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焦虑症,伴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愈发严重了沐妈是80后职场妈妈,孕前开始学习育儿知识,关注科学育儿10年,孩子8岁,分享育儿经,和优秀的父母一起进步。工作之余写写原创文字,如对爸爸妈妈们小有帮助,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哦~感谢关注育儿的每一位家长,愿孩子们拥有幸福的人生。
上周刚开学,沐妈就在各大家长群里感受到浓浓的焦虑氛围:
a:孩子排座位坐最后一排,是不是调皮捣蛋老师不喜欢啊?
b:哪个培优机构的奥数好,想给孩子报一个,怎么做孩子才能喜欢上奥数啊?
c:教师节快到了,大家给老师送礼吗?不送老师会不会不重视孩子啊?
一个排座位的问题,妈妈们在群里能聊上好久,琢磨自家孩子的“毛病”,甚至还有家长给孩子报记忆速成班的,动辄几万到十几万的费用。
儿童心理发展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里写道:把孩子按照教养模式来培养,是木匠式育儿。高普尼克说,事实上,“教养模式”不过是20世纪后期才出现的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它根本不科学。因为,每个焦虑的中产爸妈都是“木匠式育儿”的受害者。
木匠式育儿,是指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把孩子培养成一种特定的产品,就像木匠打造一把好椅子。
中产家庭的育儿焦虑愈来愈普遍,婴儿期几个月开始双语绘本亲子阅读,幼儿园开始奥数,小学开始游学和各种培优,每天都在学校和题海中穿梭着。父母担心孩子的未来,帮孩子做好各种安排,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向去努力。
前几天一位在500强公司的朋友说,高分低能年年有,她们公司刚进来一个名校毕业的孩子,考证考了15个,工作中的能力却非常差,可能面临被辞退。感叹于咱们中国的父母们培养了很多会考试会和会应对面试的孩子。
对绝大多数中产阶级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对孩子来说,父母无尽的期望也让他们压抑不已。
二、长期过度焦虑,会为家庭带来三大危机1,健康危机,孩子尚未成年,父母的健康已亮起了红灯。
去年南京一位33岁母亲刷爆了朋友圈。当看到自家孩子写作业时非常磨蹭,这位母亲气不打一处来,竟然把自己气到了医院。据报道,当时她感到自己说话口齿不清,双手也不停地颤抖,字也写得歪歪扭扭。起初她还以为,这些只是生气导致的。休息两天之后,这些症状一点都没有改善,这名母亲只好来到医院就诊。头部CT显示,她的左侧脑部已经出现梗死。据主治医师介绍,该患者存在家族高血压病史,平时生活中也有高血压的症状,但是跟孩子生气却是此次发病的直接诱因。
类似这样的遭遇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报道出来,有报告显示,高血压心脏病来自30岁-45岁中年群体的患者是越来越多,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阶段。健康在家庭的奋斗期亮起红灯,为时太早。
2,心理危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始终应该放在首位。
上周在妈妈群里,看到一位妈妈说自己8岁的女儿有唇炎,怎么也治不好。这位妈妈就是典型的焦虑过度的家长,女儿的各种培优之外,在家里还要做大量的学科练习题、练琴、画画等,孩子一反抗,妈妈就控制不住的非打即骂。
有位职业是医生的妈妈告诉她:你别逼她做那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唇炎就好了。
还记得去年刷爆全国的新闻:一位少年和妈妈发生争执,在车开过大桥的时候,自己从车上下来冲到桥边纵身跳下长江。是什么让孩子连死都不害怕?对父母和生活没有一点留念?不太了解抑郁症的人会说:这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挨一下批评就跳河。
来自百度百科的词条: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病症。多是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引起的,青少年抑郁现象应广泛引起家长的重视,精神科专家董淑娟提醒,若青少年抑郁症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害怕死亡,抑郁症患者也会无数次自我解救,但最终选择死亡,是因为活着对他们来说更像人间地狱。
如果有一天,这样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父母能承受得起这般的痛苦?
3,财务危机,中产家庭的教育支出应合理分配,避免陡增压力。
据《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成为新中产最关注的生活重点,过去一年新中产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平均支出为9万元。
如果家里有2个孩子,教育支出就会翻倍。邻居陈老板管理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妻子在家全职照顾小孩,老大小学老二幼儿园,请了一位保姆帮忙。孩子们的各种兴趣班、培优班、旅游等费用开支每年就在15万左右。有次邻居聚会,陈老板说感觉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孩子们需要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去见世面的需求也多,自己和孩子妈又不想降低在教育支出上给孩子们的支持,只能在工作上多想办法。
不太稳定的收入状况,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度调整,就会给家庭带来财务风险。
三、了解时代的发展,是缓解父母焦虑的根本在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她提倡父母应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做园丁,如果说木匠式育儿的目的是为了打造出符合某种标准的孩子,那么园丁式育儿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未来千变万化环境的孩子。
在父母整天为孩子的未来焦虑的同时,孩子们其实已经表现出了对未来惊人的适应性,不过父母可能对此都视而不见,甚至还觉得孩子是出了问题。比如面对未来生活最重要的东西:数码科技,“00后”“10后”们可能已经变成一种和以往的人类完全不同的崭新生物了,可是很多父母还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担心孩子沉迷游戏,影响学习和心智。可是未来的社会就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父母的一刀切是否也堵住了孩子通向未来参与竞争的大门呢?当父母按照木匠标准把孩子打造好了,“成品”孩子真的就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吗?
放下焦虑,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才是父母们当下需要的。沐妈整理出3点降低焦虑的建议:1,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到关注孩子的天性发展。
9月8号上午沐妈组织了一场教育纪录片《零零后》的观影活动,里面的2个孩子,女孩柔柔是数学很差,男孩池亦洋是所有的学科都差,放在任何一个固执守旧的家庭,2个孩子面临的未来都会很糟糕。幸运的是他们的父母更注重孩子天性的培养。最终柔柔考入美国普渡大学,池亦洋进入橄榄球国家队,后赴美国学习,目标是打入橄榄球职业联赛。
这两个孩子在父母的引导和支持下,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成功路,他们能够去勇敢的面对问题解决困难,是非常健康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孩子。
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一切罪恶,都是因为人对人的控制而造成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孙瑞雪在她的《完整的成长》里也写道,让儿童成为自己认知的主人,才能在真是的生活中发展。
2,学会倾听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仅是孩子在说话时父母不敷衍,而是需要父母定期用专门的时间去倾听孩子。来自父母的关注,会让孩子有安全感,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就会把重要的问题摆到父母面前,当向父母袒露内心世界,让父母知道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时,就会形成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
倾听小方法:
游戏中倾听哭闹中倾听(家长注意不要打断孩子的倾述)家庭会议中倾听(适合小学后的孩子)建立有安全感的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3,陪伴孩子一起去做,而不是教导孩子该怎么做。
与其焦虑孩子不爱阅读,不如反思自己在家是不是也很少看书?与其焦虑孩子英语口语不佳,不如反思自己有没有和孩子时常来个英语对话?
有句话说得很好: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影响,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当父母的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得非常好呢?
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不属于父母,父母也无法代替他们去面对一生中的一切。父母能给予孩子的,就是引导他们学习传承文化,培养他们拥有面对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好好生活。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父母花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想替孩子过他们的生活,如果能够放松一些,从容一些,对孩子真正有信心,信任他们,让他们过自己的生活,双方都会很好。
焦虑中的父母们,是时候该认真思考一下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