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发问,孩子喜欢‘拖延’怎么办?
叫他起床、盥洗、吃早餐,动作慢吞吞的!催他写作业、整理书包、准时上床睡觉,不分昼夜,简直是对家长都是身心灵的磨难!
我们对孩子的行动速度始终不满意,总是抱怨他跟不上我们的要求。
毕竟作为成年人,我们头脑中的24小时每一分钟都有它的用处,但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却不那么清晰,他们看起来总是在悠闲地做事,还总是会被一件事突然吸引住目光,只要被吸引住了,妈妈再怎么吼他也像听不到一样,会长久地沉浸在当时他认为很有趣的情境里出不来。
面对拖拉的孩子,我们无比心焦,不得不提高声音,让自己的态度再严肃一些,以期孩子能认真对待“提速”这件事。
可遗憾的是,孩子似乎并不能体会我们 的这份“良苦用心”,几乎每一次他都会被我们“拖”着往前走。
换个方式吧!斯坦福教授从经济学角度解读,孩子拖拖拉拉的真实原因。
你听过「成本意识」吗?
原来孩子不一定没有时间观念,而是搞不清楚「需要」跟「想要」,用经济学来说,他们缺乏「成本意识」。
例如,有自制力的大学生知道这周要安排念书计划,不能熬夜打电动、出去玩乐,否则下周考试会挂科;成人会因为明天一大早要开会,今天的聚餐就提早回家,或是滴酒不沾。
家长担心孩子不早睡,隔天又爬不起来、影响学习精神,所以会叫孩子「赶快去睡!」
可是小孩子的思考模式是相反的,因为明天又要上课,我要把握现在的时间多玩一点,而不是想着「我要睡了,不然明天上学会迟到。」也有可能,孩子用拖拖拉拉的表现,对家长抗议「我想照自己的意思」做事。
这时候如果家长撂下狠话:「我等等进来你还没睡就死定了。」、「你再慢吞吞的明天迟到我一定叫老师罚你。」
小孩子就会把控制与处罚连接起来:「因为我不听话,所以威胁被处罚,大人好爱管我,好烦。」、「就算明天真的快迟到,妈妈还是会帮我收书包,赶快载我去学校。」
孩子自己不用承担行为的后果,自然不会对自己的慢动作感到着急了。
所以家长只好试试看另一种做法,放长线钓大鱼,这里的长线,就是克制自己想帮助孩子收拾、想叮咛孩子的欲望,让孩子自己承担恶果,最后家长就可以捕获一条建立起成本意识的大鱼(孩子)。
例如:校车是不等人的,家里的车子也是,事前跟他说好,早上有半小时可以吃早餐,准备出发去上学。如果小孩来不及赶在七点准时出门,那就请他自己想办法,自己打电话跟老师解释。
如果,小孩抱怨「今天没吃早餐很饿、今天迟到被老师罚了抄课文」,千万别急着说「谁叫你不听我的!我早就跟你讲过了…」要忍住怒气,这是最考验耐心的时刻,跟孩子说「我相信你明天如果有控制好时间,就可以吃饱饱,准时到学校。」
如果,小孩写作业拖拖拉拉,昨天考试的错误也不订正,那就跟他建立好规章,如果没订正好错误,不能吃零食、不能吃晚饭,讲过一次了,家长就会做到,不要破口大骂,但要理性的让他明白「我们是来真的」,不用一催再催,让孩子自己学习掌握时间与承担后果。
简单来说,习惯当白脸的家长要能狠下心;习惯扮黑脸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小孩的独立自主是靠一半的放生与一半的训练而来的,如果不教孩子自动自发,家长永远会累个半死。
参考资料:John Perry,https://philosophy.stanford.edu/people/john-perry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