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s,简称CD)
品行疾患,有时亦被称为违规行为异常
定义一发展正常的儿童及青少年偶尔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反社会行为。例如: 发脾气、打架(与手足或同侪)、欺骗、说谎、凶残行为(对动物或人)、拒绝服从父母、或者破坏物品(自己的或他人的)。然而, 发展正常的孩童或青少年不会在大部分的社会情境中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且反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不会高到令同侪选择回避与他们互动, 或成为父母及老师的沉重负担。CD之儿童/青少年常表现出一种持续型态(a persistent pattern)的反社会行为, 且会严重地损害到每日家庭或学校生活, 或导致他人认为这些行为令人无法应付 (unmanageable)。许多这类孩子会被认为是恐吓者。Kazdin 摘要了CD之重要特性如下:
CD包括了多种反社会行为, 如:攻击行为、偷窃、野蛮的破坏行为(vandalism)、放火、说谎、逃学、逃家等。虽然这些行为的种类相当的多样性, 但它们的共同特性是: 它们都是违反社会的主要规则及期望。 通常, 许多这类行为也反映出对环境的对抗行动: 包括环境中的人及物(财产)。 有些反社会行为也会出现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 如打架、说谎、偷窃、破坏财物、及不服从等行为 -- 在儿童期及青少年期的某些时段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出现在正常发展阶段的这些行为, 大部分都在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 并不会干扰到每日的生活功能, 也不会对以后的成人期有不良影响 CD一词是指反社会行为的型态 (pattern), 会造成每日居家及学校生活功能之严重损害, 且会使身边重要他人无法应付这些行为。 CD必须与年龄同时考虑。通常, 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后就较少表现出公然的外显攻击行为(overt aggression)。当与无攻击性的年青人比较, 有CD的儿童及青年从早期起就显示出与年龄不适当之攻击行为(age-inappropriate aggression), 他们发展出较多样式的攻击行为, 在较多种的社会情境中出现这些攻击行为, 且他们的攻击行为会持续的时间更久。
有相当百分比的CD儿童及青少年会更早出现反抗行为障碍 (又称为对立性反抗异常,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简称ODD)的特?, 即他们会表现出一种负向的(negativistic)、敌意的、及反抗性行为的型态-- 不像一般正常发展中的同侪所表现的。ODD的代表性特?为: 常常发脾气、常与成人争执、拒绝服从成人的指示, 故意作出惹人厌烦的行为, 常表现出气愤及憎恨的态度。 CD常会与其它的精神异常一起出现, 如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 ODD、 ADHD、及CD三者之间常是密切关联的, 虽然这并不表示一个孩童若有其中一项异常就一定会同时有其它两项。目前已确认有好几种CD之类型 (subtype); 而且所有CD之类型都可能与ADHD、 忧郁、焦虑、少年犯罪、物质滥用, 及性表现(sexual acting out) 同时一起出现。
出现率根据Kauffman (2005)对18岁以下人口CD之出现率估计, 男生约为 6-16%, 女生为2-9%。
分类 (Classification)
CD可按出现的年龄来分类: 早期出现(10或12岁之前)及后期出现。 研究已发现: 早期出现的CD及有少年犯罪的孩童比后期出现CD者, 通常会有较严重的影响, 且有较不利的预后。 CD也可分类为: 轻度(对他人有较小的伤害)、中度、及重度(对他人造成相当大的伤害) CD亦可分类成: 社会化不足(undersocialized)CD、及社会化CD。 社会化不足CD的特性包括: 过动、冲动、易怒(irritability)、固执、强求、争辩、取笑人、同侪关系差、粗暴(loudness)、威胁及攻击人、凶残、打架、爱表现(炫耀)、自夸、咒骂、责怪别人、无礼、不服从。社会化不足CD常与暴力行为有关。 社会化CD的特性包括较为隐密之反社会行为, 如: 负向、说谎、破坏性、偷窃、放火、有不良友伴、加入帮派、逃家、逃学、滥用酒精或其它药物等。然而有些人属于多样性CD, 因为他们同时表现出外显及内隐型态的反社会行为。
(以上出处: Kauffman, J. M. (2005).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 P. 285-287. Pearson Prentice Hall. )
定义二
品行疾患是各种侵犯他人权利的反社会行为之统称,包括外显性的打架、损毁财物等攻击行为,和内隐性的偷窃、说谎或欺骗等行为。犯有这类行为的学生常会在家里、学校、小区或同侪互动中,违反校规、法规或社会常规,又当这些行为触犯少年法或刑法法令时,则会被称为少年虞犯或青少年犯罪,须接受司法的审理。
品行疾患是否被视为异常,端视其持续性、频率与严重程度,是否对自身或周遭的人造成伤害与困扰,致使人无法忍受(Kauffman, 1993),或为法律所不容。根据美国心理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IV)的诊断标准,品行疾患的界定如下:
重复和持续的侵犯别人基本权利或违反其年龄层应遵守的社会规范或规则,在过去12个月内呈现有以下行为三种以上,并且在过去6个月内至少呈现一项者。 对人或动物攻击 常欺负、威胁、恐吓他人。 常先挑起打架。 使用武器(器物)严重伤害别人。 身体上的虐待别人。 身体上的虐待动物。 抢劫、抢夺。 性强暴。 破坏财物 故意纵火。 故意毁损他人财物。 欺骗或偷窃 破坏侵入他人房子、建筑物、汽车。 骗取东西及喜爱物或以说谎逃避责任。 偷取贵重东西。 严重犯规 常不顾父母的禁止,夜晚在外逗留,且开始于13岁以前。 至少二次以上逃家,隔夜未回;或一次长时期的逃家。 常逃学,且开始于13岁以前。 导致社会、学业、职业功能上的显著障碍。 假如超过十八岁,其行为不属(不符合)反社会人格异常者。
