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柠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和爸爸一起到水乡小镇玩耍,孩子第一次到水乡,碰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
路上孩子发现地上很多石板上都刻有字,他趴在地板上想认石板上的字,不停地问爸爸“这些是什么字呢?”
爸爸很不耐烦,想催孩子快点走,他对孩子说“快起来,别装了,在家都没见你这么认真,到外面来倒爱学习了。”
孩子被爸爸拉着讪讪地站了起来,一言不发地走在了爸爸身后。
后来到了小镇的老屋里,爸爸想让孩子观察体会一下老屋子的特别之处,但是任凭爸爸怎么引导,孩子都不愿意再说话了。
后来的孩子为什么不再提要求?因为他们在“习得性无助”心理下产生了冷漠
孩子爸爸粗暴地拒绝了孩子的提问,对孩子来说,他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这时候孩子的心理必定是很难堪,否定自己提问的行为,今后心里再有其他的问题,也不愿意再提出,对周围的环境逐渐变得冷漠与不关心。
若是爸爸耐心地回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心理活动就大不一样了:他的好奇和提问的行为受到了爸爸的回应,得到了鼓励。
他心里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的,今后他会强化自己的行为,更细心地观察周围的新事物,提出更多的问题,得到爸爸更多的解答。
有的家长发现频繁拒绝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不再对家长提要求了。家长们觉得这是好事,认为是孩子懂事了,其实这是孩子在“习得性无助”心理下产生了冷漠的心理。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
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重复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主要还是由于家长不切当的教育与交流方式造成的
小区里位爷爷带着小孙女在楼下散步,见到熟人爷爷让小孙女打招呼,小孙女不愿意开口,爷爷直接就批评他你真笨,蠢得很。
“真没用”
“太笨了”
不得不说很多家长会经常使用这类侮辱性的语言来评价孩子,特别是当孩子事情做得不好的时候。孩子长期在这种负面语言的包裹下,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
除了善用“侮辱性语言”,还有些家长崇尚挫折教育:认为不能让孩子太一帆风顺,否则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收到锻炼,以后容易不堪一击。
但是对于小孩子而言,盲目的挫折教育会让孩子在不断失败中产生对自身的怀疑,最后变得像动物试验中的小狗一样,哪怕机会就在面前,他们仍然视而不见,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家长的反馈会让孩子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个人能力的问题,比如:考试成绩不好,是我能力比别人差;跑步慢,是我天生运动不行。
孩子没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在遇到失败的时候很容易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个人,而不能理性的分析问题,正确归因。这种思维习惯,也会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因对自己个人能力的怀疑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避免“习得性无助”给孩子带来困扰,家长可以这么做
要使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足够坚强抵御挫折,家长需要接纳、鼓励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成长环境。
1、及时回应、接纳鼓励孩子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的陈美玲分享他的育儿心得,她提出了十条教育孩子的经验:
其中之一就是“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每当她孩子问她问题时,她都会立即回应。即便在做饭时,她也会停下来跟孩子一起探索答案,绝不让孩子等。
只有尊重并重视孩子的问题和想法,孩子受到了鼓励,便会非常喜欢问问题,他们会细心观察,寻找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要任何伟大的想法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
所以父母需要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地施与援手,和孩子一起寻找真相。
2、帮助孩子从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从失败中分析原因,找到经验和教训,在下次的尝试中避免再犯。
比如:
我同事的侄女在学校里的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下的,她学习非常努力,每天晚上都学习到深夜,凌晨才上床,第二天早上6点就起来。
每天上课精力不济,小小年纪觉得头痛,课间的几分钟都得趴在桌上休息一会。
可是即便这么努力,她的成绩还是比不上大多数同学。她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这所重点学校里,她认为自己比同学都差,不应该到这里来学习。
后来她班上来了一位新的班主任,发现了孩子的问题,通过帮同事侄女分析,老师觉得孩子成绩提高不上去的主要原因是看似做题多,实际上都是一知半解,只求数量不求真正的理解,每天花了很多的时间学习,但是学习效率并不高,而且也影响休息,造成第二天精力不济。
他要求孩子减少做题,但是把学校布置的每个题目都做会,不会的错题理解透彻。
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孩子明白了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会了举一反三,很快成绩就提高了。
要让孩子知道一时的挫败并不可怕,我们需要的是从中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而不是因为失败了,产生对自我的否定,放弃努力。
3、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有句话是“尽人事,听天命”,说的是决定事情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只需要尽力去做,然后听其自然。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
同事的儿子大鹏是班上的佼佼者,当初班上还有一位小朋友小刚成绩很好,他们两人是竞争对手也是好朋友。
在小升初的考试中,大鹏发挥正常,上了心仪的学校,但是小刚因为发挥不佳,于好的初中失之交臂。退而求其次,上了另一所学校。
我们以为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大鹏越来越好,而小刚和他的距离越来越大。
事实上的结果并不是这样:
小刚到了那所二梯队的学校,并没有放弃努力,因为之前底子特别好,先是被选上了尖子班,然后又因为编程的爱好和特长,学校重点培养。
他获得了国家级比赛的一等奖,还没有到初三,已经被本市的重点高中预录取了。
人生路漫漫,失败是我们的必经阶段,只有在挫折中振作起来,不被打败,才能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那一天。
要让孩子远离习得性无助,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求助,并且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挫折和失败,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分析,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仍然勇于尝试,不轻言放弃。
今日互动:你了解“习得性无助”吗?你是不是也在教育中给孩子造成了这种心理?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这些建议对你的烦恼和困扰有所帮助。
我是青柠妈妈,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