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纪录片《起跑线》,有个7岁的北京女孩,自打她记事以来,就已经与各类兴趣班为伴,她的妈妈经常说一句话,“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
图片源自纪录片《起跑线》
周六早上七点多,女孩已早早起床。“快点快点,来不及了!” 在妈妈的催促声中,女孩洗漱收拾,准备出门去上每周六固定的四个兴趣班,尤克里里、声乐、西班牙语和舞蹈。
除了这些课以外,妈妈还想报一门思维数学。孩子的时间几乎都被兴趣班占满了,没有喘息的时间。
图片源自纪录片《起跑线》
这些兴趣班,孩子有的喜欢,也有的不喜欢,但又不敢跟妈妈说,因为妈妈会反对自己。
图片源自纪录片《起跑线》
图片源自纪录片《起跑线》
很多家长和这个女孩的父母一样,想让孩子学习更多的东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么大密度的学习是否真的是对孩子好呢?
《孤独力》一书的作者说,孩子的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占满后,与自己对话的时间就无法得到保证,于是很容易感到焦虑。“回顾自己的经历,让自己被认可和接纳”这个过程如果无法完成,就会变成压力。
前段时间热播的《小欢喜》,在妈妈安排下的英子几乎成了一个学习机器,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仅有的一点时间也要用妈妈的卷子填满。
重压下的英子逃课、失眠,换上了抑郁症,一心想要逃离妈妈。
孩子需要学习,但是也需要放空,我们需要给孩子留一些喘息时间。即便在学校里一直同伙伴们玩耍的孩子,也要放学后一个人发发呆。这时候,即便周围人看不到,孩子都在进行内省,以求获得内心的平衡。
01 为什么孩子需要放空?《优势教养》一书中作者提出指向型注意和非指向型注意。
指向型注意是指故意、有意识地关注某事,可理解为对某一件事集中注意力和保持专注。
非指向型注意,指大脑没有特定要思考的东西,是胡思乱想的时候,大脑处于休息状态的时候。
我们的大脑需要非指向型注意这种状态,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睡觉一样,目的在于修复和更新。
在20世纪90年代,神经心理学家开始探索非指向型注意,发现它有许多益处。如果你想要立即进入非指向型注意的状态,只需要放空自己即可。
所以孩子也需要适当的放空,才能保持身心健康。积极的放空,有益的放空对大脑也有修复作用。就像树木花草的培育,要让土壤保持疏松,这样植物根系才能顺畅呼吸。
有益的放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该活动不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你的大脑不是干等着被刺激。该活动让你的大脑自由活跃。你很擅长这项活动,所以无须密切关注过程或方法本身。
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进行我们喜欢做的事,像手工制作、读书、自由写作等我们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很愿意进入这种状态,放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相反,如果我们在做家务、做一道从没做过的菜、参加高强度的训练等,需要集中注意力时,这都不算放空。
某一活动在刚开始时需要我们集中注意,但当我们熟练掌握技巧,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时,它也就成为能让我们进行积极放空的活动了。比如学习弹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不算放空,而当学会了,弹琴作为工作学习之余的娱乐时,就属于放空的活动。
02 为什么放空对孩子有益?在综艺节目当中,贾静雯的女儿波妞常常发呆,贾静雯也调侃女儿说,“她好像在求雨”,虽是玩笑话,能看出来贾静雯对此很无奈。
像很多人认为的一样,以为孩子发呆是注意力不集中,其实这是不对的,孩子只是在进行放空,进行片刻的休息。
目前的研究表明,当我们进入所谓的休息状态时,大脑其实是高度活跃的:核磁共振成像显示,休息状态下的大脑有多个区域被点亮,这表明此时这些大脑区域处于活跃状态。
实上,发呆这件事情早在2016年也被官宣了。
2016年10月,国家卫计委首度推出了“5125”健康生活理念,建议市民每天给自己5分钟发呆时间,一时间发呆成了热搜词,也褪去了此前大众对他的负面定义。
发呆放空不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反而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 首先,有意识的休息让孩子能够消除疲劳。
有意识的休息后,重新恢复到指向型注意的状态,可以更加仔细地观察发生了什么,在休息期间进行练习甚至会让孩子更快地集中注意力。
