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小区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名三年级的小男孩,离家出走了。
接到这个消息是在那天中午,业主群里有人发消息,到处问询是否有人见过这个男孩,也有人自发集结起来,到附近寻找。所幸人多力量大,当天傍晚男孩就在另一单元的大楼天台被人发现,把他送回了家。
虽然男孩只失踪了短短几个小时,但他离家出走的原因却让大家哭笑不得。原来正值台风季,天气突然变凉,这位妈妈因担心孩子受凉,匆忙找了一双样式很过时的袜子,逼他先穿袜子再穿凉鞋。孩子不愿意:“这么难看,会被人笑的。”
谁知妈妈大发雷霆:“小孩子懂什么好看难看,你给我穿上就行了,不用这么多废话!”最后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这听起来好笑的事,我却觉得细思极恐,这根本就是压倒孩子的一根稻草。
据我所知,孩子的妈妈对他要求严苛并非一两天了,小到穿什么衣服出门,喜欢吃什么零食,洗碗的时候是先洗筷子还是先洗盘子,大到功课的完成程度,妈妈都严格把控着,把他其他的想法都强压了下去。
这让我想起韩剧《天空之城》里的一幕。
儿子从7岁开始就365天从不停歇地每天学习到半夜,就算生病也从不例外。但因为一次没考第一名,妈妈就没让他吃饭,以此作为惩罚。
后来,因为想要摆脱母亲的强压,儿子不惜把日记解锁,希望母亲偷看后,能让他活得更像自己一点。他说和这样的妈妈生活,一点也不幸福。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那么幸福的孩子也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没有控制欲超强的父母。
这个条件看似简单,却暗示了孩子能自在发展的空间。
许多成年人,由于童年时和原生家庭过于粘连,其中衍生出来的问题,甚至需要花一辈子去克服。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不该打着各种幌子对孩子加以控制。
2
父母控制欲过强,孩子终其一生都要与心魔做对抗
前段时间,韩国夫妇具惠善和安宰贤传出离婚的事,因具惠善控制欲过强而登上了微博热搜。而在此之前,我对具惠善的了解,更多来源于她自导自演的电影《女儿》。
故事中,山是一名正在上初中的少女,她可爱活泼,渴望独立和实现自我塑造。然而山的这些变化——例如山新交了不少朋友,山有了想学的乐器,都让妈妈不安,觉得她正在失控,要变成另一个人。
于是为了让山继续当个乖女儿,妈妈监视山的一举一动,甚至不惜用体罚来对山加以控制。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具惠善和母亲相处的过往,因为她不仅常在社交平台提及过去的生活,还把和控制欲做对抗的状态投射到电影里,甚至连画作都能看到控制的痕迹,譬如:
(具惠善的画作)
无奈的是,具惠善没能逃脱控制,还形成了这样的人格。和安宰贤结婚后,她要求对方随时和自己保持联络,每小时报备一次行踪。这样紧绷的相处,以至于她和丈夫都患上了抑郁症。
后来不少心理研究者也关注了此事,对此形容:“控制狂是把自己的阴影完全投射出去的人,向着配偶,或重要关系人。日积月累,这些投射还会层层叠叠继续发酵。”
心理学家李雪认为:“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这是因为,当父母强行控制时,如同往孩子的躯体中塞入其他不合规格的灵魂,孩子被迫接受着。久而久之,高压控制变成了心魔,必然让孩子终其一生都不得不与之对抗。
3
吹熄高度控制的烛火,孩子的独立人格才能迅速发展
“不控制孩子”五个字,说起来容易,对一些父母而言,做起来却极为艰难。
知乎上有个高回答问题:“父母控制欲强是怎样的体验?”
一个亲历者回答:“如果你身边有个人,无论你做什么他都要纠正一下,并且要你完全按照他的意思来,否则绝不善罢甘休。一件小事就纠缠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这是噩梦。无奈这个人,是你的母亲。”
我的表姐就是这样,她严格把控着侄女的行为标准。譬如侄女的书包必须按她的要求整理,水杯只能放在书包右边;吃完饭,侄女习惯把碗放在左边,表姐命令她一定要放在右侧。
要求太多,侄女忍不住把苦恼写进了作文,连老师都苦口婆心地劝:“别看整理书包是小事,但对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是证明自己,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环节。过多的控制会剥夺她独立感的体验,还得不到任何快乐。”
直到这时,表姐才想起反思自己。
《情感勒索》一书中说:“许多控制者,会利用恐惧感、责任感控制对方,然后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每当父母要屡次向孩子提要求时,先问自己:我的行为是出于恐惧和不放心,还是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如果是出于前者,不妨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
4
改善控制欲,艰难却意义重大
武志红曾经指出:“让控制狂自省并不容易,因为强制别人的过程常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他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愿回头去看。”
但身为父母,我们仍可以一步步改善情况,这对自己或是孩子,都意义重大。
(1)学会放弃不合理期望
控制欲强的人,喜欢让别人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行事。但一项研究发现,在控制欲强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中,57%是出于自己的意志,想让孩子用服从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情绪。而这其实违背了孩子的想法,是强加给孩子的“不合理期望”。
研究中称,有心改善的父母可以将一天作为观察对象,记录自己对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晚上回顾时,或许就会发现许多强人所难的要求,譬如“水杯的耳必须朝外”“必须每天学习到12点”等,而这些就是改善的突破口。
《亲密关系》一书中说:“当你想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不如告诉自己:放弃这项期望吧,别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对方的职责。”
孩子作为亲子关系的一员,承担着许多责任和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必须为父母的所有要求买单。消化控制情绪,以此改善亲子关系的,应该是父母自己。
因此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放弃不合理期望,停止把控制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2)克服想象带来的焦虑与失控
心理学上,父母的控制欲之所以越来越强,是因为孩子的不服从会让他们感到焦虑与失控。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失败,继而沉浸在痛苦中不可自拔。
但《身体知道答案》中指出,失控和失败实际上都没有发生,是控制型父母对孩子不服从后果的想象,造成了他们的焦虑。他们觉得,不服从控制的孩子会不断挑战家长权威,最后引发严重后果。而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他们的想象。
因此,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不服从是一种失控,不是孩子出了问题,是父母有了心病。要战胜控制欲,就必须克服由想象带来的焦虑与失控,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相信孩子。
(3)不断成长与修行
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对双亲而言,家庭教育首先是保持自我教育。”
改善和战胜控制欲,说来简单,但不再把不合理期望强加给孩子,并学着克服想象带来的焦虑与失控,都是艰难的过程,需要家长的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沉得下的心,不断修行,和孩子一起成长。
总体说来,许多父母在照顾孩子时,出于关心或权威,难免对孩子带有控制感。但从孩子长远的成长意义而言,满足他自我发展的需要,给予他人格不断充实的空间,远比我们的控制欲得到实现,更重要。
亲子关系如同一面镜子,能让我们发现不足,激励我们不断改变。剔除掉不合时宜的控制欲,孩子能生活得更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