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称职”的姐姐,带孩子真是一件让人头大的事。都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最好的方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在游戏中得到发挥,语言、运动、交往能力也得到发展。我当然是绞尽脑汁来鼓励上幼儿园的表妹的此般天性。我们在一起时,最常听到的就是:咱们玩游戏吧!经过左思右想,好不容易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跟她讲明规则后两人便愉快地玩起来。然而,一会儿的工夫,规则就被她扭曲得体无完肤。不仅如此,一个游戏的“保质期”是何等短暂,她很快就又问:我们再玩个什么游戏?
“警察抓小偷”——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图片来自网络)
……当你感觉自己已经想象力耗尽和灵感枯竭,心力交瘁之时,这句话又鬼魅般地在耳边响起:我们再玩个什么游戏?……不过,此时这个“大问题”已经被天才的表妹解决了,趁我头痛的时候,她已经迅速制定好了游戏规则,热情地邀请我参加她的游戏:“我是警察,你是坏人,我来抓你……”
生死时速——经典“警察捉小偷”游戏
忽然间,一股兴奋油然而生,我立刻开始琢磨往哪里跑才能不被表妹抓到,而且居心叵测地估算她奔跑的速度以及合适藏身之处……然后开始傻跑,似乎真的有坏人追来了。跑着跑着,自己都奇怪,我对付这个“小警察”的认真程度真是太夸张了,一丝不苟地施展各种闪转腾挪,看到“小警察”因抓不到“罪犯”泪眼阑珊,心里不时闪出种种小确幸。其实游戏不仅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所有成年人的天性。游戏中,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不带功利色彩,不计较结果,单纯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就好了。
谁是卧底——“警察抓坏人”桌游
最终,“小警察”抓到了“罪犯”,“小警察”喜极而泣,作为“罪犯”的我也因不需再“逃亡”而老怀大慰。看来,“警察抓坏人”是个永恒的游戏主题,而且超越年龄,穿越时空。我和表妹上演的不正是侦探小说里的经典桥段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侦探小说也从不缺乏游戏精神,它是一种不带功利色彩的消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虽然这个游戏并不完全轻松愉快,多得是血腥的谋杀案,但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犯罪本身,而是破案的过程。侦探小说诞生于19世纪,爱伦坡往往被认为是侦探小说的鼻祖。在英国,狄更斯也在《荒凉山庄》中创造了贝克特先生这个早期的侦探形象,而一便士惊悚小说也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
1853年出版的《荒凉山庄》(图片来自大英图书馆官网)
维多利亚时期一便士惊悚小说《小侦探》(图片来自大英图书馆官网)
而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无疑是侦探小说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约翰·狄克森·卡尔、安东尼·伯克利、G.K.切斯特顿、弗里曼.威尔斯·克劳夫兹……当时优秀的侦探小说家不胜枚举,在他们的努力下,侦探小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期。这一时代被戏称为“名探满街走,名作天天有”,而“侦探”这一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约翰迪克森卡尔的《女巫角》
安东尼.柏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七面钟之谜》
那时的侦探小说有着鲜明的游戏色彩,因而也被称为“线索谜题”(clue-puzzles),其主要类型为“谁干的?”(Whodunit),破案的线索埋在小说之中,随故事情节的展开一一呈现。这些故事就像给读者的一道道智力谜题,读者和侦探处在平等的地位,共同寻找真凶,同时也是场与侦探之间的智力竞赛,参与感很强。读者的心情随剧情紧张,谜底揭晓后,颇有恍然大悟的酣畅淋漓感,这种感受相信侦探迷们最有感触。而Whodunit也在西方发展成一个专门的故事门类,深受读者喜爱。
1948年在美国出版的Whodunit杂志
《“谁干的”犯罪谜题集》
《“谁干的”侦探俱乐部》
欧美各类Whodunit书籍
侦探小说作家们的写作则成为了一个个“游戏”的设计,他们也为自己创立了“游戏规则”,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罗纳德·诺克斯的“十诫”,以及美国作家范达因的“侦探小说创作二十则”。范达因二十条原则中的第一条就规定,“必须让读者拥有和侦探平等的机会解谜,所有线索都必须交代清楚”。而罗纳德·诺克斯对何为侦探小说做了明确的界定:
“主旨必须是解谜;用于解谜的线索在案件初期就清晰显露,小说必要引人入胜,且读者的好奇心能在故事结尾得到满足。”
侦探小说作家罗纳德·诺克斯
所以在20世纪初期,读侦探小说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这种娱乐既烧脑又来得简单直观。在侦探小说盛行时期的英国和美国,你经常看到在街头巷尾、咖啡馆或候车室,各色人等都在抱着一本侦探小说津津有味地阅读。怎么样?这个场景是不是和今天年轻人抱着手机打王者荣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你是不是能放下手机,去重温那种纯粹的娱乐呢?大英图书馆出版的“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经典作品集”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引进,你也不妨找来看看,体会一下那种其乐无穷的游戏精神。
大英图书馆经典侦探小说系列《动物园谜案》
大英图书馆经典侦探小说系列《飞行疑案》
大英图书馆经典侦探小说系列《豕背山奇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