科学家发现,当人们进行适度的有氧锻炼之后,事件相关电位的测量结果立即就会变好,当人的身体变得强壮时,或许是作为进化的奖励,人的大脑也会变得更加灵敏。
一个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多数3岁的孩子只能保持专注3~5分钟;在6~12岁之间,孩子的专注之间在10分钟左右;15岁左右,注意力可以保持20~25分钟。
如果让孩子长时间保持专注,考虑到孩子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那么需要让孩子适当的休息,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次做一些他喜欢的活动,这绝非是浪费时间。
▪ 其次,我们的大脑会通过有意识的休息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并为继续学习新东西积蓄力量。
研究人员做了一项研究,探究如何安排休息时间。研究对象为一群大学生。研究人员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介绍各种车的大小、里程、可操作性以及其他特点。每个学生的任务是,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选出最好的车。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一半学生全神贯注地研究这些数据,并在4分钟内做出决定,要求另一半学生在这4分钟里做一些小游戏。结果就是,相较于那些忙着分析数据的学生,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受了注意力干扰的学生更有可能选出最好的车来。他们的大脑在放空时可以更高效地处理数据。
就像我们集中注意力写作,当写了一段时间后会觉得没有灵感,而当我们出去散步或者去做其它喜欢你的事情,就会灵感乍现,无须大脑付出有意识的努力,反而会茅塞顿开。
这就是休息给了大脑一定的空间,让它可以进行内部探索,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 再次,我们在指向型注意和非指向型注意之间切换的能力会随着练习逐步提高,让我们变得更加高效。
这些想法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系列研究中均得到了验证,研究者与各学院一起,针对4~13岁的学生,做了一个基于娱乐活动的课程。该课程包含的活动有,电脑游戏和其他能让学生放松的活动,比如杂技、武术、瑜伽等。研究者想要探究如果学校在孩子紧张的学习之余穿插一个游戏环节,会发生什么。
与那些上了整整一天传统课程的学生相比,经历了游戏环节的学生的注意力和认知水平有显著提高,休息和游戏增强了他们的注意力。
其实就是劳逸结合,如果一直进行一项专注的任务时大脑会慢慢迟钝,而中间穿插一些休息或娱乐时,重新进入工作状态会更加高效。
03 怎么让孩子进行有益的放空?1. 给孩子留一些自由时间
即使是十几岁的大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也不超过25分钟,所以孩子做完了一项作业,让孩子自由活动做一些喜欢做的事。
留一些自由时间给孩子,让他们可以进行积极放空。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关注,而是从关注外在转向了关注内心,在内心思索重要的事情。
孩子专注一段时间后,让孩子按下暂停键,这样他们才可以重新调动注意力资源,满血复活,继续培养自己的优势。
2. 不要盲从,不断给孩子的日程表添加内容
很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学钢琴,就让自己家孩子学,然而这样不断地盲从,导致孩子的日程表满满当当,孩子很忙,没有自己的时间。
让我们成为一个开明的家长,给孩子的日程表减负,给孩子加入休息时间,鼓励孩子把积极放空看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孩子在积极放空时让他们做想做的事
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是他们内心想做的任何事,能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感到放松的事,比如孩子喜欢动手拆装一些机械产品,给孩子提供机会,提供一些可供拆装的玩具或闲置不用的电子设备,让孩子大胆去做。
除了实实在在的空间、玩具,最重要的是,打造一个精神空间,让孩子的大脑可以在这里自由驰骋。比如我家有个双层床,上层没有人睡,这一块区域就是孩子自己的空间,在这里她说了算,她把这里当做她的地盘,她可以摆满自己喜欢的玩具、书,没事的时候一个人在上面玩,做自己喜欢做的任何事。
孩子需要放空犹如植物需要松土,给孩子一些放空的时间,孩子才能为继续前进积蓄力量。
乐陪娃,家有小学生,分享育儿心得,家庭教育经验。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抱团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