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双雪涛在他的一篇小说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某天早上上班前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一定要考上市里的重点中学。孩子小心翼翼的问:”如果我没考上呢?“那位妈妈面无表情的说:“那我就不活了。”说完把围巾往身后一甩,绝然地走出家门,孩子惊愕的站在那里,无语凝噎。
这虽然是小说里的情节,但是它生动的反应了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那就是:学习大过天。你可以什么都不会,但是你得会学习。其他方面的差可以容忍,唯独学习差忍无可忍,不可能忍。
培养孩子是家长的终生事业对于很多的中国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习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甚至有的家长把它当成了毕生的事业。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妈妈就不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小学的时候负责接送、课外培优、兴趣拓展,孩子上课,她也上课。孩子做作业,她在旁边监督。
到了中学,如果是住读,还要跟着陪读。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子,负责帮孩子洗衣做饭,再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工资多少没关系,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孩子上学去了,她就上班。孩子回来了,就端出可口的饭菜,从初中到高中,六年时间从不间断,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直到考上大学,陪读生涯才能宣告结束。可惜大学不方便陪读,如果条件允许,我猜那些妈妈们恨不得跟到外地,把陪读进行到底。
一般人真的无法想象中国的家长们拥有怎样的神通。我说几件我身边是事吧。有个孩子的家长,曾经是中学的物理老师,因为家里拆迁有了一大笔钱,就辞去了教室的职业,专职培养孩子。孩子在外培优,他就坐在教室的后面一起听课。有一次,老师点他的孩子上黑板做一道数学题,孩子半天没做出来。急的这么爸爸在下面哇哇乱叫。他越上火,孩子越紧张,最后这位爸爸竟然自己冲上讲台,砍瓜切菜似的把题给解出来了。
还有一位家长妈妈,从三岁起她就跟这孩子学英语,从应试教育到口语训练,一节课不落。初三结业的时候,培优机构的外籍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深情地点评每一位同学,跟每一位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当然有中方的老师帮助翻译,不然家长们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唯独这位家长妈妈对翻译做出制止的手势,示意不用她翻译。随后发生的一幕让所有人惊呆了: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语跟外籍教室进行无障碍交流。
外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孩子善于学习,他们不知道,中国家长在学习能力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家长们普遍的错误观念在培优上,中国的家长经常犯两个普遍的错误,这两个错误不纠正,将会摧残和伤害更多的中国宝宝。
一是范围大而广。不但要夯实基础教育,还要同步推进素质教育,不但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要诗书画样样精通;不但要把钢琴弹好,期望诞生第二个朗朗,还要学习编程,说不定第二个马云正走在成功的路上。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视频,一个大人问一个十来岁的小朋友,你下午准备去哪里玩?那个孩子委屈地哭了,他说:下午还要去培优,我今天一共要培六门!
有网友留言说,看完视频鼻子一酸,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觉得现在的小孩太累了。
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科目。孩子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觉得有用。我认识一个家长,他家孩子数学成绩不是很好,本来应该补习下学校的课程,结果他给孩子补习奥数,说奥数学好了可以弥补课堂数学的不足。
他的孩子特别喜欢打篮球,梦想成为象科比一样的体育明星,结果他说将来没准备走体育竞技之路,硬是逼着孩子学吉他。孩子虽然不愿意,但是迫于大人的权威和压力也只能把真实的想法埋在心底。
你说这样的格局怎么能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呢?
家长的焦虑带来的恶果记得前两年上海有则新闻,2岁半的小朋友东东成片地掉头发,带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斑秃。医生追问才发现,东东的家长给他报了5个补习班,导致东东过于焦虑,从而发生了上述病症。
武汉晚报也曾刊登过一条新闻,9岁女孩童童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三年级,某天她的妈妈发现孩子的眉毛和睫毛没了,头上也秃了,现出凉快触目惊心的“空地”。原来是童童的妈妈给她报了6门培优课程,因为内心焦虑又无处诉苦,导致压力过大,才会做出这种自残的举动。医生问她拔头发的时候疼不疼,她说疼吗,但是心里要好受些。
因过多的培优导致的儿童焦虑、抑郁的新闻不胜枚举,甚至有的孩子愚蠢地选择了自杀,导致一个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渊,留下的伤痛永远都无法平复。
理性的选择培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在课堂学习之外,种类繁杂的培优机构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孩子们可以更早的接触各种知识,更好、更系统的学习各种技能,这是时代带给每个家庭的福利。我们应该为之庆幸。
但是,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便捷的学习途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的成材与否与家长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息息相关。一方面,家长们要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教育的不作为必将导致孩子的生存技能差强人意,使得孩子在参与社会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社会把压力传导给家长,家长只能把这种压力转移给孩子。
于是,我们才看到很多家长急火攻心,采取“广种薄收”的态度,尽可能多的让孩子掌握各种技能。希望他们走入社会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脱离底层的艰难。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父母不想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没有培优的童年。但是,切身的经验告诉他们,如果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很可能就会造就一个艰辛的中年和凄惨的晚年年。在这种思维的考量之下,无数的父母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做法,期望把孩子培养成“无敌全能小战士”,以应付在未来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他们忘了,未来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现在的所谓“有用的知识”未来是否有用武之地还真是一个未知数。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脑刚刚兴起和普及的时候,会五笔打字也是一项不错的技能。但是现在呢,人人会打字,甚至老人直接用手写输入法了。
以前司机和售票员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现在人人都是司机,各种交通工具已经实现了无人售票全覆盖,这在以前是不肯想象的。
而且,在不远的将来,随着5G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行业必将势弱或者消失。科技将极大程度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现在父母们焦虑的,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完全是无的放矢,根本就是无谓的焦虑。
要做人生的“学霸”用现实的目光甚至未来,势必会碰壁。期望用无止境的培优应对人生的所有不确定,无疑也将是徒劳的努力。父母所做的一切应该成为孩子腾飞的推动器,而不应该成为禁锢他们翅膀的枷锁。
愿每个望子成龙的家长用理智代替焦虑,用理性战胜盲目,为孩子选择有针对性的培优课程,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成长,让每一棵稚嫩的小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微笑着生活,自信地解答生活给出的难题。
因为孩子们需要争取的不光是卷纸上的满分,最重要的是人生的考卷,那个时候的能得高分,才是真正的学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