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柔虎爸(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父母总是逼迫孩子学习,与孩子的沟通基本上为“你学习了吗”、“你学习成绩怎么样”、“为什么还不学习”;孩子会感到窒息的同时,其实家长自己也会感到无奈。
很多孩子的内心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干嘛老是逼着我学习?
父母总是说:你学习都是为了你自己、我们这是为你着想......
从伦理上来说,这是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但是从逻辑学上来看,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既然是我自己的事情,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做决定?为什么我的事情总是你们说了算?
这是无数孩子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这让我们不得不想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就应该是需要被教育的一方?父母就应该站在教育者的高度?
★ 关于“大球理论”
我们都画过圆,要把一个圆画得没有棱角其实不难,只要固定住圆心、规定半径,你就能勾勒出一个完美的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也是抱着这样的期许:以孩子为中心点,替孩子把人生的道路、目标规划好,也就是“预设半径”,期望孩子画出自己理想中的“圆”,从三维立体来说就是一个球。
但实际上,做过父母的都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其实充满棱角,这个球呈现出凹凸不平的形式。由此得知,孩子的成长其实是无法被规设的,它应当是自由的,“大球理论”也由此衍生。
“大球理论”是在“自由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大球理论”认为:
●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希望和理想并不意味着要为子女规定固定的成长模式(也就是所规设的目标、半径等等)。
● 父母拥有选择子女接受何种教育的权利;但同时,子女也有接受教育的自主权。
● 关于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权利,应该既反对压制子女,同时也要公正地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和他们为抚养子女做出的牺牲;
● 关于子女受教育的自主权,应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之懂得追求心灵的自由。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自由教育”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作为父母,至少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我们仍需要学习。
▎ 父母逼孩子通常用的理由,不过是表面
1. “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出路”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父母应当为孩子的教育操心,并且必须为孩子的教育操心。但是,教育为何常常会演变成“成绩”的角逐?
“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出路”,“你那点成绩未来不会有出息的”之类的言语不断在打击着孩子。
我曾经也是个调皮、成绩不怎么好,甚至偏科还很严重的孩子,幸运的是,我的爸爸从没有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上高中的第一学期,我几乎处在玩乐的状态,数学成绩考了40几分(90分为及格线)。考试完开家长会是惯例,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我能有这样的爸爸,真好!
在和孩子的互动环节中,我同桌的妈妈说:“你看看你们班的第一、二名,有时间多学学人家,不好好学你以后怎么混得好?跟我一样天天在工地吗?”我记得当时同桌排在班级第15名,处于中上水平了,而我只排在39名,全班51个人。
我也很清楚地记得,爸爸当时什么也没和我说,他只是让我拿出自己的试卷给他看。我知道他看不懂,因为他只是个50多岁的高中毕业的农村小老头,虽然说那时候的高中已经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水平了。
中午午休的时候,他帮我跟班主任请了个假,带我去吃了当时一直想吃却没钱吃的螺蛳粉,然后去了二叔家。
