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孩子被欺负的时候,通常家长都会告诉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却无动于衷,当“下次”来临,该欺负还是被欺负。
家长心中是又心疼又纳闷,心疼孩子被欺负,纳闷的是自己怎么就生了个怂包。
01 一则段子揭示的现实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先看一则段子,虽然是笑话,但却完美地回答了为什么孩子不敢还手。
一天,丈夫回家时鼻青脸肿,妻子问其发生了什么事情。
丈夫一顿一顿地道出原委:
“刚才有个人...”
“停咱们家车位...”
“我就跟他理论了”
“他就打我...”
妻子听完,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自己怎么嫁了这么个怂包!
随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脚,教训道:
“那你不会打他哦!”
“人呐,一再的忍让”
“只能让别人变本加厉!”
说完还跟丈夫强调道:
“你听到没!”
这丈夫也是很听话的,活学活用。立马就轻轻的推了妻子的头一下,对着妻子说道:
“那个...”
“那个...那什么...”
“我不能再忍让你了...”
可话还没说完,画面一黑,传来了拳打脚踢的声音以及丈夫的惨叫声。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家长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当一个人在家庭里被驯服成绵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对抗狼群?
而让孩子变成“绵羊”的,却不仅仅是这样一则段子所揭示的那么单一。
02 家庭让孩子变成“绵羊”的缘由在孩子正式步入学校,走出社会之前,家庭就是充当着学校和社会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学习与人相处的技能,从父母身上汲取成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错误,又或者是传递的过程中被错误的理解,那么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被驯服的绵羊:暴力教育的家庭在一些家庭里面,为了让孩子听话,往往会采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质在于让对方屈从,不允许对方的反抗,不允许对方展示真实自我。
任何一个孩子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不会是一只绵羊--从他们出生那一刻,他们就用自己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仿佛想用哭声来摧毁这个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长的孩子,要么极端懦弱,要么极度叛逆。
主动模仿的绵羊:夫妻关系失衡的家庭孩子天生就是观察和模仿的专家,他们时刻观察着父母的行为动作,并加以模仿。在一开始,他们或许是认为有趣,但当他们实践之后发现行之有效,就会演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习惯。
晓辉的父母经常吵架,但晓辉发现,不管对错,在面对妈妈的怒火时,只要爸爸退让,让妈妈揍几下并认错,妈妈就会很快原谅爸爸,恢复和气的夫妻状态。
晓辉从父亲的身上学到“忍让”,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换来“和平”。
原生家庭的绵羊:亲子关系失衡的家庭每个人都会有两个家,一个是自己和父母,即原生家庭;另一个是自己和配偶、孩子。当这两个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失衡,两个家庭中的孩子都会成为受害者。
啊明今年30岁了,已经成家立业,和父母一起住,但他一直无法独立--因为他的母亲很强势,不断干预他的生活。
啊明的妈妈总是当着家庭众人的面就训斥他,而阿明总是默默忍受着,不敢反驳也不想反驳--反驳自己的母亲总是显得那么“不孝”。
妻子对此很是不满,但奈何自己的丈夫完全就是一只被驯服的绵羊。她的情绪需要一个宣泄口,她不能对自己的丈夫发火,因为她知道丈夫的内心压力很大,自己不应该添油加醋;她同样不能对家婆发火,丈夫总会“和稀泥”,最后道歉的还是她。
根据“踢猫效应”,阿明的妻子潜意识的把怒火转向了儿子,而儿子效仿起了阿明,对妈妈的愤怒采取全盘忍受的态度。
可不同的是,儿子在家庭是最弱小的元素,而在学校同样也并不强大。
03 家长的羊群效应,容易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羊群效应,又称为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现如今,面对霸凌的问题,比较普遍受大众追随的就是“打回去”,但多数家长跟随的教育方式真的就适合我们的孩子吗?
大多数家长只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只注重了一句“打回去”,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况。
而孩子被教育后仍然不敢还手,就会被家长贴上懦弱、怂的标签,从而越来越怂,家长越来越气急败坏。
以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讲座为例,她同样崇尚在面对霸凌时教育孩子打回去,但她不仅仅是说,还教会了孩子还手的具体方式。
“羊群”般的家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忽略了孩子是否有勇气还手,是否有还手的技巧,以及是否能不过当防卫,单方面的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家长们,请不要盲目从众,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主观思考,以免错误的方式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04 勇敢的孩子,不惧怕霸凌当面对孩子被霸凌而不敢还手的问题时,不要急于逼迫孩子,也不能单纯给予孩子还击方式。他们不敢,多数是因为缺乏勇气,而不是缺乏技能或者自信。
让孩子面对自卑,帮助他们超越自卑情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不能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生而自卑,正正是这份自卑让我们有变美好的动力。
但不能认为自卑=自卑情结,自卑是一个中性词,而自卑情结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心理症结。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情绪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自卑心理即是驱使人变得更优秀的力量,又是阻碍自己尝试成功的利剑。
当孩子遇到霸凌而不敢还手的时候,帮助他们认知到自己的懦弱(懦弱是自卑的表现之一),家长同样也应该大方承认自己的孩子并不勇敢。
自卑是否会发展为自卑情结,在乎于是否得到驱动力去改变自己、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超越自卑情结的关键,在乎家长是否愿意在陪伴孩子面对他们的自卑的同时,给予他们他信力,刺激孩子改变自我。
让孩子从父亲身上汲取血性孩子最初从父亲的身上汲取男性的血性与刚毅,他们不断的模仿父亲的日常行为(尤其是男孩子们),并尝试用这些行为来证明自己和父亲一样强大。
到青春期的时候,他们更是会与家中的权威--父亲对抗,以“击败”父亲来宣示自己的独立。
成年后,孩子们从父亲的手中接过家庭支柱的接力棒,成为家庭新的支撑。
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母亲的温柔能让孩子获得安慰和安全感,而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可以让孩子重获勇气,再次进行攻关。
所以,父亲们,多以陪伴孩子为方式,培养一个和你一样有勇有谋的孩子吧!
家庭地位,理应平等且互相尊重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方式及对对方的态度,被动的教育着孩子们。
一个不懂尊重妈妈的爸爸,教不出一个懂得尊重女性的孩子;同样,一个不懂得尊重爸爸的妈妈,也教不出一个懂得尊重男性的孩子。
而同时,在互相不尊重彼此的家庭里面,孩子也同样不懂得自己有被尊重的权利,更遑论维护自己这个权利的意识。
直到被霸凌的时候,他们也想不明白要维护自己哪些地方?不能懂得,自己被尊重的权利被侵犯,而自己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淅爸有话说:希望各位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解决被霸凌的问题,即便是本文也请客观看待。在浮躁和焦虑之下,一切“快捷方式”都显得那么诱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