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上小学三年级,因为家里有教育资源,所以孩子5岁时刘女士就让他提早入学了。谁知道入学后,孩子表现一般,学习成绩平平,也没看出哪方面有特长。
因此刘女士和老公在家庭教育中,很少表扬孩子,怕他骄傲。总觉得孩子还有很大的进步的空间,采用严格教育,平时对孩子以批评和惩罚为主。孩子比较调皮,刘女士还为此打过他。结果这孩子被越管越内向,成绩越来越差,越管越不自信。
刘女士和老公本来是打算把孩子按清华北大的苗子培养的,因为他们夫妻俩都是清华博士毕业,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按理说,孩子不管随了谁,应该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父母及祖辈都是知识分子,教育资源优越,怎么孩子就不如刘女士他们想象的优秀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刘女士儿子这种情况,其实是陷入了负面“马太效应”中。
马太效应: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墨顿:“这是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说明这个效应: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注、鼓励和帮助,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进一步激励孩子的自信心,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相反的成绩不好的孩子,例如开头的刘女士儿子考试不理想,本身就容易缺乏自信心,此时如果被父母、老师责怪,被同学嘲笑,就更难取得好成绩了,而不好的成绩又会再次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最后厌倦学习和生活,成为“问题孩子”、“差生”。
可以看出孩子产生“马太效应”,成为“弱者“,是孩子本身的心态不够坚定,即自信程度不足导致的。自信的孩子,容易形成正面马太效应,成为“强者”,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掉入负面马太效应的怪圈中,成为“弱者”。
而孩子这种自信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错误的严格教育引起的。父母的批评和责骂,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孩子用消极的态度去学习、参加活动,自然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从而形成进入恶性循环,成为“马太效应”中的弱者。
美国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个成绩较差的班级当做优秀班级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班当做问题班来教。
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来成绩距离很大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
原因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老师以为教是优秀班)对他们的信心和鼓励,自信心倍增,学习积极性大长;
而原来优秀班的学生,因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受挫,以至转变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成绩。
由此可见,自信心对孩子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打破“马太效应”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过:“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有自信心的人成功比例高达80%以上,而无自信心的人成功比例仅为20%。
不少家长却发现,周围身边很多孩子,有自信的却很少。
二、为何多数孩子会缺乏自信呢?《关于中学生自信心的调查报告》显示:
46.67%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差,学习及各方面不如别的同学
83.1%学生在公众场合不敢表现自己,最直接原因就是不够自信,害怕出“臭”,被嘲笑
父母唯成绩论,让孩子缺乏自信。自信并非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后天培养的。现在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家长最为焦虑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学习成绩(22%)、手机上瘾(19%)和校园安全(11%)
在生活方面,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过度保护,同时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替孩子包办,扼杀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得孩子的独立性、探索性、自信心逐渐泯灭。
在学习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过高,一味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很难达到目标,这样孩子屡次失败的经历,让孩子缺乏成功的经验,使孩子产生持续的挫败感,从而对自身缺乏自信。
在精神方面,父母只关心孩子成绩好不好,而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容易导致孩子散漫心理,从而缺乏上进心、自信心。
三、如何帮孩子跳出“马太效应”的怪圈,自信和优秀?01 鼓励而不是表扬孩子,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团队,用了十年来研究不同的夸奖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长期表扬会让孩子寻求认可上瘾,抗挫折能力差。而鼓励则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勇气和内在驱动力。
所以,家长们平时在肯定孩子的时候,要鼓励孩子而不是去表扬孩子。
当孩子学习有所进步时,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肯定孩子、鼓励孩子。
1)描述法,父母可以非常具体地告诉孩子,你看到他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你认为哪里做的好,这样才能帮到孩子,让他不断进步。
比如,“妈妈看到你学习很专心认真,遇到不懂的题会主动请教他人,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以孩子的感受为主,可以问问孩子感受以及方法,比如父母可以带着惊喜、好奇的态度,去问孩子:“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做到的?”等等。
02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战胜困难后更自信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直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专注于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有哪些解决办法,有哪些启发?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尽量不要直接帮孩子解决。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过,每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谈谈,“遇到困难了吗,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
当孩子想出办法后,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说,“很好哦,可以尝试一下,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想办法继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孩子在多次尝试,战胜困难后,会更加自信、强大。
03 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英语中有句名言叫 Success breed ssuccess,翻译成中文是“成功繁殖成功”或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不论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焦耳的能量守恒定律,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都是在一个细小成功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研究而得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比如,当孩子出门时,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妈妈们不要嫌麻烦,或是孩子做不好,不妨蹲下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当孩子穿好一只鞋子时,父母要及时肯定孩子,鼓励孩子继续,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04 帮助孩子消除负面的语言,建立积极正面的暗示
父母要多留意一下,看看孩子平时是否经常使用一些消极语言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真是太笨了”、“我真没用”、“我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我真差劲”等等。
如果孩子经常把这些消极语言挂在嘴边,就会逐渐强化孩子的自卑意识,自信心会一点点消退。
对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剔除这些消极语言,消除这些负面暗示。比如,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说:“你可以的”、“你能行的”等等。
同时帮助孩子将负面语言转变成积极语言,比如让孩子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将其写下贴在书桌和床头。
最后为人父母,不管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还是对自己的成长,最好的结果永远都是和自己比。在自己的进步之中,找到信心和动力。终有一天,量变会引起质变。
家有女宝,职场妈妈,关注我@暖妈育儿,了解更多育儿信息,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