向他传递,你的表达,我能接纳。
事实上,那一次顶嘴,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尝试,他感觉到了父母对他的包容,也敢告诉我们,以前都不会说的事情。比如,他小时候,整晚都害怕得睡不着觉,比如,他以前,在学校流了好多鼻血,把一包纸巾全用完了。
03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是所有内向孩子的父母的期望。
但前提是,家里有他愿意说话的环境,有许他顶嘴的宽容,有相信他的父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