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不为人知的“权力之争”:父母越自恋,孩子越逆反

作者: 日期:2020/8/21 人气:0

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生活的观察,非常有意思。

前段时间我去公园玩,目睹了这样一幕。我先是被一连串的怒喝吸引,然后才扭过身子去看发生了什么。我看到一个妈妈正在"气急败坏"的试图怒打她的儿子,说是怒打,实际上也没有真的打到,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一直拦在中间,劝架、调解,嘴脸连声说着"算了算了"。根据我的观察,应该是男孩之前不知道因为什么和妈妈发生了争执,然后可能动手打了妈妈(为了泄愤那种),妈妈恼羞成怒,一边骂男孩:靠!你还敢打我!你给我等着…之类的话,一边伸着手想要打男孩,然后被爷爷奶奶拦下了。后来,这个男孩和妈妈进入到了僵持阶段,两个人都想冲破爷爷奶奶的"路障"冲过去攻击对方,然后其他三个人(爷爷,奶奶,爸爸在一旁阻拦和劝架)。看样子,母子俩都是暴脾气。

我大致看明白之后,坐在了一旁。妈妈明显愤怒不已,已将怒火转向了爷爷奶奶,她说:你们就惯着他吧,惯着他有什么好处!其余三人不吭声,但是也没停止自己阻止的动作。

又过了几分钟,我看到爷爷带着男孩往前走去,男孩也不再哭,面色恢复了平静,手里依旧拿着烤肠,妈妈则怒火冲天的使劲拽住想要跟上去的爸爸和奶奶,奋力的把他们拉向相反的方向,她向远方怒喝道:让他们走!让他们一拨去!爷爷一天到晚就知道护着,惯着,我看最后能护出什么结果来!走,咱们回去!

我看了一下几个人的表情。妈妈:愤怒。奶奶和爸爸:为难和犹豫,想跟着爷爷往前走,但是被妈妈强力拦下。爷爷:听着妈妈的怒吼,好像没有任何反应,似乎还轻笑了一下,揽着孙子若无其事的往前走。小孩:跟着爷爷走,继续吃烤肠,比较平静,没有了之前脸上的不甘和愤怒情绪。

我在一旁感叹:又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中间的权力之争——"权力之争"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也不太理解,后来明白其中含义之后,再回看许多事物,发现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充斥着权力之争。

家庭教育中的权力之争是什么意思?会对孩子的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觉察以及避免权力之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1. 家庭中的权力之争:争取"控制权"的游戏。

在我刚才描述的场景中,出现了至少两组权力之争:妈妈和儿子之间,妈妈和爷爷之间。他们各自所做的事,本质上就是动用各种"手段"争取在家庭中"听谁的","谁说了算"。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极其常见。它就是隐秘在家庭中的权力之争。

一般人会认为权力是社会上的事,社会权力体系、政治体系,包括公司里…我们认为这里面藏着很多权力。但实际上在家庭里,同样有各种各样的隐秘的权力游戏。

为什么权力之争的现象如此普遍,但是又如此难以觉察呢?

因为,人在没有觉察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化"的解读,例如文中的妈妈会觉得:我在为孩子树立规则。爷爷会觉得:妈妈的态度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我要阻止她。而孩子会觉得: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对,伤害了我,我在正当防卫。

尤其当一个人陷入情绪,无法看清事情本质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无意识的"美化"——这也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的"合理化"在发挥着作用。经过美化之后,人们的注意力会发生选择性的倾斜,只会关注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远离真实,人们会认为自己很委屈,坚信自己才是有道理的那个人。

只有祛除无意识的"滤镜",面见真实之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在和对方玩一场争夺权力的游戏而已。

本文中的妈妈和儿子。从表面上看,妈妈是想为儿子树立规则,而儿子则为妈妈对自己的粗暴态度进行着合理的抵抗。但本质上,是妈妈希望儿子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为处事,而儿子,则想"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待妈妈。两个人因为各自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引发了争执,随着争执的加剧,情绪逐渐占据了上风,这个时候再接着进行的争执,就越来越脱离最初的目的,转而投向"你必须按我说的来"和"我偏不"的斗争中了。

这就是家庭中的权力之争。其本质,是争取"到底谁说了算"。出于自恋的需要,每个人都想说了算,于是争夺家庭控制权的权力游戏就此上演。

2 .觉察家庭中的"权力之争"

权力之争和控制紧密相连。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有控制,就必定会有反控制,控制与反控制,构成了权力之争。

① 家庭中权力之争,危害无穷

为什么我们需要觉察家庭中的权力之争?权力之争到底有什么害处?

