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样的体温才是正常的呢?
咨询者A:医生,我早上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的体温是36.6℃,中午吃完饭又量了体温,水银温度计是37.1,耳温枪量的是37.3℃,刚刚我把家里清洁做完,又量了一个耳温是37.6℃ 我的体温越来越高,我是不是发烧了?
咨询者B:我量了耳温,也量了口温, 然后发现耳温和口温是一样的,都是37.4℃,我是不是低热了?
咨询者C(孕早期妈妈):我今天早上用水银温度计量的腋窝温度是37.2℃,我是发烧了吗?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我好害怕呀!
医生们:
T医生:一个朋友说为啥我的腋温和耳温一样,我说今天25℃,你穿两件毛衣一件外套就会这样的……
L医生:我昨天开车顶着太阳回小区,保安给我测额温是37.8℃, 就开始呼叫同事了……我被他整懵了?怎么滴还得抓我去医院么?我说你们大中午测额温有啥意义,他顺手再测就是38.1℃,吓得脸都紫了。我说你让我在背荫处等一分钟再测,复测额温36.8℃,这才放我回家。
Y医生:今天我吹了一路冷风,到小区保安测体温35.6℃,保安很惊慌地问我是不是吃退热药了。
以上情况,相信不少读者也碰到过。那么,这些例子中的体温能算正常吗?
下面是无奖竞答时间:
请问上面提到的6位朋友,有几位有发烧嫌疑呢?
答案是:零。
什么是发热?发热,是指人体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我们通常测的腋温、耳温(鼓膜)、口温和额温都是体表温度,不是核心温度。体内监测法(肺动脉导管、膀胱、食管和直肠测温)测出的温度能反映核心温度,但日常不方便操作。耳温与核心温度接近。
体温的正常范围应该在多少?为了找正常范围,我查了不少资料,最后发现并没有统一的指标。
第九版《诊断学》上给出的正常范围如下表,但关于发热的诊断标准,书中只给了口腔温度 37.3-38℃ 为低热,并没有清晰阐述其他测量方法的发热诊断标准。
而数据库UpToDate则引用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给出结论:上午口温高于37.2℃或下午口温高于37.7℃可考虑为发热。
一般来说,腋温比口温低0.2℃-0.5℃,耳温比口温高0.2℃-0.5℃。
以下是美国伟伦体温计提供的不同部位体温的正常范围:
为什么给出一个正常值这么难?因为正常人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也和测量方法有关。
受昼夜节律影响。正常体温清晨低、傍晚高,一天中相差0.5-1℃。
随女性周期而变动。 处于月经周期的女性中,排卵前2周内上午体温一般偏低,排卵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这段黄体期内,体温升高约0.6℃。(见下图)妊娠早期体温和黄体期体温类似,所以咨询者C孕早期早上体温37.2℃是非常正常的。
进餐后升高。这是食物的热效应,进食的热量越高,热效应越强。高蛋白食物的热效应更强,进食高蛋白食物后1小时体温开始升高,2-3小时达到峰值,如果食物很合胃口,热效应也会加强。
剧烈运动、劳动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上面咨询者A的体温升高就是由于进餐和活动所致的生理性升高。
老年人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老年人的食物热效应也减低。
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影响体温。精神紧张会引起生理性低热,所以有些人体温升高真的是吓出来的。
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核心温度轻微上升。
有些药物(如阿托品)通过阻止出汗或血管舒张干扰体温调节,也会引起核心温度升高。
这些是人体本身的原因导致核心温度变化。
另外,体表温度检测也受当时的环境因素和检测方法的影响。如前面的咨询者B,以及医生们提到的体温测量结果都是由于受当时环境因素影响。
“医生,我这个体温是不是发烧了?”我们儿科采用最多的发热的诊断标准是:直肠温度或耳温38.0℃以上,口腔温度37.8℃以上,腋温37.5℃以上。而成人的体温要稍低于儿童。
我们以数据库UpToDate的口温范围作为成人发热标准,即上午口温高于37.2℃,或下午口温高于37.7℃,则判定为发热。那么,大家在测体温时:
如果测的是腋温,加上0.3℃,换算成口温,再和上述标准对比;
如果测的是耳温,减去0.3℃,换算成口温,再和上述标准对比。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算起来有点费事,为什么不直接用腋温或耳温作为判定标准呢?这是因为腋温和耳温虽然简便安全,但是不够准确和稳定。
测体温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以下三种结果:
1. 在上述判定标准以下,为正常体温。
2. 结果在38℃以上,达到中等发热或高热标准,这个时候往往伴有症状,明确为发热。
3. 刚达到判定发热的标准,但是又不到38℃,这个时候容易困惑、纠结和担心。
在第三种情况下,我们要结合症状,即自己的感受、全天体温波动情况、测量时间和测量方法来考虑。
主观感受:如果没有乏力、难受、头晕、畏冷等不舒服,那考虑这个体温是正常的。
发热的人,体温波动范围会增加。如果全天体温波动在1℃之内,说明体温调节功能是好的。
结合以上引起生理性体温波动的因素,若是在进餐、剧烈运动、劳动后,或女性处于黄体期,妊娠早期,这个时候的体温升高属于生理性发热,也无需担心。
测体温时有没有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比如刚刚洗了热水澡、泡了脚,穿很多衣服、被窝里测腋温,都会导致结果偏高;测腋温时体温计有没有夹紧,腋窝汗液有没有擦干,测口温前10分钟有没有喝热水或冷水,肛门体温计插入肛门的深度是否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测量耳温时有没有耳垢或弯曲的小耳道,这些因素也会干扰准确性。
与自己以往的体温相比:若以往健康时测过体温也偏高,说明可能属于代谢比较快的人群,体温处在正常偏高或稍高于正常范围。
「总结」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指标,什么温度就是发热,这个确实好难。多数时候,体温升高,可能只是生理性发热,虽然叫发热,但属于正常,而且和新冠病毒肺炎没有关系。
如果由于测了体温生理性增高,而紧张害怕,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会真的升高。
这段时间线上义诊,就碰到不少每天量十几次体温的客户,最后越测越高,这是吓得体温高了,不仅吓了自己,还吓到了医生。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主观上感觉到不舒服,只是体温在正常和低热范围之间波动的话,首先考虑生理性波动。
毕竟,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
数据是通过研究 “不是你的人”,得到的相对标准,而你自己,是检验这个数据的唯一标准。
发烧,37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