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流传的各种段子和文章,让“焦虑”成了中国父母的集体画像。
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无处安放的“爱”和“担忧”。但是很多家庭因为父母“焦虑”,导致了亲子之间矛盾加剧,孩子离心,父母伤心。
这篇文章送给正在焦虑的父母们。
余华曾说:“一个人的童年是决定他一生的,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弗洛伊德也说所有的阴影都来自童年的伤害,我虽不完全赞同(毕竟人还是有很大的外塑空间和自塑能力的),但这确实是要作为一个很大的警示,提醒我们学习做出正确的父母姿态和行为。
第一次做父母,谁都没有经验,除了借鉴上辈人或者同龄人交流,似乎只有照书养了。但你发现没有,更多的人,都是按照自己长大的样子来养育孩子,完全忘了当初自己做小孩时的感受。
比如小时候经常被大声地呵斥、被家长一次次的重复啰嗦、毫无原则地溺爱长大的家长,也大都继续除了一边唠叨孩子,一边给予无原则的妥协,溺爱以外,就是紧盯成绩,其他很少关注,遇到一点点事情就炸、自己每天围着孩子转,工作上却疏忽不求上进,但对孩子却极其苛责……
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就是我们所谓的“原生家庭”。其实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其实改变一时状态并不难,难的是改变自身。因为我们往往做了自己很厌恶的事却不自知,无法察觉。而且,人都有惯性,改变自身最难。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02无论多累,别把负能量传给孩子每位家长,尤其是妈妈,在外承担工作,要挣钱养家(至少要分担一部分家用),回到家还要做家务,为孩子做饭。现在的工作竞争压力很大,身心疲惫。
每天回到家,我们已经很累了,很想躺下来休息啊。躺在沙发看微信看朋友圈,翻到了白天班级的微信群里老师又发了考试通知,或者白天的班级群里老师发的作业统计,心里自然更烦。
可是想想孩子,早上六点多出门,从7:30开始早自习,一天的读书写字记忆,还要被老师监督不出错,也已经很累了,甚至更累,因为他(他)晚上回家还要写作业。
如果一个孩子劳累了一天回家,看到的是家长无趣的一张脸,听到的是唠唠叨叨、怨天怨地的牢骚和责怪,以及命令式的“快点吃,吃了马上去做作业。成绩那么差,还不知道认真!你什么时候可以让我省点心啊!我这么辛苦,上班累得要死,还不是为了你!你呢,还给我添堵!人家某某某成绩多好呀……”换了是你,这个家是你每天放学后就想要立即回去的地方吗?这个家是你伤心委屈、苍白无力时想要依靠的港湾吗?这样的父母是你值得无需思考就能倾诉的吗?
我了解作为成人一天工作有多累,和同事沟通,向上级汇报,对客户赔笑解释。我自己就常在一天的工作后累得话也不想说,我们的劳累除了自我谋生,更是想要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可是如果我们的劳累成为我们刺向孩子的利剑,我们所付出的辛苦和劳累就白做了。当你像祥林嫂一般对着孩子唠叨自己的辛苦,孩子心里想的是:我又没要求你这么辛苦,我也很辛苦,但是我的辛苦不是我自己选择的。这个时候,孩子和我们之间的隔阂就产生了。
03不要唠叨,请找到其他的沟通途径当一个人用尖利刻薄的声音在你耳边每天每天不停地唠叨时,你的感受如何?要疯了。然后呢?就算她说得再有理,你也听不进去了。
孩子更是如此,当他发现你总是不停地唠叨,那么你说的第一遍第二遍他就不需要听了,他知道你会说第三遍第四遍的,时间长了就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句话说一遍就好,如果孩子没有听进去,吃了亏,那就长了记性,下次自然就会认真听你说话。
我们要唠叨吗?当家长的哪个不是为孩子操碎了心,唠叨是自然的,也是爱的一种体现。作为父母和子女,怎么可能像在单位那样对待领导那么简洁地汇报说明,怎么可能像对待客户那样礼貌呢?真那么做了,你会发现家没了家的味道。
但是,唠叨不是指责,你要唠叨的在“点”上。让孩子觉得你和他(她)是同一阵线的(本来我们就是啊),你在给他(她)出主意,讲可能发生的后果,而且是作为孩子,因为缺少经验没有想到的。那么,一次两次以后,孩子自然就爱听你的“唠叨”了,这就是‘甜蜜的唠叨’
那么对待孩子只能和颜悦色么?孩子做错了,或者明知道他(她)要做错了,也不能指责么?