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过一个观点:家庭里,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情况。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控制欲,是权力之争的根源所在。正因为如此,尊重、理解、共情等等这些听上去美好的词汇,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变成一纸空文,大多数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却很难不打折扣的做到。

而控制的害处,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有过精准的描述:"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父母习惯于使用控制的方法"管理" 孩子,一般会有三种结果。

第一:孩子"战败",选择压抑。

在我文章的评论区,我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评论:"呵呵,这种孩子如果在我这,我就要让他好好尝尝为所欲为的下场",这种评论并不是少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里面的威胁和恐吓。

如果一个人成为父母,便天然拥有了权威的身份。如果ta不能够善用自己权威的权力,而是将其作为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人的手段,那么可想而知,ta的子女会有多么悲催。

遇到控制欲过强的父母,是一个孩子的悲剧。其中一部分孩子,会在权力之争中败下阵来,成为一个习惯压抑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如巴班斯基所说,懦弱,胆小,压抑,生命力萎缩。

第二:孩子习得战争模式,逆反偏激。

很显然,文中的男孩属于这一类。他的母亲有极强的攻击性和控制欲,所以,男孩也习得了这个特征,变得富于攻击,且非常逆反顽劣。

家庭教育像一个魔咒,一个人最终常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第三:孩子"曲线救国",隐性逆反,鬼鬼祟祟。

一说到逆反,很多人都会浮现出一张写满"我不服"的脸,其实除了这种显性逆反之外,隐性逆反也是极为常见的形式。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想反抗,但是不敢直接反抗,所以会做一些"小动作"实现抵抗的愿望。这样的人格,在社会上很难有良好的发展,因为他们常常是那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人,难以获得领导的信任。

所以,毫无疑问,家庭中以控制为核心的权力之争,对于一个孩子的恶劣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值得警惕,更值得思考。

② 先有对错(评判),才有权力之争。

权力之争从何而来?为什么要争夺"我说了算"?

其内在逻辑是因为我觉得"我说的对",因为我"正确",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所以,对于自认为"正确"的执着,是导致权力之争的一个根本原因。我曾经在多篇文章中阐述过"自恋"、"评判"、"我执"等相关话题。这是一个终极话题,可以说,如果能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个命题,基本上人生的烦恼能减少80%。

我们今天依然要谈一谈关于对错和标准的话题。当一个人将外界的评判视为"我"的一部分时,就会陷入对错之争的怪圈。简单说,我必须维护"我说的对",才能让我自己有价值感和存在感,如果"我错了",那我这个人,也就不存在了。

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很难。

控制欲特别强的人,实际上是自我掌控感很低的人,他们因为自己内在的自我掌控感不够,所以,会寻求对外部世界的掌控,而自己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实施掌控的人。这就不难理解很多父母都会以"对"为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施加着对孩子的控制,并随后引发权力之争了。

"你想喝什么?"

"可乐"

"碳酸饮料不健康,别喝了"

"橙汁"

"那里面有很多色素,不健康"

"我就是不想喝白开水"

"你这孩子怎么如此不知好歹?我让你喝白开水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以上的对话是否熟悉?其实这就是父母在和孩子进行"谁说了算"的权力之争。无论外表被包装的多么温和,都无法掩盖其背后"控制"的意味。

每个家长都应该扪心自问:是否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过分执着?以至于执着到对方不遵从"我"的意志,我就会感觉很愤怒?或者至少是很失望。

③ 如何区分"权力之争"和"为孩子树立规则"?

习惯于评判性思维的人会陷入一个困境:如何区分我是真的为孩子好,想为孩子树立规则?还是我在与孩子之间进行权力之争?

答案在于: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对方如果不按照我的意愿做事,我就会很不舒服),还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这里面的区别在于,到底是以"我"为中心的,还是以"孩子"为中心?

如果以孩子为中心,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需要遵从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充分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给到符合孩子要求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一个辅助者的身份,而孩子,是成长的主体。

但是如果是以"我的规则"、"我的情绪"、"我认为对的事"、"我认为她应该吃的饭"为主体运行的,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控制的意味。而有控制,就一定有反抗。

可以察觉自己的制定规则中,是否有控制对方的意味。它包括我希望你这么做,如果你不做,我就会不高兴(失望);包括你必须按我说的去做(因为我认为我给你设立的规则的正确的),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标准执行,我就决不同意;包括我认为对你好的事,不需要考虑你是否接受,以及你接受的过程怎样,我只看结果——你有没有按照我的意思来。

如果有了这种觉察,就会很轻易的发现自己的权力之争有多频密了。

3. 如何避免家庭中的权力之争

再次回到刚才的话题。难道,孩子不该管吗?孩子不管能行吗?