我永远记得那天中午,两个小老头戴着老花镜研究我的成绩单的场景,老实说,我考试看试题都没这么认真。
然后我又吃了个饭,这次是二叔做的菜,爸爸淘的米,作为单亲家庭、爸爸又常年在外工作的我来说,这是极为难得的事情,可是那一顿饭我食之无味。
我永远记得饭桌上爸爸说的一句话:
你问题在哪里你自己知道,你不是不聪明,你是懒得聪明。你以后怎么样跟我没关系,因为我也活不到那时候,你确定你这样的成绩能够让你以后过得好就好。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爸爸是不负责任的爸爸,可我自己知道,我的爸爸已经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我不得不努力了。努力之后的我,终于顺利地从985毕业,并且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用言语能形容的教育,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是重视知识的社会,学历可以划分阶层,家长重视成绩似乎也成为了可以理解的事情。
可是重视成绩,不代表就要对孩子进行“言语”伤害,不代表所有的比较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我的同桌,她排在15名,意味着她后面还有三十几个人在追着她,与其跟她说“追上第一名”(反而令她畏惧),倒不如跟她说“再不加油别人下次可能就要把你甩在后面了”。对于“胜负欲”极强的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招屡试不爽,家长应该更新自己的“信息库”了。
2.“这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不否认这是父母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好像我可以为了能够亲自照顾生病的孩子而熬夜一宿,第二天仍旧照常上班,我们都在为自己爱的人尽心尽力地活着。
但是什么才是对孩子好?我想的就一定是好的吗?在结果出来之前,我们谁都无法下结论。
比如说,为了让孩子的身体好,我给孩子画了一个“圆”,我督促他天天跑步,他非常听我的话天天去跑步,结果不幸地在某一天跑步的时候他被撞到了,别人的原因,但是他却只能坐着轮椅去上学。
我一定会非常后悔,能重新来过我一定不会让他去跑步,可是我后悔就能回去吗?他本来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是我,亲自造成了他的人生。
这时候的我一定会想,他当初要是反抗我多好啊,他当初违背我的愿望多好啊!
有的时候,为你好≠一定好,家长必须要认清、正视这个事实。
3.“你看XXX”
家长拿别人的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作对比,一是对别人家孩子的赞同,羡慕别家小孩给父母争光,同时也是对自己家孩子的否定,对孩子有一定的失望;
二是想利用心理刺激,让孩子朝着“别人家的小孩”这个目标而前进,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被别人羡慕的家长。
就好像我同桌的妈妈的行为,实际上这是一种激励的方式,但是我必须说:这是一种错误的激励方式。
▎ 父母总是逼孩子学习,背后的“真实语言”:
很多时候,父母逼孩子,反映出的是家长自身的问题。我同桌的妈妈说“像我一样在工地吗?”这其实算是一种职业歧视,可她自己又在从事这样的工作,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但是我家的小老头,仗着自己有点小知识,也不至于过得太苦,所以也没跟我说过这些话。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父母逼孩子,意味存在这些问题:
1.对自己的否定
有些父母可能学历不好或者曾经吃了学历上的亏,导致他们有一种自卑的心理,对自己否定。
就比如我同桌的妈妈,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事事跟第一比。她看不到她女儿背后的三十几名,她看不到在她所说的“工地”之外,还有很多人处于一个更低价位的职业、甚至是无业的状态。
她所有的目光都只集中在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点上,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她有一个我爸爸可能会羡慕的乖巧的、成绩好的女儿,还有一份可以谋生的职业。
2. 希望你长大后依然爱我
一些家长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不停地为孩子付出,经常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希望孩子以后也能有所回报,能够保持这份亲情,也有爱的回应。
就像我家里的小老头,他从来不会说你要养我,但是他会和我说要关心身边的亲人,多多照顾他们。
换个角度来说,他就是我最亲的人,我能不关心他嘛!
