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爸爸妈妈们有没有发现,宝宝有时候会抓抓自己的小耳朵。
其实抓耳朵这个动作是宝宝在给爸爸妈妈传达信号。
有时候,宝宝困了、饿了会抓抓耳朵,提醒妈妈该喂饭、该哄睡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看看宝宝是不是被蚊虫叮咬了或者耳朵进异物了。
如果以上都不是,那可能就是耳朵生病了。
一、宝宝老抓耳朵可能是这2种疾病
1耳部湿疹
当宝宝频繁抓耳朵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先观察一下耳朵周围和耳廓内有没有湿疹。
耳部湿疹一般长在外耳道和耳甲部位。因为宝宝耳朵很小,家长不太容易发现。
如果宝宝是患上了耳部湿疹,护理的方法和普通湿疹一样。
保湿+激素,是治疗湿疹的口诀。
宝宝得了湿疹之后,爸妈应该先去医院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这样用药:
• 在宝宝湿疹处涂抹低浓度的激素软膏,比如 1% 的氢化可的松软膏,每天 1 次。直到皮疹完全消退。之后,隔天 1 次,坚持 1 周再停药;
• 每天给宝宝涂抹保湿霜 3-5 次,保持皮肤湿润。
这里要注意了!如果宝宝的耳部湿疹长得比较深,最好由医生来护理,不要自己动手,以免伤到宝宝。
2中耳炎
如果宝宝除了抓耳朵,耳朵里还有难闻的脓液,那很可能就是患上中耳炎了。
中耳炎是小宝宝很常见的疾病,1-2 岁是高发年龄段。
中耳炎有两种: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
•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常常继发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炎的急性发作。
症状一般有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小月龄宝宝常出现情绪烦躁、脾气突然变大、拍头、抓耳朵等。
医生检查时,可以看到宝宝鼓膜红肿充血,有的还可以看到中耳腔的脓液。
急性中耳炎发病过程分4个阶段:充血期、渗出期、化脓期和恢复期。
如果充血期没及时治疗,就会发展到渗出期,出现耳闷和听力下降的感觉。
如果还是没得到及时治疗,就能看到宝宝耳朵流脓了,急性中耳炎转变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如果到这个时候,家长还没引起重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就会转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宝宝的耳朵会经常流脓,听力也会下降,并且一直持续到宝宝长大成人。
治疗办法:
一般采用耳朵点药+喷鼻。
如果宝宝耳痛难忍,爸爸妈妈可以用美林等“解热镇痛药”缓解宝宝的疼痛。
•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非常隐匿,不容易发现。
很多家长都是在发现喊宝宝半天没反应,平常看电视喜欢把声音调大后才发现宝宝患病的。
分泌性中耳炎是6岁以下的宝宝最容易得的病。
我们的中耳腔粘膜有一些分泌腺体,这些腺体分泌的黏液会通过咽鼓管排入鼻腔,然后再排出体外。
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咽鼓管阻塞后,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在中耳,形成中耳积液。
宝贝6岁之前咽鼓管发育还没有完全,容易通气不良,再加上咽鼓管扁平宽,鼻涕等就很容易的流到耳朵里面,造成中耳炎。
治疗办法: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就是促进耳部积液的排出。把液体排入鼻腔,中耳腔内的积液没有了,宝宝听力自然就恢复了。
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听力下降不会让宝宝完全失聪。在治愈后,听力就能恢复正常。
但是,千万小心的是,分泌性中耳炎病程不能超过3个月!
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长时间听力下降会让宝宝口齿不清,影响正常生活、学习。
第二,鼓室长期负压,存在积液容易产生其他问题(粘连性中耳炎,鼓膜会紧贴在鼓室内侧壁上),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这些行为容易造成中耳炎
哺乳姿势不当、洗澡时鼻腔进水都可能导致液体从咽鼓管进到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不少人认为中耳炎是因为耳朵进水导致的,其实不是。
正常情况下,水并不会长时间留存在外耳道里。即便是这样,在洗澡后,爸爸妈妈还是要给宝宝清理好耳朵。
二、保护宝宝耳朵你做对了吗?
1耳道进水,别用棉签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耳道进水,可以把松软的棉球放在外耳道,等上几分钟,耳道内的水分就会被吸收到棉球上了。
千万不要把棉签伸进宝宝耳道进行清理,以免把耳屎和还没有被棉签吸收的水分反推挤到耳道内部。
另外,平常给宝宝洗头洗澡的时候,可以用上护耳的专用帽子。洗完之后,也不要忘记擦干耳朵周围。
2别随意掏耳屎
耳屎(也叫耵聍)由外耳道的皮肤耵聍腺分泌,可以保护耳朵和鼓膜不受伤害。
平常我们咀嚼和吞咽时,耳屎自己就能排出。但宝宝耳道较狭窄,常会有耳屎积在耳道中。
这种情况建议带上宝宝去医院,由医生来清理。
家长一定不要自己随便用坚硬的挖耳勺给宝宝掏耳朵!
这样做容易造成耳外伤,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耳道的狭窄或者闭锁等等。
3宝宝周围别抽烟
二手烟带给宝宝的伤害远大于成人。
宝宝在香烟的环境里,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率都会增加,特别是哮喘、过敏、耳部感染。
香烟烟雾会直接刺激宝宝鼻腔,促进耳部液体在咽鼓管中积聚,让宝宝患上“烟民耳”。
平常爸爸妈妈们很少关注到宝宝的耳朵,但耳朵出现问题也不可小觑。
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好好保护宝宝的耳朵吧,别让它生病了。
中耳炎,湿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