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不熟悉,难免会有一些恐惧的心理,在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总是会打退堂鼓,总是跟我们说"我不敢!"。
其实现在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够用我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恐惧,因为有些东西孩子确实是没有见过。
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师在科普文中列出了不同年龄段的恐惧清单。
2-4岁孩子通常会对这些感到恐惧:
· 对上厕所感到恐惧:担心会掉进厕所中,担心会有虫子从马桶中爬出来;
· 对黑暗恐惧:害怕衣柜、害怕一个人睡觉、害怕阴影;
· 对分离感到恐惧:害怕和父母分开;
· 害怕水:不喜欢洗澡、害怕游泳池。
5-7岁的孩子对这些感到恐惧:
· 害怕怪物,害怕暴风雨、闪电、打雷;
· 害怕医生、打针、牙医;
· 害怕虫子、动物;
可能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全新的一面,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恐惧感。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多,这种恐惧也会随之减少,但是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因为恐惧带来的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自卑、胆怯的情绪是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的。
所以家长的引导和教育非常关键,当孩子说"我不敢!"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不要只会说"别怕"。
当孩子说"我不敢!"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不要只会说"别怕"有的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会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敢,会不会有怪物出现?"其实,这是在对你表达他的恐惧,这个时候你可以告诉他"小熊会帮你把所有坏蛋都打跑"来的更有效。
正确的做法是:第一反应其实应该是先安抚孩子,让孩子从紧张的情绪中脱离出来,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就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学游泳,但是,孩子怕水,这时候可以先让孩子熟悉一下游泳馆的环境,对环境产生信任之后,才能克服内心恐惧。
家长这时候要做的就是降低要求,去寻找孩子能承受的临界点。当他们适应了以后,再往前推一把,那孩子的勇气就会被激发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到了包容孩子的恐惧,孩子会对家长更信任,而且家长用更温和的手段帮助孩子树立起了自信心,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想要培养孩子的内心强大,父母的鼓励水必不可少的,但是榜样的力量也不容易忽视,毕竟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模仿,模仿家长、模仿动画中的人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