不,不要指责。做错事,撞南墙,探索世界,本就是孩子的特权,是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体验人生的过程,你不能抹去更不能替代。但是可以指出来,尽量让孩子少走弯路。这时尤其要注意:声音要和缓,态度要温和,词语使用不要有全盘否定,最好是肯定态度,讨论方法。并且你的态度要明确,并且有理有据。这样的沟通下来,孩子容易信服也容易接受。
在我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虽在同一屋檐下,但是我给他写过很多信。都是手写在漂亮的信纸上,写完后放在他的书桌上。我从不询问他是否认真读了,我相信孩子是认真读了的,因为那张纸上,没有情绪,有的只是满满的爱和关心。
当然,适当让孩子试错也没关系,孩子如果一味坚持,可以说“我们可以先试试你的方法,不行再试我的”,这么做,无非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可能还有一些金钱和一些小的机会。但是试错的结果是,孩子不会犯更大的错误,下次做事考虑更周全。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要清晰地保持底线,比如我的:不求成才,只求成人。身心健康第一位,保护视力很重要;学习上尽力而为,努力加巧劲;家务必须分担,为人要有礼貌,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毋庸置疑,身体健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待人善良得体,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需要做到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我认为这些应该放在首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时刻要求自己更重要。让孩子每天看到积极努力生活的家长,乐观向上,并且,不只是傻干,更有巧干,这很重要。
适当鼓励也很重要,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总是对他说:“我相信你,你是小器晚成的人。你小学成绩一般,初中好一点点,高中更好一点点,将来会更有出息的。老天会善待善良的人。”
04请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孩子就有犯纪律的时候(其实大人也很难免),有一次孩子被老师看到在自习课说话,他的班主任依照学校规定并要求写出检讨书并请家长签字。
我在儿子的检讨书上签了字,让他惊讶的是我同时给了他我写的检讨书,我诚恳地向同学和老师致歉,因为儿子给大家学习环境造成影响。
儿子很吃惊,我告诉他:“任何人都要遵守规则,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能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做人重要法则。”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自习违规情况。
作为家长跟老师打交道也七八年了,我很能体会到每一个老师的用心良苦。学生的进步退步左右着这些老师的每天的心情。面对学生,虽然知道不是老师自己的孩子,但是日日相处,不由自主就入戏很深,做了孩子的父母。看到学生点滴进步,老师们乐得笑开花;看到学生不思进取,也会恨铁不成钢。你若是隐身人站在老师们的身边,你会看到老师们是多么傻的人:为了一群别人家的孩子喜怒哀乐。
请理解老师们的用心良苦:在教育上,必须要严慈相济,奖励和惩罚,缺一不可。那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有韧劲的人。一味表扬,一旦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不堪一击;一味惩罚,孩子没有自信,容易自暴自弃。请相信老师一直在寻找最佳的表扬和批评的时机。这是一个老师的专业性。
“老师,我们家孩子小学语文就最差,现在读初中了,你能不能给他补补课?”
“老师,孩子读书不认真,我们说话他不听,怎么办?”
“老师,你是第一年工作吗?你HOLD住学生吗?”
“老师,你批评了我的孩子,对吗?他回来哭得不肯吃饭!”
“老师,孩子视力度数增加了,你可以让他坐到前面对吗?”
……
家长的焦虑之心很有可能绑架了学校和老师。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越来越不自信。就像一个孩子在做作业,家长在边上指手画脚、厉声呵斥,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越来越不自信,一样的道理。
作为家长,一定要相信学校和老师的用心良苦,彼此真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永远不要用恶意揣测学校和老师,任何职业都可能有老鼠屎,但不要因此以偏概全,相信老师和您一样爱着您的孩子,甚至比您关注更多。
一个家庭拥有一个情绪平和的母亲,是孩子之幸;
一个孩子拥有一个严格要求的老师,是孩子之幸;
家长和孩子,家长对老师,之间的无间,是最幸福的成长环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