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的话:「想法解读」是另一种教导多动症学生的教学策略,简易来说,就是教学生「看别人的眉头眼额」,了解别人的情绪及想法。
多动症患者的其中一个特征,是特别专注事物的表面细节,却忽略了事物的内涵。因此,他们对了解别人的内在情绪及想法会有严重的障碍,他们即使看见别人在笑,却不知道别人觉得很开心。「想法解读」正是针对这方面的障碍,教导学生了解别人的情绪想法。..............................................................
引言及背景 近年训练多动症人士的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有「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综合治疗」、「音乐治疗」、「舌针疗法」、「中药疗法」等功效各异。究竟哪种方法能改善多动症儿童各方面的问题呢?这还有待家长、教师、教育心理学家及其它专业人士一起寻求各种方法,去解决多动症儿童的问题及协助他们的成长。 训练多动症儿童必须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只要我们知道有新的方法,我们都会尝试参与、学习及研究。二零零二年初,我们学校便参与了由香港教育学院主办的「多动症教学专题计划~想法解读」,并从学校挑选了三位患有多动症的同学接受试教。计划进行期间,都得到各教职员(教师、言语治疗师、社工、教育心理学家等)及家长共同参与合作,在短短数月内得见三位同学在社交能力、行为表现及语言表达各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二零零三至二零零四年度,更有十多位同学参与此计划,本校盼望将有更多同学能从中得益受惠。
定义及课程简介 「想法解读」的定义是指推测别人想法的能力(想法包括了思想、信念、需要、意图等),并同时能运用这能力来理解别人说话或行为背后的用意,推测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及将会作出的行为反应。 课程内容是根据英国学者 Howlin. P., Baron-Cohen, S. & Hadwin, J. 于八十年代的研究。他们发现多动症人士普遍有三种核心认知障碍(详见图表如下),而「想法解读」的课程就是针对他们的核心障碍而设计的专题教学计划。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和评估由低至高分为五级。
课程内容介绍 感情/情绪 知识/想法形成 假想游戏 第一级
相片表情辨认
(开心/不开心/愤怒/害怕)
简单的视觉角度练习 感官肌能性 第二级简单图片表情辨认
(开心/不开心/愤怒/害怕)
复杂的视觉角度练习 功能性初期 第三级与处境有关的感受辨认
(开心/不开心/愤怒/害怕)
「所看构成所知」练习
(个人/他人)
功能性定型 第四级与愿望有关的感受辨认
(开心/不开心)
对的想法/行为预测练习 假想性初期 第五级与想法有关的感受辨认
(开心/不开心)
错误想法练习 假想性定型 现试列举一些教材例子,使大家对其教材有初步的认识: 例一:感情部分第三级:与处境有关感受的辨认(见图一及图二)图一 图二
图一: 莉莉住的大厦发生火警,莉莉立即走到窗口等候消防员来救火。 感受提问:莉莉会觉得怎样? 提示:她会开心,不开心,害怕,还是愤怒呢? 解释题:为什么莉莉会开心/不开心/害怕/愤怒呢? 图二: 莉莉原来很害怕,因为……
例二:知识/想法形成部分第一级:简单的视觉角度练习(见图三) 图三: 图三: 教师取出一张前后贴上不同图画的图咭,放在自己和学生中间,使学生只看到己方的一幅图画,然后问学生:你看到甚么?你知唔知道我又看到甚么? 若学生答对,教师称赞他,轮流问他己方所见及他方所见的图咭对象,以增强他的理解。如学生答错了,教师告诉他正确的答案,并解释原因。 例三: 假想游戏第四级:运用想象性对象/设计假想情景 老师可与学生一起玩假想游戏,例如:假想开生日会时,拿起空的玩具杯装作喝茶;假想发生交通意外,将多辆玩具车相撞等。
课程特点 生活化:内容围绕日常生活而设,例如感情部分中均以不同的处境、愿望、想法组成生活小故事,藉此让多动症儿童了解一般人的世界,并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
运用视觉教材:鉴于大部分多动症儿童对视觉接收有较佳的能力,本课程以相片、图片为教材,务使他们更易理解及吸收。 结构化: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遵照一般儿童的发展过程而编写;教授的每一个例子、都有既定的问题和提示模式,尽量促使多动症儿童的理解和认知。
教导原则:课程不是只针对个别行为,而是教授一些原则概念,并在施教过程中经常被重复及强调,希望增进他们对社交行为的理解,从而改善其社交技巧。
课程的实施
