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带女儿带预防针了。”
“今天忘记打卡学习**课程了。”
“忘记转账交社保被停保了。”
“忘记给大宝的作业签名了”
……
你是否会经常在某个时间一拍脑袋“唉,怎么又忘记这事了。”
经常有种焦虑,觉得有某件重要的事情没做,但就是想不起来。果然,第二天孩子上学时一问你,你瞬间石化,突然想起来了。
或是你洗澡时突然时突然想到一个论题想写文章,可洗完澡,就忘了那个想法,很是抓狂……
面对孩子直白的发问:“妈妈,你的记性怎么这么不好?”
“妈妈老了…”
除了自嘲,还有崩溃感,一孕傻三年,我得傻六年?孩子开学后换了新老师,各种作业要求,自己本身也有各种学习任务……乱糟糟的生活,让人想逃。
直到某天,我看到那句著名的“大脑是用来思考,不是用来记忆的。”深以为然的同时,我又看到了一项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
科学家发现,遗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进化过程中,人脑会自动清空不重要的记忆,腾出空间,让神经系统正常运转。
大脑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蛋白,一种维持记忆,另一种则加速记忆删除,而这两种蛋白之间维持了某种程度的平衡,若破坏此过程,可能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
这么说来,遗忘是大概率的事件,是正常的。
但每天要处理的事情,琐碎又重要,一团乱的情况很容易让人对生活失去信心,越乱越焦虑,越焦虑越乱。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一切井然有序又不会遗忘?
著名的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在其著作《尽管去做》中提出了一套给大脑外接“移动硬盘”的方法。这套时间管理办法叫“Get Things Done”(简称GTD)。GTD的秘诀在于把所有待处理的事项,全部从大脑中清除出去,让大脑用于思考,而不用于记忆。
但是,我什么要用这个听起来“复杂”的GTD?职场人士用用就算了,我一个全职宝妈用来做什么? 你的生活还好吗?上午和娃一起睡到自然醒,吃过午餐溜娃做饭吃晚饭睡觉,一天过去了。
第二天,又重复前一天的内容,一天又过去了。
日子看着是波澜不惊,可中间有过无数崩溃时刻,比如刚想拿起书看看,孩子就醒了,突然灵感乍现,想拿笔记起来,孩子又拉着你给他讲故事。
晚上,大宝不要爸爸,非要你给他辅导作业,小宝也不要爸爸抱,非要你抱着,抱着又要去拉扯哥哥的作业,哥哥啪的一巴打到小宝头上,小宝哇哇哭……感觉,这妈当的,纯属历劫啊。
你总觉着,很多事有心无力,虽然我思想上是上进的,但是我忙啊,光是围着孩子转就已经转不过来了。
但这样的生活,真是你想要的吗?午夜梦回,你还记得当初的梦想吗?
你偶尔不会去偷偷翻看当年学习上或是工作上和你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的朋友圈么?
看着别人晒国外游学、升职加薪,看着师姐把十年的育儿札记整理成册出书了,看着当年那个考不上大学的妹子现在出任CEO……
好吧,你说不和别人比,人比人要气死人,生活不是活给别人看,也不应该生活在比较中。
只要把孩子养好了,就对得起“全职妈妈”这个光荣的称号了。
有点道理。
但你真的没有一刻的焦虑,或者,有那么一些空虚么?除了孩子,你就没有关注过自己吗?
你就没想过无数次觉得“乱糟糟”的生活也能有序可控起来吗?
这就是我需要GTD的原因:对生活有掌控感第一,掌控感带来自信
当一切事务都能按照计划执行,而且,以前你觉得没时间,做不来的事情,居然能顺利完成。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你还能不自信吗?
自信满满,生活井然有序,会微笑地对孩子说:“我完成今天的看书任务了,你呢?”
