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六的上午,爸爸妈妈带着8岁的豆豆和3岁的妹妹小雅一起去动物园,在路上,豆豆不停地和妹妹说话。她告诉妹妹,等一会到了动物园,里面的老虎会咬掉她的手指头,动物园旁边建有专门抓小孩的房间,一旦妹
妹做错任何事,就会把她一个人关到房间里。
听了豆豆的这些话,妹妹小雅被吓得哭了起来,并要立刻回家。在一旁的妈妈也很生气,她不明白平时对妹妹很友好的豆豆,今天为何如此表现。
“豆豆,不要这么吓唬妹妹了。你平时都很照顾妹妹的,你教小雅玩玩具,还分享你的布娃娃给她,妈妈做饭的时候,你还帮助妈妈照看妹妹。但是今天你对她的表现却一点也不像做姐姐的。你这么吓唬她,她只会变得越来越胆小。豆豆,你应该向妹妹道歉!如果你再吓唬她,今天一天你就不能再玩ipad了。”
指引孩子做出正确行为
类似这类批评是最理想的。豆豆吓唬妹妹,使得她对动物园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行为应该得到纠正。妈妈在批评中指出具体与暂时的行为问题(“今天……吓唬”),同时指出这种行为不是豆豆一向就有的(“很好
的姐姐”),妈妈用实际的例子(“你教妹妹玩玩具”“分享布娃娃”“照看妹妹”)来指出问题并非一般性,使豆豆能以己为傲。妈妈告诉豆豆她必须做的特定的事(“向妹妹道歉”),以及如果再继续捉弄会有何等后果
(“不能再玩ipad了”)。
豆豆从妈妈的批评中接收的信息是:我平时是个很称职的姐姐,但今天我对妹妹不友好,应该道歉。妈妈指引豆豆做出正确行为,而没有指责她的个性。
不要抹杀或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与上面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假设妈妈是以下面的方式批评豆豆:“豆豆,你太烦了,你总是惹人生气。今天全家本来要高高兴兴去玩,结果让你把好心情全部破坏了,你为什么每次都这么顽皮,弄得大家真扫兴!”这种批评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它将豆豆的个性一笔抹杀。豆豆被称为顽皮小孩(个性上的),及被批评总是破坏父母的计划(永久性及不能改变的)。孩子接受这种批评后所得的信息是:“我是个很坏的人,妈妈希望我
不是她的孩子,我总是搞坏她所做的事。”豆豆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很情绪化地从中退出。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二是应该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来批评孩子,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与能力。
体罚害处大
批评一旦升级,还有的父母会对淘气或者做错事的孩子进行体罚,也就是那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娇养造就忤逆儿。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依旧认为,体罚能够让孩子尊敬权威,激发良好的行为,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
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所有的体罚都接近于虐待孩子,暴力只会引起暴力。一个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慢慢地从心底里也觉得自己很差劲,是个坏孩子,当孩子把自己的价值定义为坏孩子的时候,他们就只能按照坏孩子的方式生存了,要么暴力乖张,要么孤僻软弱。研究发现,体罚会产生短期和长期的消极影响,除了有身体伤害或虐待的危险外,童年期体罚的消极影响还可能包括缺乏道德的内化,亲子关系恶
劣,孩子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和不良行为增加,心理健康程度降低。延续到成年期的后果可能包括攻击行为、犯罪或反社会行为、焦虑症、抑郁症、酗酒、虐待配偶或孩子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