● 每天一节课,约30分钟 ● 教学期:约十周,每周有2至3节在校内进行,其它时候由家长在家中教授 ● 师生比例:理想是1:1;最多是1:2 ● 学生对象:多动症儿童 ● 语言理解能力:约5岁(本年度有10多个学生接受训练) ● 老师和学生的家长必须一同参与
如何在生活应用 「看」的训练:家长与子女看电视、报纸时,与他们分析当事人的感受、后果,例如:看见医护人员患上SARS殉职,广大市民都感到很伤心,并寄上心意咭表达自己的心意。 「听」的训练:平日与他们分析别人说话的语气、声调、内容、猜测对方的言外之意,例如:别人与你倾谈时曾多次急忙地问你手表的时间,你就应猜测到对方可能正在很赶时间,要终止谈话及离开了。 「猜想」式的游戏:闲暇时可多进行角色扮演及「假想」游戏,例如:扮打电话、仿真煮饭、开生日会等。 「剖白」生活经验:要抓紧每个教导的机会,教师及家长需在日常生活中作随时、随地、随机及实时的教导。
我们的启示 自去年五月至今,本校有十数字多动症同学接受「想法解读」的训练,在短短几个月的训练中,我们得见同学有显著进步,从中更带给了我们各种体验及启示: ● 课程能帮助多动症儿童明白别人的想法及感受,并使他们能以多角度理解事情。 ● 参与课程同学的社交能力因此提高,他们的行为情绪亦相应得到改善。 ● 课程训练能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及彼此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 ● 由于家长需要在家为子女进行训练,家长与子女的感情关系亦相应得到改善。 ● 教导需要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论老师或家长均要随时随地进行教导。 ● 多动症天生的缺憾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以弥补的。 结语 我们盼望这短短的经验分享,能让你对「想法解读」课程有基本的认识之外,更希望广大市民对多动症人士有多一分认识及了解,从而对他们有多一份的接纳与包容。 同时,我亦盼望能鼓励多动症儿童的家长、老师、亲友们,只要我们愿意付上时间及心机,我们总可以找到适合训练多动症儿童的方法,他们的进步亦指日可待。家长们、老师们、亲友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数据 Howlin. P., Baron-Cohen, S. & Hadwin, J., (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Mind-read: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香港教育学院(2002)「想法解读」教学课程-「教导多动症儿童,学校家庭齐合作」专题计划,香港。 香港教育学院(2003)「如何教导多动症儿童解读别人的想法」,香港。
学生个案分析 小明(虚构人名):11岁的多动症男孩子 背景资料: 小明未受「想法解读」前情绪十分紊乱,经常自言自语,他既不懂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又不理解别人对他的要求。结果常常有伤人、自虐、破坏性等行为,严重时甚至要入医院接受观察,并且需要服食精神科药物。 在课程所学的知识: 在感情/情绪部份,小明学习到人的外貌表情能反映内心感受(开心、唔开心、愤怒、害怕),又认识到人在不同的处境就会有不同的感情反应。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察觉到有「别人」的存在,并且开始留意别人的情绪,并推测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 生活事件: 「想法解读」只训练了一个月的某一天,当小明和老师经过小六班课室,他看见一位男同学垂头站在课室门口,随即问老师:「佢点解企度?」「佢系唔系?口左呀?」老师回应:「你点解会咁讲呢?」他继续推测:「佢今朝校车大叫、讲粗口,所以老师罚佢,老师好嬲呀!」(他是和该同学同坐一架校车的)并补充说:「校车唔可以大叫,唔可以讲粗口呀!老师会好嬲呀!」 训练后的转变: 经过家长及教职员十数星期的训练,小明在各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 沟通表达方面:小明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意愿,又能用较完整及有条理的句子表达,例如:他不开心时会说:「我好唔开心,因为……」 社交能力方面:小明能观察及留意别人的表情感受,又会主动与别人交往,追问别人情绪感受的背后原因,并喜欢看别人的反应。 理解能力方面:小明的专注力比以前大有进步,他心绪不再混乱,他开始讲理由,又能与人交换意见,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他会主动向大人提问。 现时小明已不再需要服药控制情绪,母亲更形容现今的儿子「好精灵」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