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这样一则新闻:临近中考的孩子玩手机,家长一气之下夺过手机扔到楼下,没想到的是,孩子也跟着跳下楼去。。。惨剧的背后,是对养育行为的警醒,对亲子关系的拷问。大批家长面对孩子战战兢兢,怒不敢发,手足无措、左右为难,唯有叹息:现在养一个孩子,怎么这么难?!
前几天,老师在班级群里发了某科单元测试的成绩,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位孩子的名字。有位家长试探着问,是不是考的退步的?老师轻轻地说,"是还有潜力可以考得更好的孩子。"一位家长回复说"孩子们整天玩手机,成绩肯定下降!" 话匣子一打开,多位家长纷纷跟言:
"整个暑假,孩子们都天天盯着手机,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她们沟通!"
"是啊,青春期的孩子又任性又倔强,不管孩子,孩子根本毫无自制力,玩物丧志,耽误学习。管吧,又怕哪句说的不合适,怕孩子出事。"
"孩子不盯不管就是要出问题。我把孩子手机没收了,除了英语作业网络时间,其余时间,全家断网。"
因为工作关系,能接触到不少问题孩子。最近见到来咨询的一位焦虑的妈妈,她的孩子专注力不好,写作业慢,拖拖拉拉,害的全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轮番排班,从孩子一放学就开始上演陪盯战术。一个学期下来,作业不但不见起色,在学校里挨批,孩子还出现了眨眼的抽动症状。妈妈说:作业不管吧,他根本完不成,到学校要挨批。管吧,盯得松了,不管用,盯得紧了,孩子身体又出问题。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很想问一问:孩子学习,孩子写作业,孩子看手机等等,这些事情到底是应该由孩子自己负责还是家长负责?家长紧紧盯着孩子为什么还没有效果?不盯到底行不行?
我们更要不禁去问问:这么多孩子都发生了类似的行为问题,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最近读了一本书《正面管教魔法书》,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正面管教是美国的简·尼尔森博士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根基创立的一套管教孩子的方法,崇尚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养育自律、有责任感、懂合作、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正面管教魔法书》算是0-12岁儿童正面管教的实践版,作者艾米·麦克瑞迪是美国著名的早教专家,这本书也被简·尼尔森博士真诚推荐。
在这本书中,麦克瑞迪这样写道:
"对独立自主的渴求不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对孩子而言,更是一种积极的愿望。事实上,孩子整个青少年时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独立。但我们略微一疏忽,就可能轻易地剥夺孩子的自我管理权,而这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在麦克瑞迪看来,当家长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怀疑孩子、不信任孩子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拼命想去控制孩子,严防死守的结果,不仅破坏了孩子自制的能力,还让孩子没有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挫败感,是缺乏归属和地位的感觉。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儿童的首要目标就是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对此需求更加强烈。而当家长认为越小的孩子越没有自制力,越需要被看着、被盯紧,这无形中就破坏和剥夺了孩子对归属和地位感的获得。
于是,孩子会产生不适、焦虑,乃至愤怒,当这些负面的情绪积压、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作出来,比如哭闹、发脾气,比如学业困难、索取物质,大一些的孩子还会反叛、对抗、自暴自弃或毫无节制地"报复",比如沉溺手机、社交网络,也可以是更严重的离家出走。
针对这样类似的局面,麦克瑞迪提供给家长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本书里把这个方法叫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环境"。实际上就是家长适当放权,让渡给孩子一定的掌控权。
毕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无法真正控制除了我们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改变自己,改造周围的环境。
如何"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环境"?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注意几个要点:
1.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给孩子适度的自主权。
比如,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提供2个选项,由他选择其中的一项;而年龄大一点的青少年则可以有更多的选项,甚至是开放式的选择答案。
