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让人震惊的新闻:12岁男孩害怕责罚把6岁女孩打死。
事情是这样的:宁夏一个6岁的女孩在和亲戚家12岁的男孩玩耍时,从木架跌落下来昏迷不醒。男孩竟然害怕被父母责罚,用木板将女孩打死!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出错时,你会怎么做?
我想很多父母通常都是通过大声吼骂或责罚孩子,来使他听话。
虽然责罚吼叫暂时让孩子听话了,遵从了,但是责罚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正因为责罚或吼叫让孩子不得不屈服在你的威严之下,却让家长以为这种粗暴的教育比讲道理有效多了。
而实际上,随着你的责罚吼叫次数越多,效果越差,最终孩子越不听。
卢梭说:“世界上最无用的教育方式: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而对孩子吼叫责罚是属于发脾气,是父母在宣泄自己的坏情绪,你越吼,孩子越不听。
可这样做,你的情绪是发泄了,却让孩子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且吼骂孩子,不仅会让他越来越笨,还造成他性格上的缺陷,做出害己害人的事情来。比如,如上文提到的,12岁男孩杀人的可怕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超限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他的心理就会引起极度不耐烦,随之出现逆反的心理现象。
春节回家在高铁上,总共1小时的车程,足足听斜后方的一位妈妈骂了孩子近30分钟。原因是孩子要喝饮料,妈妈给他买了,可孩子喝了几口后没有拧紧盖子,结果饮料撒了一地。
还泼到了妈妈的包上面,衣服上面。面对孩子这个“错误”造成的结果。说教孩子几句,比如“下次一定记得拧紧盖子啊!”
“你看看自己不小心,把地板弄脏了,还把妈妈的包和衣服弄湿了,很麻烦!”这样说非常正常。
可是这位怒火冲天的妈妈却大声责备孩子:“以后我再也不给你买饮料了。”
但是孩子没有什么反应,他应该是觉得自己做错了,或者已经习惯了妈妈这样的情绪。
然后继续责备:“下次我不会带你回来了!”“不要叫我妈妈了,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满满的威胁和责备,声音也很大。
当说到不要他叫妈妈了时,这个男孩开始哭了起来。同坐的大叔应该都感觉到了这吼骂的威力,斜着身子侧过脸坐着。而前面座位的一些孩子,也在扭头张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家长第一次吼孩子的时候,由于音量的反差和家长的愤怒情绪会让孩子害怕,屈服在家长的威严下,他不得不顺从。
但是不代表吼就是有用的。
家长吼的次数多了,孩子发现打人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于是依然我行我素,上一秒答应的事,下一秒又犯错,陷入了无效循环。
大人每增加一次吼的次数,他的心理越反感,越不高兴,越不听话,产生了“超限效应”。
从时间上来看,吼叫在短期内有效,但教育孩子是一件至少长达十几年的事,所以,长时间来看,它是无效的,而且还会让孩子越来越犟或者自卑。
所以,责罚吼叫是没有用的。
二.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都有真实的需求在心理学中,人天生就有喜悦、愤怒、害怕、伤心的情绪。当一个人连自己本能的情绪都抛弃、不愿意接纳,只能假装微笑自己过得很幸福的时候,他的人生会过的有多悲惨。
曾听一个朋友说,小时候他的父母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她,每天把她的吃喝拉撒处理好了,其他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管。
所以,小的时候,无论朋友怎么哭,大人从来都不理会,认为是朋友无礼的要求。
有一次朋友一直睡觉都要抱着的小毯子被吹下楼不见了,父母觉得找起来麻烦,就说不要了。朋友哭了很久,大人根本就没有理会。
不知道过了多久,朋友的父亲受不了了,暴怒道:“再哭,就滚出去!”
朋友被吓到了,哭的更大声。父亲直直从厨房出来,拎起朋友,扔到了门外。
朋友被吓到了,蹲在门口,一直小声的哭泣。
最后,朋友哭累了,在门口睡着了。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知道,只有听话不哭闹,才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才不会被抛弃。”朋友说。
朋友在生活中就是个老好人,别人犀利点,她都不会反驳,只会笑着迎合。
大家平时有什么需求,她都乐意帮助,即使是牺牲自己的利益。
我问她:“你这样快乐吗?”
