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要出门上班,孩子却死活不让,边哭边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松手;允许孩子一天吃两块糖,他想方设法要多吃;不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玩具,他会坐在商店的地上大哭;本应是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间,孩子却还在客厅跑来跑去,不肯前来吃饭;你在给他读故事,他却在扭来扭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真是令人头疼!怎么办?打骂或吓唬孩子一顿最省事,孩子可能会偃旗息鼓,但也可能会哭闹得更厉害,让我们无计可施;由着他去?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放任自流,但孩子会得寸进尺,越来越任性。
有没有一类养育方式——可以让我们既不需要打骂孩子,也不需要纵容孩子,却能搞定”熊孩子“种种令我们头大的行为?
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将40年幼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为10大策略,32种可替代打骂的方法,150种现场解决问题的技巧,写成一本书《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倾囊相授给全世界所有的父母。这本书中几乎涵盖0-6岁儿童所有的不良行为,而所有这些技巧的应用,都有一个核心的理论支持——“三脚凳”理论。
什么是儿童教育的“三脚凳”?凳子要立稳,需要有三条腿支撑,伊丽莎白.克拉里将儿童教育比喻成一把三脚凳。儿童教育要立稳,也需要三条腿,这三条腿分别是: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值、对自我需求的尊重。
一、明确价值观。也许我们从未将自身的价值观与教育孩子联系在一起,但其实,我们的价值观不仅决定着我们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
当你想要管教孩子时,先思索一下你真正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只有想清楚这一点,才能让我们的管教方式前后一致,明确的价值观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方法更加有效。如果你心情好时对孩子一种态度,心情不好时对孩子又是另一种态度,那就不要怪孩子反复无常。
无论对自己还是孩子,父母都必须知道自己真正看中的是什么,你是想要一个凡事能自己拿主意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只需听别人安排的孩子?答案将直接关系到你对孩子的期望值和管教方式。
1、价值观因人而异。
我们发现,周围有好多父母处在焦虑当中:人家给孩子报了奥数班,他也赶紧报;人家孩子学了钢琴,他的孩子也要学;人家的孩子上哪个学校,他也想方设法进去......人云亦云,焦虑不堪,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明确的价值观。
平时,也许我们意识不到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差异,但在争议某一件事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邻居要将三岁的孩子送去寄宿制幼儿园,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专业老师给孩子早教;而我则认为儿童最需要的是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这些远比单纯的智力开发要重要,三岁的孩子绝不能送到寄宿学校去。
父母的这些决定直接决定孩子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孩子未来对待世界的方式。
2、价值观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1岁的小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时,你会觉得很可爱,但是当孩子长到5岁再这样做,你则会觉得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3、有些价值观念相互矛盾。有些价值观你可能自己也没有捋清楚,尤其是某些理念上的东西。你告诉孩子要管理好情绪,你自己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孩子会认为愤怒就要发泄出来;你告诉孩子要诚实,而你却为了获得优惠谎报她的年龄,她就会认为省钱比诚实更重要。
二、管理期待行为。
因为孩子的年龄、性别、发育状况的不同,我们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期望值:我们期望一岁的孩子能够学会走路,我们期望两岁的孩子能够自己吃饭。
但有时候,我们的期望值可能脱离了实际的情况。过高的期盼可能导致焦虑。初为父母的人,多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当看到朋友的孩子一岁半就能够背好多古诗时,她会沮丧、担心自己的孩子。但是当她了解到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不会背古诗,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喊“妈妈”时,她才放下心来。
当你因为孩子达不到你的某项期待面焦虑时,试着问一下自己: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吗?孩子的性格能否改变?如果不能,就要调节自己的期待值,而不是责怪孩子。
三、尊重自我需求。在“三脚凳”理论中,第三个支撑点是父母对自我需求的尊重。我觉得这点对妈妈来说尤其重要。
生了孩子之后,很多妈妈忘记了自己的需求,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孩子身上。有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辞掉工作陪伴孩子,可是,全职妈妈的心理状态却不妙。
2012 年,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Gallup)曾对6万名美国女性展开一项调研,结果发现留在家中照顾子女的全职妈妈,比职场妈妈有较多的负面情绪,比如抑郁、焦虑和愤怒。研究人员还发现,28%的全职妈妈有临床诊断抑郁症,而职场妈妈只有17%。
网络上也不时爆出全职妈妈抑郁症带着孩子自杀的新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育儿先育己”,只有父母自身感觉良好,才能愉快地跟孩子相处,营造一个融洽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一定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留出点儿时间用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有了稳定的三脚凳作理论支撑,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指导父母面对“熊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呢?伊丽莎白.克拉里总结出非常有效的五个步骤。
1、(以具体行为)界定问题
我们平常经常会说:“这个孩子真淘气”、“这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懒虫?”但是你发现没有:我们用在孩子身上的这些词语都很笼统?
