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幼儿园的孩子聊天:说谁谁家房子比我家大多了,谁家的车比我家的好,羡慕谁的爸爸好有钱,总能买好多遍玩具。幼儿园的孩子说大人话,满是羡慕眼神,嫉妒心理。听得旁边老师大眼瞪小眼。
其实这些话不是这个年龄孩子内心萌发的,一定是听了父母闲聊学会的。有位育儿专家谈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时说,孩子的心理包括父母的心理,基本所有的表现都是一定的折射,这个孩子的任何一个表现,基本都反映了父母的水准,孩子有教养,父母言谈举止一定有教养,如果父母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那么孩子也会很智慧,如果父母天天聊这些没有层次的话,特别是女性之间喜欢聊这些话题,孩子听着就会潜移默化接受。
有人说,即使孩子不听大人闲聊,也会对物质差别有认知,比如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很贵,我家买不起,那怎么解决孩子从小的这种心理落差呢?孩子喜欢的玩具多了,都买回来不可能,
育儿专家说了一个解决办法,如果妈妈带孩子出去玩,记得每次多带几个玩具,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互相交换着玩儿,换着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二是互换玩具可以节省一些,
这个过程中即接触了其他的孩子,又学会了互相交换,互相分享,他有的你没有,你有的他没有,共享玩具,共享快乐。
为什么我们听到一些孩子,总是抱怨父母贬损他们,父母拿孩子当出气筒,释放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不平衡,包括他们在社会上感受到的种种落差敢,有些父母都有这种心理,如“你将来一定要给我出人头地”、“你必须超过他,给老子争口气”,挂在嘴边的话:“谁家孩子考上了什么大学”、“谁家孩子去了什么单位”,全是这些功名利率的攀比,这样评价别人的同时,就是无形中给自己孩子灌输一种观念,一种喜好。
这样的父母给孩子的关心和鼓励,往往都带着很强的目的性的,很怪异的,甚至让孩子听的同时产生心理防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