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玩手机,对游戏上瘾怎么办?
孩子精力旺盛,总是折腾到夜里很晚才睡怎么办?
孩子总是毁坏家里的物品,拆得七零八落怎么办?
孩子总是看电视,视力下降不运动怎么办?
遇到这些问题,很多父母总是想着如何制止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更容易导致孩子叛逆,适得其反。
该怎么办?试试思考用替代法。
很多人不了解,我们有一位幼儿教育的先驱,他叫陈鹤琴。早在1948年,他曾经发表过文章,提出亲子教育的替代法:
1、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
2、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
3、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
4、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做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
5、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
6、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如今读起来,是否依然可以有启示,如果想解决孩子行为上的一个问题,不如引导孩子一个好的行为去替代。如同,大禹治水,疏重于堵。
教育孩子,是科学。
教育孩子,是艺术。
教育孩子,是哲学。
教育孩子,是一次修行。
从孩子的心理视角去看,那些“不好”的行为往往是孩子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围堵孩子的一个错误,并不能代表孩子就可以选对方向,也许是去犯另一个错误。
如果我们过多的关注孩子的错误,把精力用在阻止孩子犯错误。在孩子的心理,只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行为不被认可,只会感受到挫折和被否定。这是一种失去自我的感受。
孩子的成长,就是从无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长期在否定自我的感受中去发展自我意识,这种自我就是抗争的自我,跟父母的强制力抗争的自我,未来孩子就是我们的冤家。
如果我们把目光关注孩子的进步,把精力用在去营造引导发现美的学习环境,支持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心理,就会体会到自我成长的喜悦,会感受到肯定和爱。这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感受。
长期在肯定和探索中发展自我意识,这种自我就是进去、合作的自我。未来孩子就是我们的骄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