当我们给孩子贴上的这些“标签”笼统又负面时,孩子就有可以信以为真,真的去那样做。所以,不能给孩子贴标签,应该清晰地描述具体行为。
妈妈说:我两岁的儿子没有礼貌。
上面这个是模糊的界定。具体界定行为应该是这样的:
我儿子不跟别人打招呼有时会无缘无故打小朋友他向邻居吐舌头
2、收集数据
父母如果真的认为孩子的这类行为有问题,可能会在无意中主观评价孩子。所以,收集数据是很重要的。收集数据时,主要收集这几类信息:问题行为实际发生的频率;问题行业的背景观察;孩子的发育水平。
3、探索潜在解决方案
也许父母已经尝试过好几种方法,但是并没有有效地解决问题。即便是这样,也不要急于否定这一步骤的重要性。
在探索解决步骤时,你必须将方案的探索与评估区分开来。不管想到的方法有没有用,先将所有的方案写下来,然后再根据需求找到真正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岁的阳阳上托幼机构,每天早上都不肯好好穿衣服,无论是他自己穿还是妈妈帮他穿,所以浪费掉很多时间,以至于妈妈经常迟到。
探索解决方案:
1、妈妈可以跟同事商量上下班的问题:同事正点去上班,早下班;妈妈晚点上班,正点下班。2、让阳阳早点起床,这样会有足够的时间穿衣服。3、让阳阳穿着睡衣去托幼,带着需要换的衣服,到了那里让老师换衣服。4、晚上睡觉前就给阳阳换上第二天穿的上衣。5、边吃饭边换衣服。6、跟阳阳商量:如果他能将穿衣服的时间缩短5分钟,就给他奖励。7、让奶奶来帮忙:妈妈先去上班,让奶奶等他穿好衣服后送他。8、将穿衣服演变成玩游戏。
4、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
我们思考出这么多的解决方案,现在把那些费钱、费时间、伤孩子自尊心或者与你价值标准相冲突的想法一一排除,找出一个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这时,你会发现,只要你静下心来,逐步分析情况,以前觉得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都能找到突破口。
5、评估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逐渐减少,那么这个方案就是有用的;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减少不明显,那么回到第一步重新开始。
如果一种方案成功了,就鼓励一下自己;如果方案失败了,就继续尝试另一种方法。
刚开始用这些步骤时,可能你会感到繁琐、费时,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步骤却可以省掉很多时间。那些成功的方案,我们可以用记录下来,以后遇到同类事情时,也可以借用它解决;当我们多次练习,自如地应用这个流程后,就不会费很多时间了。
孩子表面上显现的很多问题,追根究底,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自身没有正确的、明确的价值观,没有用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孩子,都会给孩子带来相应的影响。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将决定他们未来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只要父母教育孩子的“三脚凳”站稳了,再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策略去引导孩子,孩子身上再多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或者疏解,将”熊孩子“养成”乖孩子“需要富有爱心、不断成长、持之以恒的父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