2. 要设置一定的界限,一旦触及,要收回权力。
通常来说,"三不"原则会是比较建议的标准,即:不伤害自己,不妨害他人,不破坏环境。
3. 允许孩子在做出选择时有思考的时间。当他做不出选择,或者都拒绝我们提供的选项时,这说明我们需要用其他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对地位感的需求,那么继续创造机会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使用自主权吧。
4. 孩子都是在练习做选择中获得管理自己的能力的,我们也一样。我们放权和信任孩子也需要练习和勇气。
在《正面管教魔法书》里介绍的所有的方法里,我个人认为"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环境"是比较好用的,如果能够运用恰当,养育会变得简单很多。
事实上,如果我们家长能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体验到被信任的感觉,尝到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自由的权力的滋味,他们会从身体里滋生出责任感,和要值得被我们信任而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追求卓越的内在力量。
《正面管教魔法书》里介绍的方法还有很多,麦克瑞迪结合心理学原理,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针对八大类儿童的行为问题,总结出了总共32种方法,称其为"儿童良好行为养成术"。并且用"具体案例+技巧指南+问答"等多种方式诠释了这些方法该如何使用才会有效果。比如:
孩子用哭闹的方式想达到某种目的时,你会屈服吗?孩子想养宠物蛇,你坚决不同意,你会跟孩子争吵吗?你想让孩子一放学回家就写作业,而孩子却想先玩一会,你会让步吗?你孩子上学忘记带东西了,你会给孩子送一趟吗?你小时候捞不着弹钢琴,你孩子学钢琴却想放弃,你会逼他吗?你给过孩子没有附加条件的零用钱吗?孩子沉迷手机和网络,你会监视孩子吗?。。。。。。
这些问题有没有给你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如果你对此还并不够确定如何做才是正确的,那么你需要马上看看这本书,从里面寻找一下答案吧,不妨也选择几种方法开始实践一下。
在这32条良好行为养成术中,有一条是作者麦克瑞迪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她非常建议我们的选择中一定要包含有这一项,即"身心灵时间"。鉴于这个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我在此也分享一下:
书中举了艾丽的例子。艾丽放学后,妈妈接她放学,去了快餐店,艾丽表现不佳,大庭广众下一个劲儿地给妈妈"找麻烦","表演"各种出言不逊、无理取闹,最后还索要一个冰激凌,不买就不走。妈妈"给她3美元又加到3.5但不能使她挪动一下",威胁她"这周不能看电视"没有用,"数一二三"也没有用,最后妈妈做了妥协,感觉非常失败。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推测到,艾丽可能曾用类似的方法屡屡得手,她知道妈妈的容忍度,也知道早晚妈妈会屈服让步。
麦克瑞迪认为,家长面对孩子的类似行为之所以选择屈服,倒不见得完全是不懂得拒绝,有时我们有"贪图快捷方便",想早早收场的心意,不愿意在公众场合下"丢脸";又或者我们觉得平时陪伴孩子太少,或有地方做得不好,想要"弥补自己养育孩子的失败",用屈从孩子来"暂时抚平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孩子通过这些错误的行为方式,只是要跟我们索要和确认一下她的归属感和地位感。而能让孩子大大满足于此的方式,只是"好好地全身心的陪伴"就可以解决的。
这个"身心灵时间"就是指:父母双方都应每隔一两天就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当然,在场不等于陪伴。在这个陪伴孩子的10分钟时间里,父母要放下其他所有的事情,将意念集中于自己的身、心、灵,全情全意地、无条件地陪伴孩子,做孩子喜欢做的事。
短短10分钟,不难做到,但是孩子可以感受到"确认过眼神,是真心爱我陪我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付出这样的高质量陪伴他们的时间,你将收获更多,因为你可以省下大把的在将来与孩子烦恼纠缠斗智斗勇的时间。
32条良好行为养成术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每一位家长朋友,然而,养育一个独立、向上、懂得感恩、能够自律的好孩子,绝不仅仅在于方法。
日本国民心理学家河和隼雄说过:"我们必须知道父母和孩子眼中世界的差异,不然大人就会认为孩子难以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方法与技巧,并不仅仅是冰冷的可供我们操作的工具,更是要唤起我们家长内在的爱的温度,让我们在面对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的时候,可以怀揣一颗"想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心。同时也能问问自己:是什么让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而孩子的行为背后又是一个怎样的契机,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以上。共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