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国际化大都市里,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许多有孩父母们绞尽脑汁为孩子们争取那高起跑线的位置,报兴趣班,辅导家庭作业,安排亲子活动,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变得越来越“昂贵”。而这些行为我们给它叫做 “推娃”。
在最近,北京的一所学校的家长群里发了一张据称在朋友圈流传甚广的图。问:4岁孩子英语单词量1500个够不够?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北京)海淀肯定是不够。
这一夸张现实被网友称为“推娃”的2.0升级版,嬉称为“鸡娃”。
鸡娃,网络名词,说的是家长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有的中国父母会想如过将孩子送到国外念书,孩子的压力会不会就小一些呢?回国后还有留洋经历,这样一举两得!但事实并非如此,前段时间火遍全网的一篇《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文章,残酷地揭示了国外的“鸡娃”行为并不亚于中国。
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学区房 – 好不容易到手的学区房,却因竞争者加价5万刀“凉凉”了 2、数学 – 娃考了70%,跑赢了全美70%的学生,却被老师“婉批”了 3、天才班 – 所有的孩子都想挤进去,竞争激烈 4、地牢 – 意识到形势不妙,博士爸妈联手推娃,辅导作业的地下室被娃称为“地牢”… 5、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娃成绩一飞冲天,不过从此也一丝不敢懈怠…其实国外的“鸡娃”现象不比国内好些,在美国也要抢学区房。美国公立学校也是划片分配的。一个地址对应着一所可以就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那么,学区好的地方房价高是很自然的事,而且,当求大于供的时候要“抢”也不足为奇。
美国父母都想让孩子进天才班,一旦考进去,孩子就可以一直顶着“天才”这个光环。天才班的选拔都不是按分数线来的。考进天才班需要额外的预算花费,名额是固定有限的,所以孩子之间是“你上我下”的争夺,不是要考得好,而是要考得比别人好,才有戏。在好学区里,本来生源就好,水涨船高,自然难度也更大了。
此外,美国每学年的考试成绩单都是全美/全州进行排名,但是由于近些年国外孩子的数学等理工科较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也会给孩子报很多相应的补习班,因为他们的基础计算能力实在是太差了!
不仅是学习上,美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身体协调性、身体素质和体育精神非常重要,甚至比识字和会数数还要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报很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足球、橄榄球等等。在美国4岁后的幼儿就会报游泳班,家长们都认为游泳是必备的求生技能,是一定要掌握的。
此外,音乐素养也不能落下。美国家庭基本上都会让小孩学习钢琴或者小提琴,等孩子大了,再去给他们报吉他和架子鼓等乐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法去组建乐队等等。这些虽然倡导了自由、独立、社交等能力,但无疑对小孩也不是省力的事情。
在东海岸新英格兰地区和西海岸加州的孩子们,由于这个地方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父母也都是学霸,推娃的程度也相当严重。一般来说,在一个街道里,就有4个补习班。
“鸡娃”行为,其实大部分是来自于父母的焦虑和盲目跟随。别人家的孩子3岁就会背古诗三字经了,我的小孩不会背怎么办?别人家的孩子上兴趣班,特长班,我们家孩子啥特长也没有怎么办?
当我们没有孩子的时候,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些课外班,我们咬牙切齿说,等我有了孩子,我绝不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当我们做了父母的时候,我们关注了无数育儿专家和文章,让我们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淡定?不存在的。
学区房、英语、奥数、网球、围棋……这些才是硬道理!而这些都在往“鸡娃”、“推娃”方向前进的家长来说,他们的内心都被同一种挥之不去的状态占据着:育儿焦虑。
焦虑,从心理学上讲是:人在面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不确定性或威胁时,人们会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过度的焦虑,其实就是无限放大潜在的可能威胁、不确定性和危险,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一点点暂时性的小受损,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想象,感到恐惧、不安,甚至绝望。育儿焦虑,就是一种发生在特定领域内的焦虑状态。
比如,孩子回家说:妈,我考了97分。母亲第一时间脑子里不是夸奖,而是问:“那三分去哪儿了?怎么比上次考得低了?成绩下降了就考不上重点中学了……”,因为这一点点暂时性的小受损”自动了触发了家长们心理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件事的起点只是,这一次考试,97分。
但是,家长们产生这些恐惧、不安和受损心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1、因为攀比,所以焦虑
从婴儿时期什么时候开口说话会走路,到幼儿时的什么时候能数到100,小学时期九九乘法表会背了吗,孩子上的是公立、私立还是国际学校,再到假期报了几个夏令营,几个游学……攀比,从孩子的出生就开始了。
家长们的口号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能让孩子在中途被落下!不是终点线的胜利不是最后的胜利!
多家长,尊崇“木板”原理进行教育,一发现小孩存在什么短板,立马将其补齐。做得不如别人好时。他们就会耳提面命地说:“你看那个谁谁谁,你再看看你……”。
在家长眼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哪一方面不如别人。于是,很多孩子的童年总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很好,自己很糟糕的感觉,而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因为攀比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2、因为追求完美,所以焦虑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说,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
由于第一次做父母,于是产生了我一定要给孩子上最好条件的学校,我要给孩子上双语学校,是外国人亲授的那种,要给孩子上好的学区的好小学、好的中学才能上最好的大学。
这些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补偿心态。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外语一直不过关而错过了很多升学和升职的机会,于是,他发下宏愿:决不能让孩子在同一个坑里摔跟头!我还在北京台看过这样一期节目,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学舞蹈,而且以后必须考北京舞蹈学院,理由是,妈妈自己太喜欢舞蹈了。
3、因为不了解,所以焦虑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哭的时候,很少去安抚,不是吼其让其不哭,不然就是打,尤其是对男孩子。问其为何做的原因,他们会说我要培养孩子坚毅的性格。
或者是小孩子喜欢多动,经常在课堂上不好好上课。家长们没有经过专业医疗的诊断,可能就断言他有多动症,害怕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孩子在一岁以内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大概率下会毁掉孩子的安全感。至于多动是因为两岁孩子注意力集中平均时间大概7分钟左右,期待孩子45分钟正襟危坐,这可是让人哭笑不得。
家长们想要消除对孩子的焦虑,必须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很多家长自己给孩子“诊断”出的问题,在专业人员的眼里并不是问题。
在这里,提供几个对抗焦虑的小tips给各位家长1、知识是对抗焦虑的力量
“恐惧,源于无知。”人们对于陌生、不确定的事物总是心怀恐惧,随着恐惧而来还有焦虑。很多家长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于是家长们在抚养和教育上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步走错,留下遗憾。
而对待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知识就是力量!比如,孩子的分离焦虑、吃手、不愿分享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年龄段出现的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很多时候,家长什么都不用做,这些所谓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科学的育儿知识能够能帮助我们提高辨别力,懂得取舍,知道哪些方法适合自家孩子,哪些理念不适合自家孩子。
2、把孩子当作“异己”
异己,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认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愿望。承认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附属品,也不是我们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允许他们走一些弯路,因为这是他们必经的成长路径。
然而,每当说到这里,一定会有家长当场反驳我,就是因为我们走过弯路,才更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热衷于为孩子设计一条精美成长路线的家长,多数会失望。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欢自己,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正经事儿。希望大家都能享有这份淡定从容的力量,帮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与焦虑共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