品行疾患的处理
学生有品行疾患的导因复杂,常是个人与环境中的各项不利因素相互影响所产生,因此有效的预防和处理,需要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相互结合,提供多元资源的服务,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下列不同处置基础的模式,可做为规划矫治与处置措施时之参考(Kauffman, 1993;Graham, 1991;洪俪瑜,民8 ):
(一)孩子本位的处理
个别谘商和心理治疗 团体谘商和心理治疗 行为管理与治疗 问题解决技巧训练 药物治疗 住宿式处理与治疗 (二)家庭本位的处理
对年纪较小小孩的处理,采用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改变技术,其方式如下:(1)鼓励父母及小孩应有改变的意愿 (2)训练父母行为管理的技术 (3)功能分析 对年纪较大小孩的处理,采用以家庭为基础沟通技巧 (1)增进家庭积极互动的效能 (2)建立清楚的沟通方式 (3)发展父母及子女双向沟通的技巧 家庭应改善者:以家庭治疗改善家庭关系,提供小孩体力过剩时之积极疏通管道、改善婚姻关系、促使父母多关心及鼓励有违规行为之小孩。 (三)小区本位的处理
强调以小区为范围的处理,包括小区活动、小区方案,增进社会能力和友伴关系,并结合小区资源等通力合作辅导有行为问题的儿童。
(四)学校本位的处理
学校模式的矫治教育处置技术,可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导向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心理动力论(1)接纳-建立信任关系与气氛 (2)渲泄情感 (3)净化与升华情感 (4)领悟 心理教育技术(1)处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2)自我控制课程训练 (3)运用结构化学习的技术 社会学习学校本位的社会学习处理策略,可参酌下类方法训练社会技能与行为管理: (1)示范、回馈 (2)教导、角色扮演、演练 (3)增强、消弱 (4)人性化的处罚(温和的嫌恶刺激)(5)社会情境的改变(改善贫穷、压迫、缺乏机会的环境)(6)自我管理 认知策略技术(1)运用合理情绪治疗的技术 (2)问题解决训练 (3)社会能力的后设认知训练 建立连续性及变通性的多元教育安置型态与制度针对学生的个别需求,分别提供咨询、谘商、个别指导、资源班、特殊班或特殊学校的安置型态。 (五)住宿式安置处理
对处在具有违规行为高危险因素的环境中,或行为问题严重的儿童及青少年,可依其行为问题状况和实务需要采用住宿式特殊学校的矫治处遇,或采兼具住宿及小区教育处遇的中途之家模式,以收实效。
窃盗的原因
小孩窃盗的原因可能如下:
家庭气氛不和谐,缺乏关爱,忽视子女内心的需求,较会以窃盗或偏差行为表达不满。 父母对小孩溺爱放任,自幼养成顺手牵羊的习惯,对所有权的观念混淆,成为偷窃的肇因。 道德意识弱,破碎、贫困和犯罪多的家庭,因儿童内心不平衡或因经济匮乏的因素,而易犯下偷窃行为。 内在抑制力薄弱,挫折容忍力低的儿童,较无法抗拒外界诱惑,而以偷窃满足欲望。 与不良的同侪接触,模仿同侪或友伴的窃盗作为。 提升自尊与自信,为行窃所得东西讨好他人。 受各种情境因素的刺激,例如临时缺钱,与同伴比较炫耀金钱与财物,或遇到可偷窃的机会而行窃。 患有幻想、妄想、恋物狂精神疾病患,可能因意识不清清,物权观念缺乏而以偷窃作为心理补偿,成为窃盗癖,无法自拔。
窃盗的预防与处理
了解窃盗的原因和动机。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与调整父母的管教态度。 培养正确的财物所有权观念,分辨他人与自己的财物所有。 提供孩子适当的零用钱,教导正确的金钱管理使用。 给予孩子适当的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守法的观念与习惯。 利用过度矫正、反应代价、隔离等行为原理,矫正窃盗的行为。 利用角色扮演与同理心训练,培养儿童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了解被窃者心情。 提供孩子情绪渲泄和表达心里需求的管道,以保持心理的平衡。
说谎的原因及处理
说谎为儿童常见的行为,当其说谎行为经常与不良行为或违规行为相结合时,将会导致同侪、师生、亲子关系的极度不佳,影响正常生活与学习,即是一种棘手的困扰问题。说谎行为,可区分为四类(郭为藩,民85):
社交性的说谎:编造故事吓唬友伴,开玩笑取乐,或是非恶意的说谎。 防卫性的说谎:为逃避可能的惩罚或洗脱罪过而说谎。 自炫性的说谎:由于自卑感,虚构情节以炫耀自己,企图引人注意。 幻想性的说谎:说谎者构筑空中楼阁,不仅希望他人相信,自身亦分不清幻想与现实,处在幻想世界中寻求满足。 说谎原因:
说谎原因可能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管教过严、放纵或管教方式欠佳。 因不良的示范,学得说谎行为,并习以为常。 怕受责罚,为了推诿责任而说谎。 缺乏信心,自卑感重,企图以说谎引人注意和尊重。 为了好玩,作弄别人。 精神病症状的表现,虚构式的幻想。 说谎的处理:
针对说谎的型态与事件作个别处理,必要时应请专业人员的协助或治疗。 改善亲子互动关系,修正不当的管教方式,避免因父母管教态度的分歧,而使得小孩以说谎来应对日常生活的情境。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做错事是发展中必须有的经验,不要常常苛责,而勤于教导与鼓励。 多参与子女的生活,了解孩子的行为,安排正确而充实的活动。 对于自炫性与幻想性说谎的学生,若情况严重,应转请精神科医生进行诊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