但是家长的表达方式不对,过度地对爱孩子,为了他们能够顺利就“越界”去限制孩子的自由,其实这是一种以爱为名的控制,逼迫孩子对亲情进行反馈。
物极必反,越过度的爱就让孩子越反感,到最后反而疏远了亲人,淡化了亲情。
3. 我也很羡慕Ta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863名家长进行一项调查显示,其中57.7%受访的家长承认会对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产生羡慕的心理。
家长认为别人家孩子十项全能,又听话懂事,看别人家孩子时自动添上了一层滤镜。而因为对自己孩子太过于熟悉,忽略孩子的长处只看到孩子的短处。
家长通常对自己的孩子有高的期待,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家长就把目光投向了达到要求的别人家的孩子,羡慕那个孩子为自己的父母争光。
就比如我家里的小老头,他从来不跟我说羡慕谁,可是当得知我考上985的时候,全村似乎都在洋溢着他的得意脸,别的家长说“你孩子真懂事”时,他总是说“哪里哪里”,脸上却是骄傲的表情,仿佛他自己上了这所大学似的。我每次看见这种客套的场景,只觉得好笑。
但这也确确实实存在。
4.我希望我也能像你一样,可我已经不能了
一些家长在成长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后悔和遗憾,他们长大的同时,那些后悔和遗憾就成为了心里面的一个沉重的不可卸的包袱。家长对长大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就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全心全意的保护,避免孩子像他一样在心里留下一辈子的疙瘩。
别看我家小老头只是一个高中文凭,但是听他说在那个年代,他也是差点成为村里的3个会计之一,他说起来很骄傲,也有些落寞,因为他没当成,因为他只是个高中毕业的,差了一点。
我经常看见他拿出以前的本子,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在那里瞅啊瞅,我当时以为他就是闲的。后来在填志愿的时候,他跟我说你填工商管理,我说我文科生,填不了,那是理科生才能填的。他后来就没干涉过我填啥志愿了。
我现在能理解他当时的举动和心情了。
谁都有梦想,可岁月无法回头。
我无法问他“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话。不是谁都能够像苏轼笔下所写的老来还能“西北望,射天狼”,更多的是拄着一根拐杖的落寞背影,作为孩子我们只能目送。
▎ 家长该如何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才能长大?
1.肯定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个家长是不自信的,那么他的孩子也会模仿他这种不自信的表现。
就好像我的同桌,她至今也没能追上第一名,本来可以考一本却考了个二本,然后现在在商场做一个销售员,可是由于腼腆,业绩总是不达标,正面临着失业危机。
一个心智成熟的家长要肯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靠自己去实现,而不是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附属品,让孩子痛苦地承担家长的梦想。
家长放手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实际上也是放过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更加看清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2. 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点,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庭
萧伯纳曾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而同时也蕴藏着甜蜜之爱的地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许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小孩,只是刚好看到了别人的优点,而没有看到别人背后不足之处。
家长也要明白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不要只靠学习成绩去判断孩子好与坏。要善于发现和相信自己孩子的优势,多去积极地赞扬孩子,让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继续进步。
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家庭的美好,营造一个甜蜜和睦的家庭氛围,用爱去沟通,用心地经营。孩子在有适度温暖的爱的家庭中,孩子会懂得感恩,家人之间有着浓厚的亲情关系。
3. 要往前看,活在当下
家长羡慕孩子还能有大好的青春去拼搏和奋斗,而自己已经错过了那一段最灿烂的年华,忆苦思甜中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能为力和有挫败感。
家长不能总是困在过去的失败和遗憾里,要学会放下这些包袱,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哲理。
我家小老头就很看得开,我没能去读工商管理,他失意了一阵子后,天天跟我二叔两个小老头相约麻将馆,每天晚上不到十点不回家,每次都是我打电话说我要休息了才回来(因为我只要在家就会给他等门,担心老人家喝醉了不知道乱跑),我觉得他过得挺开心的。
罗马时代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曾说过,“衡量人生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意义,而不是看其有多长。”
既然时间是宝贵的,就不必要浪费在谴责自己“碌碌无为”中,家长同样也可以有自己的梦想,一样可以弥补自己的遗憾。
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是完美的家长,家长也是需要成长进步的。父母仍需学习,只有肯定自己的价值、肯定家庭里给予的爱的时候,才能站在教育者的高度,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解答很多家长的疑惑与问题,共勉!
今日互动话题:你会逼迫孩子去学习吗?你是文中所描述的未成长的家长吗?你有什么感悟呢?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
我是一名三岁宝宝的爸爸,育儿是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宝宝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细致的关怀。大家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共同探讨,一起解决。
我是温柔虎爸,每天在带娃养娃中与宝宝一起成长。
每天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各位宝爸宝妈与我共同分享养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