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看来,送孩子去学校仅仅是一个举动。这个举动是随大流性的,也就是说别人的孩子可以上学了,那么他们的孩子也要上小学。而对于孩子去学校到底学什么,自己又该如何来配合他们的学习一无所知也毫不关心。
甚至连随大流也是有私心的,一来是因为这么小的孩子,既不能务工也不能自我管理,而送去学校的话由学校管理,他们乐得轻松;二来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让别人有机会以此说长道短;三来是为了不违反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规定,避免政府找他们的麻烦。
无论家长们是何心理,最终他们都需要送孩子去学校读完至少九年的义务教育。但是由他们的不同心理就决定了孩子到底能不能学到东西,还有学得的程度深浅。
从大家的理解来看,一个真正关心孩子学习任务的家长,他会有所行动,并且会比较民主的和孩子交流沟通。
他们的家庭教育,除了教会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还会询问他们在功课上的种种收获以及疑问。比如说孩子今天学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需不需要他们的帮助等。
而对于那些并不关心孩子知识任务的家长来说,以上这些都是“无用之功”。他们视孩子的家庭作业如洪水猛兽般避之不及,连带着问一句也是难上加难的。更不用说给他们创造友好的氛围与树立良好的榜样了。
如此情况之下,孩子们得到的学习结果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在知识上甚少有疑惑,善于提出问题,并且会积极的去寻找答案。而后者则会厌恶学习逃避作业敷衍学习。
最终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就确定了,是幸或不幸概率可想而知。
杨晓会和姜成就是上面两个例子的体现。杨晓会家是教育世家,他们的家庭极其看重孩子的教育。在他们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会开识启蒙的学习。所以等到她真正进入小学时,就已经是一个心中有诗书,脑中有蓝图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自己努力和家庭的帮助之下。一路成长,在各级各院校里都取到了名列前茅的成绩。最终在教育界博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
与杨晓会的人生相比,姜成就是一个教育的可怜者和失败者。
姜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由父亲抚养长大,六岁时才开始进入小学的校门。读书时因为他的父亲工作繁忙甚少管他。以致他产生了学习不重要的意识。于是在父亲的无意忽略和自己的有意懒惰之下。他慢慢的成为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上心。就这样勉强读完初中之后,因为再无希望考取高中。他干脆就此辍学,进了社会务工,从此成了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员,日夜颠倒的干着苦力活。
这两个例子也许有人会说特殊了点,可是扪心自问真的特殊吗?从整体的比较来说,是不是没有读好书而取得成功的人,和读好了书却没有过上好日子的人,才真正是特殊的,少之又少的。
从社会无数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和教训就是――在教育里面,其实除了最大比重的学校教育之外。家长们的家庭教育及其孩子的自我教育都是教育成功的必要因素。只有三者相结合了,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而一旦有一方疏忽了,那么就会引起恶性的连锁反应。致使最终的结果走向不好的轨道。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总是担任其中或者几个角色。为此,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对于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不仅监督促进孩子的学习,同时也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加深自我修养,提高自我对于教育的认识。
我们常常说,教师应该具备几桶水才能够教的了学生。其实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意识,而且具备教育能力与水平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够具备这些条件呢?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毕竟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启动行为模式,产生效应。
他们应该明白教育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作为家长她应该清楚的看重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做好第一任教师。
其次形成积极有效的行动,接送保证他们的安全是最为基本的;关心他们的学业和他们对学业的看法是根本;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关键。
总之,父母应该谨记“子不教,父母过”,“子善学,父母功”。真正的教育始于父母,立足于家庭。然后才得益于学校,发展于教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