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童年之秘》 <The secret of childhood>
阅读笔记
的核心:儿童本位,实证精神)
Child-oriented儿童本位
positive spirit 实证精神
1.秩序(玩具或者用具分类摆放,并由孩子自己收回/他们乐于自动收回)
2.固定时间(3小时一节课,不要多于这个时间)
3.教室按照孩子情况设置,东西家具合适孩子。挂画也需要与孩子视平线持平。
4.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给他合适的小衣橱让他自己搭配和选择穿着,整理并收拾)
5.项目教学(告诉任务,家长师范后等待,记录,观察但是不干预。比如让他们打扫卫生,洗碗等。让他自己尝试)
6等/重要。(让孩子等一等。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玩具并不一定要买两套。一个孩子玩耍,如果另一个(后一个想要玩请他等待。)
成人的世界并不适合儿童成长,比如大的家具,危机四伏。比如幼儿园色彩斑斓孩子感觉紧张局促别扭。柔和的颜色反而会让儿童安心并自在放松。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受到儿童敏感性指导(敏感期)
A,婴儿的敏感型:
学会说话表达之前就表现出一种(敏感性),导致初步心里结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明确的特性(这种敏感性是暂时的。当这种特性获得后,这种敏感性就消失(内在本能和敏感性)
比如:蝴蝶幼虫对光线的敏感,吃最嫩的叶子(最亮的地方……
比如:哪些敏感性消失了(比如反射?)
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到儿童敏感性和儿童本能指导的,当外部环境与支配儿童发展的本能相悖时,就会导致他心理的畸变和失调,其结果可能会影响他一生。
2.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
儿童通过外部物体秩序去认识周围环境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的存在规律和关系。
外部秩序:儿童对秩序有天生的敏感性。儿童总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周围环境,然后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
幼小的儿童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他希望周围环境有秩序。杂乱无章让他不满心烦意乱。对他来说1东西总应该放在本来的地方,否则他会通过哭或者大叫甚至生病表达他的不满。
3.儿童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内在感知。
有人认为儿童的智力是慢慢地从外部发展起来的,像一只空瓶子,慢慢装满。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很重要,但儿童的内在感知也很重要。儿童具有一个渐进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几乎持续到五岁,能帮助他从外部环境中获得惊人的能力。小孩儿从开始时一无所有,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习,向前发展,都依赖孩子惊人的学习能力。
第一个,蒙台梭利发现儿童不是不讲秩序,儿童的天性其实是讲秩序。比如,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爱乱放东西,放完了就忘,大人跟着收拾都收拾不过来,但蒙台梭利在实践中发现,在培训班中,每次孩子们玩完玩具,都会将它们放回原处,整齐地码好,虽然没人要求他们这么做。前提是一开始东西就会放在应该放的地方。
第二个,儿童天然有尊严感。很多家长觉得,小孩没有自尊心,有些毛病怎么批评也改不了,但蒙台梭利发现,培训班中的孩子很在意别人的感受,通过反复练习,他们就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第三个,蒙台梭利还发现,儿童爱学习,也有自控力,而且儿童的耐心比大人强。我们常说,小孩子三分钟热度,做事没耐心,可蒙台梭利却发现,孩子们通常会几个小时地搭积木,一次次失败,他们会一次次从头再来,如果是大人,早就烦了。
通过大量的实证观察,蒙台梭利发现:我们传统教育试图培养的许多“优良品质”,比如好奇心、耐心,其实是孩子本来就有的,只要成人们能鼓励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去发展就足够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成人在很多方面阻碍了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认为,我们应该试着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因为成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完全不同。
比如,成人做事有清晰的目的感,比如走路,以不摔倒、走得快为目的,拿杯子,以拿到手、不摔坏为目的,因为这是成人的工作。可孩子的任务完全不同,他的任务是长大,一切行为以长大为目的。
怎么才能长大?需要一次次训练,通过挫折来积累经验,这就需要一种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冲动来维持,一旦这个冲动不在了,那么孩子的成长就停止了。所以成人做事往往是没耐心的,失败两三次,就不再尝试了,可孩子可能会尝试上百遍、上千遍。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贸然干预他们,就会伤害他们的尝试冲动。比如,很多父母看孩子把手伸向玻璃杯,会不自觉地大喊:“别动那个杯子!”“你看!摔碎了吧!” 这样,小孩就糊涂了,他也不知道哪些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可以尝试的。
还有一些父母总为孩子代劳,一看孩子要碰玻璃杯,马上跑过去替孩子拿起来,帮孩子把要做的事完成,其实这和吼孩子的效果是差不多的,父母代劳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暗示:你太笨了,太慢了。这样孩子也会变得目的导向,长大后做事也会过于追求功利目的。
具体来说,成人在阻碍儿童成长方面,有三个常见的误会:
第一种误会是:孩子太小,管理不了自己,需要大人的帮助,等他养成了好习惯,大人再给他比较多的空间,会不会有利于他的发展?
父母说孩子管理不了自己,多是主观经验,并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和意见。
在一般情况下,成人的管理是单向的,只有利于成人,不利于孩子。比如大人让孩子早点睡觉,只是希望解放出更多自己的时间。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多吃多睡,但是也要意识到,不要强迫孩子过多睡觉和过多地进食。
成人往往以为,孩子做事没耐心,也没有纪律性,必须给“扳”过来。可蒙台梭利通过办学发现,儿童做事比成人要专注得多,他们更守纪律。儿童出现不守纪律、缺乏耐心等,是因为他们内心不快活,心理被扭曲,如果大人多一点耐心,给孩子一个舒服的环境,少去干预,那么,他们的心理恢复了健康,自然会守秩序、讲卫生、有耐心。
蒙台梭利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点夸张的说法:孩子是成人的父母。意思是说,父母不要只想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要向孩子学习,孩子们的单纯、孩子们的乐观和专注等等,其实不都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已经不具备的吗?孩子们能完全超脱于功利之外,他们能从这世界中发现乐趣,可有多少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第二种误会是:幼儿是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抓紧了怎么行呢?
