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我表姐就是众多美盲中的一员。
每次遇到她,他都愁眉苦脸的说:“接到设计工作我就发愁,自己每次都觉得做的挺好看,一放到领导面前,就觉得土的掉渣,让我对去学习学习。”
每次听到这些总会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过家家,表姐总是会把家里的各种毛巾、丝巾、、毯子设计成各种各样的小裙子,偶尔还会设计一些服装图,让我们都惊呼太好看了!而每当这个时候,舅妈就会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甚至还动手撕毁了她的设计图。也是从那以后表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成了舅妈眼里所谓的不爱美、乖巧懂事的孩子。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提到“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可惜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对美的需求,甚至用实际行动扼杀了孩子接触美、欣赏美的机会,像舅妈一样,压制表姐对美的追求,以至于变成了美盲。然而懂得尊重孩子、懂得孩子审美需求的父母,都得到了一个拥有美商的智慧与美丽并存的孩子。
什么是美商美商(BQ),全称美丽商数(Beauty Quotient),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漂亮程度,而是一个人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程度,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甚至包括一个人在社交中对声音、仪态、言行、礼节等一切涉及到个人外在形象的因素的控制能力。
“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可见继IQ、EQ、AQ之后,BQ(美丽商数--BeautyQuotient)俨然成为职场新兴竞争力。
其实BQ的力量不容小觑,你的外形不仅会影响到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可能还会让你的上司对你的工作能力产生质疑,从而丧失晋升的机会。
还比如,舞台上的演员、逗乐的小丑,以求在短时间内赢得观众对演员所扮演角色的认同。专业的着装却显得至关重要。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儿童由于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对儿童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的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特征。
下面来看一下儿童的审美心里特征:
一. 接受的阶段性
儿童的成长他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所展现的特点不一样,心理成熟的程度自然也不一样。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一般把儿童划分为三个阶段:
3-6岁为学龄前期,幼儿期:注意力不持久,语言也在学习初期,对一些以图案为主绘本相对兴趣浓厚。
7—11岁为学龄初期,童年期:语言基本能力提高,对一些寓言、童话故事感兴趣。
12-15岁为学龄中期,少年期或青春期:属于青春叛逆的一个阶段,语言表达能力日渐成熟,对一些散文、诗歌、小说产生浓厚兴趣。
可见不同的阶段对文学作品的喜好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阶段,做不同的引导、协助,以便适应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
二. 感知的直观性
儿童对事物的外部特征非常的敏感,比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先感知具体的事物才能慢慢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会用他们的感官来感知外界的一切,用听的、看的、闻得、吃的,来了解周围一切样子。这种方式的认知,不仅体现在生活中,也体现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
苏联作家阿托尔思泰曾说:“孩子们都是直接感受艺术的,就像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太热了。”
儿童总是直接的,浅显的感知万事万物,但是也是真是的、纯真的,而且年龄越少这种情况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直观的感知会慢慢消退,逻辑和理性思维会开始发展。
三. 自我中心的思维
皮亚杰曾说:“7岁以下的儿童,即使在社会里,他的思想也是自我为中心的。”
你会发现每个儿童经常会自言自语,他多半是在说给自己听的。儿童并没有主观和客观意识,也就是说我和你、他是分不清的,或者会相融合,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
在儿童的眼中,无论是桌椅板凳还是花草树木,都会说话,会吃喝拉撒,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他们的审美活动也是如此,以自己的感觉做出衡量标准。
四,想象的活跃性
儿童文学教授朱自强曾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更是将“幻想性”作为儿童文学的六大特质之一,可见想象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任何不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结合到一起,比如马会飞,老鼠喜欢猫等,这种活跃性的想象主要由于儿童阅历狭窄而求知欲旺盛,他们总是爱问为什么,他们总是对什么都很好奇,什么都想了解。儿童这种想象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也为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情感的强烈性
“麻木的心灵是不会产生艺术的,艺术当然是感动的产物,最能感动的是儿童,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而言满目新鲜,儿童的感动是有深度的——源于生命的激越。”
儿童的这种源自生命的感动常体现在肢体活动,每当看到绘本中落难的小动物就会伸手去营救,看到开心的部分就会手舞足蹈。这种现实与虚构的融合,也许在他们的世界才能真切的体会到,因为情感的融入,他们在阅读中拥有真切体验。所以儿童有最强烈的情感,最容易被感动。
儿童审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审美时期”
它包括人的乳儿期和婴儿期,即零——三岁,这是为儿童审美发展提供必要生理及心理基础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审美萌芽时期”
它包括学前期与学龄初期。这一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萌发了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激发、丰富和深化了儿童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审美体验,已经有了审美感兴能力的最初萌芽。
第二阶段是“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时期”
它是在审美萌芽的基础上,随着审美活动从游戏中分化出来而形成的。表现为可以进入审美活动的能力,现实与虚构区分开来,他们的语言已经发展成熟,可以系统的接受审美文化,从而形成了审美的感兴能力。
幼儿审美素质培养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有以下几点作用
1、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
比如印染,印染是传统的一种染布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印染色彩比较明快,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内心意愿,通过色彩、图案等来完成内心的表达,这样的视觉冲击,会让欣赏作品的老师、父母留下赞许之情。
最亲近人的赞许,回馈给创作者,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塑件。印染的过程中,自由创造的的体验,会不断激发他们的自我创造力,健全的人格也会进一步得到培养。
2、 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是两个半球状的,左脑和右脑,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
在你的人生的各项脑力运动中,左右半球都是以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功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方能完成。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可见对幼儿审美的教育对于大脑的潜能开发其多么的重要。
3、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所以,幼儿时期让他们多带他们亲近大自然,接触、发现大自然的美景,在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美商穿着是一个人的美感表现之一,穿着得体是一种教养,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据研究,孩子在2.5岁-5岁之间有一个“审美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变得十分挑剔和敏感,对事物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作为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美商呢?
1、 欣赏环境的美
美好的环境、色彩艳丽的场所,总能给人以愉悦、激发人的创造欲。尤其是幼儿时期对色彩的敏感和着迷要远远高于成人,所以在儿童生活的地方要制造一些色彩鲜明,同时做一些装饰,都会让孩子兴奋不已。
比如:孩子的房间,可以做一些剪纸,贴一些窗花。或者用一些彩纸,叠一些小动物挂在孩子的床前。房顶贴上星星和月亮的图案等,都会让孩子感觉在这样充满美感的房间里睡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他们、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2、 欣赏大自然的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多多走出家门,带孩子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亲近一下大自然所带给你的震撼。也许只有真正的走进自然,你才能感知的他的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株小草。每一块石头,都透漏着生命的美丽,让孩子多去感触这些奇观,哪怕摸一摸小草、追赶一下蝴蝶、向山谷大声呐喊,都是一次自然之美的感受,审美力的表现。
3、 欣赏艺术的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以优雅的姿态存在,如:广场的雕塑、高雅的建筑、绘画展出等,孩子在欣赏这些艺术的过程中,只需要理解就可以。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去感受一下艺术的洗礼,来填充贫瘠的美的世界,让他感受到美,未来也一定会把美延伸到他的生活中。
美学家蒋勋曾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美的浸润中,自由快乐的成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