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小儿子放了学要去学习剑桥英语课程,不出意外地,上课半小时之后给爸爸打电话,说某本书以及点读笔等等物品忘记带,请求爸爸马上送到课堂上。
我本来是要阻拦,但因为有一次我拒绝孩子的要求以后,接下来再出现这个问题,老师马上在微信上询问我是否有时间帮孩子送书来。好吧,老师的面子总要给的,但孩子们从来不用自己来承担这个后果,所以他不用操心自己把物品收拾完整,也就形成了屡次忘记带全书、本、文具的现象。
想到这里,我不禁对现在的家庭教育感叹:我们是养育了一批即刻满足的孩子呢。
所谓即刻满足,指的是孩子不需要任何等待,也不会有思考或动手解决的机会,他们的需求就会被满足。即刻满足,是相对于延迟满足的。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发展评估师,我那么了解自己的孩子,还会有一些无奈的时刻呢,就不用说我们可爱的一定要“负责任”的妈妈们了。
通常家长们连让孩子试着犯错的机会都不会给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做法、答案、步骤,很少询问孩子的想法甚至放手让他们去做。因为那样会“绕远、走弯路、浪费时间、耽误正事……”,却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却给到孩子不能等待、不会思考、不敢动手、不愿意适应社会的特点。
殊不知,孩子自己思考之后动手做的经验,孩子犯过错后的体验才是支持他们成长真正最需要的内在能量。
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现象是:
老师,我家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的辛劳怎么办?
老师,我家孩子一刻也不能离开电子产品,不让他玩他就非常暴躁,怎么办?
老师,我家孩子怎么自己一点主意都没有呢?
老师,我家孩子从不动脑筋处理自己的难题,都是抛给家长去解决,怎么办?
老师,我家孩子对学习从来都不上心,考的不好他也不知道用功,这是怎么回事?
……
是啊,孩子们有这么多让成年人不舒服的行为,怎么办?
我们需要先来看看,这些孩子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也许就清楚他们成为这个样子的原因了。电子通讯极速进步,科技高度发达,资讯获得异常容易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一不留神就会形成一个问题:不记作业。因为孩子们知道,老师会在家长群里公布作业的,就算老师不公布,家长也可以在群里问别的家长。
于是乎孩子们就不会竖着小耳朵听老师布置作业,并记清楚。等到晚上再让妈妈去问同学家长好了,反正妈妈对作业比自己还着急、认真的,就好像那作业是她一定要完成的任务一样。然后,这些作业的对、错、好、坏,还需要经过妈妈的检查呢,等她把关完了才能交给老师。放心吧,假如老师批评我做错了,我就说是我妈妈教的。
这还只是问题呈现的行为其中之一,诸如:
孩子不用心记词语概念,贪图回家上网查找的时候顺手玩个小游戏;
不用心收拾书包,打个电话爸爸妈妈就送来;
遇到困难不等待、不思考合理解决的方法,打电话向父母亲求助;
等等,同样是影响了孩子心智成长,阻碍他们适应社会的现象。
家长比孩子更加急切的想要帮助孩子的做法看了上面的问题,我总会想:家长们是怎么就“上了孩子的当”的呢?每天被孩子的问题拉着跑,自身的事务时间安排、情绪状态等等,都被这个孩子牵着做大幅度的摇摆。甚至有家长辅导作业搞出“脑梗”、“心梗”,这里的引号,纯是为了起重点作业,并不是说这病是假的。
想到这些为了孩子心力交瘁的家长,我不由得心疼一下,觉察一下自己:还好,还不会被他拉到全部身心都贴在他身上的程度,我有我的空间,要好好完成自己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普通家长是怎么掉到孩子的坑里的吧:求全心理
家长不放心孩子的能力,总想要替代他去“做好”,尤其是这么重要的学习任务,假如家长不盯紧点,眼错不见孩子写的差了,会影响他的“学习和前途”的。
家长不能信任孩子,是家长给自己和孩子挖下的最大的坑。
拯救心理
一些家长存在着,孩子的事情非我不可的想法。包括一些妈妈感觉做爸爸的教育方法不对,因此大包大揽孩子的教育,用了很大的劲想要把孩子拉在自己认为“正确”的成长路上。
却不知道家长的全能感,带来孩子过度的依赖与逆反,终有一天孩子会摆脱家长的限制,带来家长的失控感觉。
功利心理
家长们总想要自己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却是给到孩子太多压力,孩子们却一直没有追上家长嘴里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没有哪个爸爸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获得比大多数人都优越的生活、都优先的工作,但是,一味灌输成功意识,却给到孩子更多的打击和负面情绪影响。
给予心理
有位妈妈曾经对我说:“老师,你总说让我放放手,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可是他什么都不懂,我总得做一个负责任的妈妈呀!”
是啊,每个妈妈都想把孩子照顾好,哪怕自己辛苦一些,却不想爸爸妈妈这些无限给予孩子的心理,却使得孩子缺少为自己努力奋斗的想法和精神。
给的太多了,孩子不仅不满意,可能还会抱怨呢。
负罪心理
不得不说,父母亲对孩子有着天生的愧疚感,每一个亲子关系中都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没错,但这并不代表家长就一定要感觉自己对不住孩子,处处对他迁就,忍受孩子无厘头的指责与撒娇,这就失去了教育的边界。
在临床进行儿童心理咨询的经验里,我发现:家长的高焦虑,催发了孩子即刻满足的心理,致使孩子更加难以教育,以致于出现各种的行为问题、身心问题。
如何改善这个现象,恐怕不是朝夕可至的,但盼家长朋友们从此可以先捋清楚自己的状态,搞定自己的情绪,把生活的目标定在工作、家庭发展上,而尽量少地关注孩子的小心思与小纠结。
家长少掉坑,心态积极起来,孩子更好“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