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行教育体系缺乏对逻辑的教育。而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7门基础学科中仅次于数学的第二门,《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逻辑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获取和运用的框架,掌握逻辑思维方式,人生便打开了理性之门。
本文对“错误归因谬误”展开说明,帮助孩子家长了解这一逻辑概念,在生活中避免这一谬误的影响,走上理性的人生之路。
错误归因的谬误(attribution error)是推理错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当两个事物出现的时候,你认为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但实际上两者同时出现可能是巧合,两者可能有共同的起因,它们之间未必存在因果关系。两个事物之间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那么用一个事物推论其是另一个事物的起因就犯了错误归因。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错误归因场景。
1、基本错误归因:是我们倾向于以不同于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判断他人,这是相信人们所做的事情反映了他们是谁的倾向。
举个例子:小孩子不顾场合撒欢胡闹,因此,我们判断这个孩子是个“熊孩子”,将来很有可能学习不好,甚至犯罪。这样的判断忽略了这个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某些阶段的孩子就喜欢撒欢,有时候新奇的环境也会让孩子很兴奋。
再举个例子:自己的小孩出去和小朋友玩发烧了,有些家长就会怪罪是不是其他小朋友传染的?因为这次玩耍回来后就发烧了,因此就把其他一起玩的小朋友作为发烧的原因,而可能忽略天气变化、饮食不当等原因。
上面的例子,以孩子主体对原因进行判断,而忽略或弱化环境因素,就会导致基本归因错误。如果因为归因偏差而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儿,着就会导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走上错误的道路。
2、活动者/观察者效应:行动者对自身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 ,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原因归为个人,把失败原因归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把成功原因归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特质。
举个例子:爸爸在家经常用iPad教孩子学英语,当孩子偶尔说英语的时候,爸爸会觉得这是自己花时间教孩子的结果,而妈妈可能会认为这是我的孩子聪明,一学就会。如果妈妈对爸爸的努力不认可,可能就会引发矛盾,导致爸爸干劲下降。
同样的,孩子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即使是玩耍的成果,家长也要给予真诚的赞许。即使是别人帮忙的结果,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最大的贡献者,如果对孩子泼冷水,孩子的自我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容易失去兴趣。
3、自我服务偏差: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
比如,孩子喜欢将自己受到的奖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将受到处罚归因于别人对自己的偏见,甚至社会的不公平。
所以当家长奖励孩子的时候,要把情景条件描述清楚,如“今天奖励你一颗糖果是因为妈妈觉得你xx事表现很好”;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把问题指向孩子自身,可以这样说“你刚才欺负小朋友妈妈都看见了,是你的错,妈妈要批评你。”
对自己做的事情,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原因,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分析问题,就会避免一些归因错误。在跟孩子的交流中注意这一问题,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善孩子的思维方式,减少错误归因心理的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