其实,蒙台梭利在办平民学校之前,曾在弱智儿童学校当校长,她发现,许多弱智儿童在智力上根本没问题,可他们普遍缺乏自信、无法集中精力、丧失学习兴趣,换句话说,他们的问题出在心理上,不是出在智力上。在蒙台梭利的帮助下,很多所谓的弱智儿童修复了心灵创伤,回到普通学校中,反而成了学习尖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喜欢把识字图片给自己的孩子看,帮助他们识字,家长们尽可能保持耐心地反复讲解,可孩子就是记不住,这让家长们很灰心,怀疑自己孩子智力有问题。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误会。因为那些识字图片花花绿绿,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心理营养,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我们的社会中,成人很少意识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蒙台梭利的建议是,父母与其费尽心机帮助孩子提高智力,不如给孩子一张舒适的床,那样,孩子将有一个舒适、安心的所在,而当他的内心不再焦虑、恐惧时,他的智力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种误会是:父母应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不严格教导,改变他身上的种种毛病,孩子就会变坏。
我们首先要搞明白的是,道德是父母灌输给给孩子的,还是在孩子的内心中本来就有道德感?事实是,孩子所拥有的道德品质往往是他们的父母所无法比拟的,他们诚实、单纯、善意,更重要的是,孩子愿意服从大人,他们爱父母。爱是生命的本能,孩子之所以拥有更多的爱,因为他们的本能更强烈,父母应该保护好孩子的这份爱。
那么有没有一种现实的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成长呢?这涉及到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蒙台梭利指出了教师真正的任务,那就是教师必须意识到,要帮助一个儿童,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教育工作,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待儿童的态度。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教育要求教师在精神上做好准备,教师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
在家庭教育方面,蒙台梭利认为核心是,成人也应该给孩子一个充分自主、放松的环境,不厌其烦地示范正确的做法,多观察少教训,让孩子真正玩起来。她认为,玩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是通过玩来学习的,孩子玩得不充分,心理就会感到紧张,就会采取其他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感。
比如,小孩子喜欢吃糖,特别是现在,胖小孩越来越多,其实这些小胖墩很可能是没玩够、心理有压力的产物,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允许孩子随便吃糖,别忘了,那些孩子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平时是吃不起糖的,可他们却对糖表现得毫无兴趣。所以,蒙台梭利的结论是:每个孩子都知道什么对自己有益,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本能,他们不需要特别控制,也不需要大人来警告。
蒙台梭利发现,在某些错误的教育下,许多孩子发生了心理畸变,其中很多畸变还被误会为聪明、反应快、想象力出众。这应该引起家长们的警惕。
蒙台梭利在书中总结了五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畸变:
第一种是神游:
当儿童没有目的并且随意漫游时,他们就会处于空虚、发呆和混乱的状态中。在生活中,家长总是给儿童大量的玩具,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想象力,但玩具并不能使儿童在精神上全神贯注,反而使儿童的心理走向“神游”的歧途。“神游”代表了儿童自我的一种潜意识的防御,是逃脱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
第二是障碍: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好,可进入职场却屡屡碰壁,不善于沟通、自视太高、不会表达自己。实际上一个心理畸变的儿童会失去对自己心理的控制,也无法充分展现他的智力。这种畸变的心理会让孩子在自己心里筑起一座高墙,阻碍儿童理解和接受外来的观念。我们称之为“心理障碍”。
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可能会对某一科目产生抵触,还可能发展为对老师、学校和其他儿童的抵触。这种心理障碍可能影响他们一生,比如,许多人讨厌数学或者英语,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不仅无法学好数学或者英语,而且只要一提到这些科目就会出现一种焦虑和内在障碍。
第三是依附:
很多孩子很乖巧,但离不开大人,特别“缠人”,什么事都等大人批准或帮助,富家孩子最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因为父母代劳惯了,让孩子彻底丧失了主动精神,这也属于心理畸变。
第四是权力欲:
很多孩子从小就体现出较强的权力欲,喜欢发号施令,这在父亲去世较早的孩子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从表面上看,他们自尊、好强、自控力强,但人的欲望是不断在膨胀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权力欲很难得到满足,所以权力欲强的人会感觉痛苦。
第五个是自卑。
相比于成人,孩子实在太渺小了,所以他们天生就怕大人,如果大人不断限制、防御孩子,就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从而产生深深的自卑心理。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两个概念:
一个是儿童本位,一个是实证精神。
蒙台梭利通过她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到儿童敏感性的指导的。
第二,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儿童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他周围的环境,然后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
第三,儿童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内在感知。
对于儿童的秘密,她也有了一系列发现:
第一,儿童的天性是讲秩序。
第二,儿童天然有尊严感。
第三,儿童爱学习,也有自控力,而且儿童的耐心比大人要强。
父母、成人需要意识到儿童本能意识的价值,不要轻视孩子,要试着去了解孩子,要像尊重一个成年人一样去尊重孩子。蒙台梭利还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成长,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一下蒙台梭利开启的现代教育理念,给孩子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空间,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而不是束缚和过多的矫正,并提醒自己“孩子也可以是成人的父母,成人可以向孩子学到很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