她眼睛躲闪了一下:“怎么啦,大家不是挺好的吗?我希望所有人都开心。”
有时候,甚至觉得,她已经把讨别人开心变成了自己的义务。
其实,当孩子哭时,是在表达TA的需要,是TA在跟你说话。
当孩子的需要一直没有得到回馈时,就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
于是TA渐渐变成了一个匮乏的孩子,一个匮乏的成年人,一个不懂得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人,一个精神上伤痕累累的人。
当孩子指着一个很漂亮的模型汽车给你看,你回答的是“那个好贵,我们不买”,于是,孩子就哭了,你很尴尬。
其实,一开始孩子并不是要你买,它表达的是“妈妈,你看这个好漂亮”,你顺着他的话接,“是啊,好漂亮,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你要赞同他的看法,你赞同后他才好说话,你扭曲了他的意思,自然就不好说话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非常奇怪,明明满足了他,他还是闹,因为你没看到他的真实需求。
你隔断了你们之间爱的流动,孩子就会闹。
再比如说,你要去上厕所,孩子非跟着你,你却把他锁在门外,孩子哭的声嘶力竭,上气接不了下气;如果你好好地跟孩子说“妈妈要上厕所,不会抛弃你的,你在门口帮我看门好不好?”,孩子的本能是爱妈妈的,他会很开心地接受这个任务,他要的是安全感而已。
而对孩子吼,就是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隔断了你们之间爱的流动,孩子自然就听不进去了。
并且吼是单方面的家长情绪发泄,你发泄出来后,觉得松了口气,而孩子却不得不接受你的“垃圾”,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正因为你看不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才会吼,企图用强制手段让他听话。
三.你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与你渐行渐远当一个人感到强烈的恐惧、威胁时,大脑会启动逃生机制,精神紧绷,随时准备逃走,这是本能。
而孩子为了逃避现场,不得不装出顺从的样子,为的是你赶紧说完。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再教训孩子的时候,他们总是游离的,因为他们心里想的是“你怎么还没说完?唠唠叨叨。”家长的“唠叨”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让小学生写出最不喜欢家长的哪些行为,结果,80%的孩子写到了“唠叨”这个词。
等家长训斥完后,就撒丫子跑了,至于下次还会不会再犯,就不得而知了。
周末,几个妈妈带着自家小朋友相约户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场地玩得不亦乐乎,老母亲们围聚一边聊得不亦乐乎。
突然,闺蜜小芹噌地站起身来,冲着活动场地里的孩子大喝一声:“辰辰,你给我下来!”
吼声惊了我们一跳,拿眼一望,原来小芹家的儿子正在滑梯上逆流而攀,小朋友们几乎是压着蹭着他家儿子的身体往下滑。
多危险啊!
急得小芹立马跑过去制止:“辰辰,你给我下来,听见没有!”
小芹儿子仿佛自动忽略了妈妈的声音,不甘心地依然顾自艰难爬上最后一段距离,直到攀顶后,呼啦滑下来,他才感觉心满意足。
滑下来的孩子,被小芹抓个正着,刚才不听话的一幕,更是气得小芹当众发了飚:“你怎么回事啊?这样做很危险知不知道?你……”
好奇的小朋友纷纷围聚过来,小芹的儿子似乎也很恼火,小脸涨得通红,冲着围聚过来的小朋友白眼怒怼,他的脖颈不由微微昂起,做着无声的反抗。
眼看着母子俩僵持不下,直到我们劝回了小芹,安抚了孩子之后,才平息了他们母子间的这场矛盾。
一整天下来,原本轻松的户外活动,小芹却时不时用高分贝管束着她家儿子,然而效果却是甚微,小芹无比郁闷:
我都快吼破了嗓子,可这孩子,怎么还是不听话呢?
还有一种心理,就是抗拒,当你责罚吼叫的次数多时,孩子会越不听话,目的是不让你好过,他才觉得自己有“成就感”。
也就是超限效应产生的逆反,你越不让我这样,我就偏要这样;有过这种心理的家长应该很能体会,因为我们在职场中也会产生这种想法。
如果你吼时,孩子产生了逆反表现,那就危险了,你的语言力量被削弱,你管不了他了。
所以,你越吼叫越责罚,他越不听话,长此以往,这种教育下出来的孩子会叛逆。
一等父母用行为管教孩子,二等父母用嘴管孩子,三等用拳头管孩子;你是几等父母?
而且经常责罚吼叫,轻则让孩子变笨,重则孩子性格产生缺陷,叛逆或自卑。
成就孩子的是父母,毁灭孩子的也是父母,所以,与其责罚吼叫宣泄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的犯错,不如从给孩子一个好脾气开始,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