可以借用我在上一篇文章中的话回答这个问题:在生命的最初,孩子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世界观的时候,父母有时的确需要帮孩子做出选择,而事实上,孩子的成长也确实是按照父母的刻画塑形的——无论父母多么民主,都不可避免的会在孩子身上留下自己的烙印。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个局面就会发生改变,变成了"你选择,你负责"。

也就是,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并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有了这份责任,ta就会变得自律。

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避免家庭中权力之争的参考。

第一:觉察自己头脑中的“标准”(评判)。

我们刚才说过了,因为自己脑海中的评判太多,对错太多,所以,才容易陷入权力之争。然而,稍微有点辩证思维的人都会知道: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要么你对要么我错,而是在黑白之间包含着大量的灰度。就像阴阳八卦图一样,黑白各半,而且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标准,意味着限制,限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控制。

同一个现象,每个人看到的结论都是不同的,区别在于所站角度不同,可以说,很多事都没有对错,只有角度的区别。所以,觉察自己的评判性思维,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方面,同时,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避免与孩子进入权力之争的重要方面。

当自己的思维中,经常出现"应该"、"必须"这类词汇时,就要特别警惕了,你可能陷入了自我中心的困局,把自己的认知当成横行宇宙的标准,并且不由自主的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执行。

第二,将选择权尽可能多的交给孩子。

父母以为只有自己对孩子严加管理,孩子才能成才,这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自恋。确切的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基本的信任,那么结果也一定如你所愿,你的孩子也必将成为一个双标的小白眼狼:需要你的时候利用你,不需要你的时候请你尊重他。

而这一切,是你教的。

只有将选择权尽可能的交给孩子自己,ta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ta才能在这种看似自由的环境下学会为自己负责。自由从来不是只有好处,相反,自由往往意味着"自我负责"的重担,只有真正拥有选择权的孩子,ta的精神胚胎才能得以发展,ta才能真正不再无赖,而能对自己负责。那时,ta才会自律,成为一个自己对自己有规则的人。

第三,当孩子陷入权力之争的时候,看看孩子"蛮横"背后的渴求。

大多数家长做不到,当看到孩子"蛮不讲理"的时候,他们的情绪会被孩子牵引,会变得比孩子更愤怒,这个时候,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小兔崽子!我让你厉害!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就进入到了更加混乱和升级的权力之争。

事实上,作妖必有因。孩子也不例外,不管他使用的是什么方式,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是讨喜的,还是令人讨厌的,他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动机。

大部分看不到深层次的动机,只能看见表层的现象,于是"误会"和"磨擦"就产生了。

孩子真实的渴望需要被看到,归根到底,不管大人孩子,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人类的根本需求都是想通的:每个人都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

"你想喝什么?"

"可乐"

"可以,这是选择之一,还有其他的吗?"

"橙汁"

"也可以,那也是选择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吗?"

"我就是不想喝白开水"

"选择权当然在你。但是妈妈有一个小建议:可乐是碳酸饮料,橙汁中有添加剂,这些都对你的身体不太好,所以妈妈建议你尽量少喝,因为如果你生病了,妈妈也会非常心疼。白水是最健康的一个选择。现在,妈妈把选择权交给你,你来选择,妈妈相信你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我选择喝一点可乐和橙汁,然后喝一杯白水。或者我选择今天先喝可乐,明天喝白水。"

"好的。没有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看上去蛮不讲理,其本质是因为不被允许,任何人不被允许的时候,都有挫败感,可能还会衍生固执。而一旦自己的需要被看到,被看懂,ta的固执也就迎刃而解了。

隐藏在家庭中的权力之争无处不在,除了亲子关系,在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到处都存在着隐性的权力之争,说到底,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说了算"的愿望,但是只要生活在关系中,就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需要将自己的一部分妥协,祛除,然后通过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实现双赢(多赢)。

在关系中,从来没有输赢,一方的全面胜利,往往是以另一方的全面妥协为代价得到的。这种赢,势必不会长久。只有双赢,才是真正的赢。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