忙得焦头烂额,控制不住坏情绪会对孩子叫着:“你们太烦人了。”
这两种妈妈,你选哪种?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在《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中直言:
大体上说,母亲有工作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利的(尤其是当母亲有一个成功的和令人满意的职业)。能从工作或爱好中找到成就感的父母似乎更容易处理亲子关系中的情绪起伏。
如果为了孩子选择当全职妈妈,是不是也要做一个自我效能高,能给孩子传递积极自信情绪的妈妈?这样的养育也才真正能对孩子有益。
第二,感受生命的意义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追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强调,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即使是全职妈妈,也是有追求的,也是可以做一些能体现自己价值从而感受生命意义的事情。
GTD的发明人戴维·艾伦曾说:“始终如一地坚持做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长此以往,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比如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每天坚持背英语单词10分钟
比如每天溜娃60分钟,每天给孩子读绘本30分钟
……
这些,就是妈妈们日常可以做的,琐碎但有意义的小事。
要使这些琐碎的小事打卡式地做好,还要同时兼顾一些突发的,重要的事,需要GTD来帮忙。GTD的三个应用核心第一,收集。
你需要一个“收集篮”,安放从大脑里清除出来的事项。这一方法适用于一切事务,重大事件或琐碎小事,私事或公事,突发事件或日常情况。通常,大脑中“存储”的问题越多,这些问题的解决效率就越低。
我用的“收集篮”是“印象笔记”,这是一个很好用的app(有电脑网页版和手机版)。我经常用印象笔记来收集文章素材,比如,收集微信图文、电子邮件,甚至新浪微博也可以@印象笔记收集,在得到里听了一本书,可以打开文稿同步到印象笔记收集……
还有一个工具叫“滴答清单”,也是好用的收集篮。
清空大脑,把大脑中悬而未决的事情100%放入收集篮,要注意:
尽可能控制收集工具的数量,够用即可。如果你要处理的事项不多,又嫌弃用手机,你也可以用纸质的笔记本记录,但在快捷和移动方便上,纸质笔记本比不上手机app。第二,处理。
清空大脑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处理收集篮。无论是在电梯里、在出租车上,一切零碎的时间,你都可以用来处理收集篮。
处理收集篮中的每件事,只有这6个选择:
删除。事情是否因一时冲动有感而发?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事情,立刻删除。归档。有价值的资料,比如微信文章、读书笔记等,做一个“归档”目录,移进去。将来/可能。这些事情可能会在某个时间去做,但不是马上,比如读一本书,一次旅行等,移到“将来/可能”目录。等待。这件事需要等时间,比如某个日期的考试报名,然后移到“等待”目录,再给这件事增加一个到时间提醒。下一步行动。需要你当天完成的,比如每天的读书打卡之类的活动,移到“下一步行动”目录。但如果这件事马上即可完成,比如一个简单的回复,那立马回复,不用等下一个动作。项目。如果下一步行动要很多步骤的,就可以当成一个“项目”来对待。为项目建一个专门的目录,定期回顾处理。要注意的是:
不需要排序,从最上面的一项开始处理;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永远不要把任何事情再放回工作篮。第三,回顾。
早上起床想想“我今天要做的事”打开“下一步行动”目录(印象笔记或滴答清单),特别是滴答清单中,处理完的事你一点,“铛”一声打钩从目录里消除,感觉真爽。
如果“下一步行动”里的事情都处理完了?看看“项目”里那些事情,各个分步骤有没有进展?“将来/可能”里那些事情,现在有没可以做?值得做的?“等待”里那些事情,是否到了可以做的时间?
如果都没有,那找点事情放入收集篮吧。然后,随时、每天、每周回顾。
GTD思维模式总结GTD是一套解放大脑的时间管理方法,通过借助外部工具,比如印象笔记、滴答清单、石墨文档等。第一步清空大脑,把所有事情,100%放入收集篮;第二步处理收集篮,把事情用删除、归档、将来/可能、等待、下一步行动、项目的方法归类;第三步随时、每天、每周回顾,执行各分类中需要完成的事情。
利用GTD的模式,可以做到心中无事,不会忘事,给事情合理排序,不再焦头烂额,却成就感满满。不焦虑,不空虚,更能专注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我在固定周更2~3篇头条文章,带两个娃,固定放风时间和辅导作业时间以外,我还报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还有几项读书打卡任务每天要完成……如果时间不能合理安排,那将会是一团乱麻。
而且,生活中还有各种琐碎小事,比如孩子的换季衣服要买了,朋友要我代购的物品是否已发货、物流更新如何……
行动最重要,现在就尝试GTD吧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在度假前一周感到心情愉快,其实并不是因为要度假,而是因为彻底清楚了一切琐碎事务。
来看看历史牛人们都怎么说的:
马克吐温
“领先的秘密在于开始行动。开始行动的秘密在于把复杂繁琐的大宗任务分解为可以操作的细小工作,然后开始实施第一项内容。”
萧伯纳
“人们总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我不相信环境,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人都是那些勇于站起来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无法找到,他们便自己创造条件。”
温斯顿·丘吉尔
“让我们把超前的焦虑变成超前的思考和策划。”
来吧,干了这碗鸡汤,撸起袖子,规划自己的生活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