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的第一天,诺诺的表现就与别的小朋友有着明显的差异:
所有小朋友都兴高采烈的进教室寻找自己的座位的时候,她却是挣扎着被妈妈推进教室的。和其他小朋友截然不同,诺诺见到新老师和新同学时,眼里几乎没有好奇和兴奋。她拒绝做自我介绍,坐在最后一排的位子上,眉头紧皱,眼里充满了胆怯与不安。张老师本以为这是诺诺进入新环境的应激反应,但一个星期过去之后,诺诺的表现依然令张老师担忧。诺诺一进园就紧闭嘴巴、一言不发,充满不安。走路老是蹭着墙,不和任何小朋友来往,拒绝和任何人交流;每当张老师试图亲近她时,她总会反射性的往后退,眼神里带着恐惧感;团体活动时,她一动不动,也不和别的小朋友作伴活动……这一周内,大家没有听到过诺诺说过一句话。诺诺妈妈说诺诺平时在家很活泼,话也很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幼儿园就成了这个样子。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现象,家长就要留心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判若两人呢?孩子这些现象具体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不爱说话?1. 孩子的性格特征
很多孩子在家跟父母交流很轻松,表现也很活泼,一旦碰到陌生人或者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表现出害羞、躲避或抗拒的现象,这类孩子在性格方面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特征。很多孩子在家里喜怒无常、顽固,易哭易闹易发脾气,话及其多,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不能适当的转换环境,以至于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够融入新环境,常常表现的沉默寡言。
2. 发育成熟延迟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孩子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3. 心理社会因素
有的孩子表现出这种现象,可能有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离异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创伤,以至于孩子在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常常表现出胆怯、不安、抗拒、拒绝接受新环境、新事物、新老师和新同学……
玲玲上三年级了,爸爸妈妈两年前离婚了。这两年里,玲玲一直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听玲玲的爷爷说:“我们家玲玲之前是多么爱说话、活泼开朗的一个孩子,已经两年了,拒绝接受新环境和新的老师、同学,因为她爸爸妈妈的离婚的缘故,现在变得沉默寡言,害怕与别人接触,不敢接触集体……”爷爷和老师对玲玲做过许多心理辅导,还是改善不了玲玲的现状……医生诊断玲玲是“选择性缄默症”,玲玲的选择缄默症就是在爸爸妈妈离婚这一家庭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父母的离异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呢?
二、选择性缄默症及其特征“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是以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幼儿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幼儿,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无语的一种心理障碍。
那么选择性缄默症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 长时间沉默不语
选择性缄默症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很长时间一言不发,但这种缄默是有选择性的。这类孩子在一定场合下讲话,比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但在幼儿园或对陌生的人保持沉默。有些类型的孩子恰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但去了幼儿园话就多了起来。
2. 用手势、点头等动作代替说话
具有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在缄默时,会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词语来代替回答问题。在学会写字之后,有些孩子可能会用写字的方式来代替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选择性缄默类的孩子很少用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他们总是沉默寡言、
3. 不愿参与集体
有些带有选择缄默特征的孩子在入园前不易被父母发现,可能孩子在家是活泼的、话多的,但是到了幼儿园以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不愿说话,这类孩子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知道入园以后,他们的选择缄默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时才被发现……父母和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注意孩子的一些细致的心理上的变化和行为上的变化,及时地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合理的改善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三、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行为”,家长该怎么应对?田田在家是个特别活泼、特别话多的孩子,能唱会跳,每天一刻都不得安静。周围邻居也夸田田是个非常能干的孩子。但是进了幼儿园,田田的这种特点就消失了,代替而来的情景是这样的:每天走进幼儿园,即使保安叔叔主动和田田打招呼,他也会胆怯的躲在家人的身后,始终不愿开口。走进教室,田田也会找一个角落一个人坐着、一个人游戏,有时候甚至半天不和老师、同学说一句话。直到老师主动与田田交谈,他也只是用点头和摇头表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田田的父母和老师为此非常担心。当孩子出现这样的现象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1.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融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对孩子的粗暴呵斥,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家庭环境,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可以采用家庭干预的心理引导方法,增加选择性缄默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
2. 增加孩子与外界的互动
老师可以让幼儿园里的其他小朋友多给选择性缄默的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让其他小朋友们带着他一起玩,让孩子感受到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尽量减少选择性缄默孩子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例如,幼儿园进行一个团体活动:团结起来力量大!老师可以带领其他小朋友一起带动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加入集体。
父母对选择性缄默孩子要多一点细心的观察,平时多带领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父母要有方法的帮助和引导孩子去认识其他人,认识新的邻居、认识邻居家的小朋友等,在帮助孩子接触新人和新环境的时候,不要过多对孩子产生疑问,要积极的接纳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认为父母和自己是在一个立场的,增加孩子的信任感,从而进一步调动孩子的参与性,让孩子体验主动沟通带来的愉悦。
进行一些对孩子有吸引力的游戏或者活动来发动孩子的参与,让孩子从中获得参与感和快乐感,体验交往的乐趣。
3. 从兴趣入手,转移孩子的紧张情绪
父母和老师可以从选择性缄默类孩子的兴趣出发,了解他们的兴趣,以兴趣为切入口引导他们多与人交流,多开口说话。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上,通过兴趣的促使,转移孩子的紧张情绪,在孩子投入喜欢的事物时,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可以以孩子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让孩子继续说话,在他们放松的状态下,可能会放下心理防备,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4. 避免精神刺激,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帮助
由于孩子的选择性缄默症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父母和老师在一发现此种现象时就应该及早对其进行预防。父母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交谈,允许孩子有不回答问题的现象,与孩子深入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以减轻孩子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父母可以经常激发孩子展示自我的主动表现欲望,让孩子感受自身能力被外人赞赏的喜悦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和老师要尽量避免让具有选择缄默的孩子受到各种精神刺激,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对于选择性缄默的孩子,父母和老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比如经常摸摸他们的小脑袋、抱抱他们、经常鼓励他们等,让孩子从中收获温暖,放下内心的防备,慢慢亲近他人,放下他们内心的那种选择性缄默。让孩子的生活不再沉默、胆怯、害羞,代替而来的是举止大方、从容不迫、面对新环境能够侃侃而谈,让选择性缄默孩子体验到沟通带来的快乐……
当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症”时,家长要注意对孩子多一些陪伴,陪伴是治疗孩子最好的良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